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5月、8月、11月和1989年2月东山湾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的浓度分别为0.10~0.55、0.02(未检出)~1.63、0.04~0.73和0.19~0.71μmol/L,平均值分别为0.23、0.34、0.38和0.50μmol/L。活性磷酸盐的分布特征和多无线性逐步回归的结果表明,活性磷酸盐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其中1988年8月湾口和湾东侧区域明显受到上升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阴离子交换作用──海水中磷酸盐-固体粒子相互作用的V形交换率-pH曲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1990年2月在青岛鲁迅公园采得海水样品;189年5月在南京采得伊利石样品,在苏州有得高岭石样品;1990年3月实验室合成针铁矿和δ-MnO3样品。用振荡平衡实验、离心分离方法和光度分析方法测定3种电溶液(NaCl溶液、NaCl-CaCl2溶液和海水)中酸盐在上述4种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PH曲线。测定结果表明,海水中磷酸盐在固体粒子上的交换率-PH曲线为V形,并建立阴离了液-固界面作用的交换率- 相似文献
3.
4.
海水中总溶解CO2的测试方法和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介绍的是海水中总溶解CO2(Tco2)的测试方法-库仑分析法和计算。这种方法的精密度较高,并可为深入研究、掌握、CO2的含量及分布、了解CO2与海气相互作用、碳循环的关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的萃取比色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钼蓝法测定海水中活性磷酸盐的检测下限约为0.020μmol·P/L。在多数海洋研究工作中,这样的灵敏度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在我国的许多沿岸海区,在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旺盛春末夏初季节,由于磷酸盐被大量的消耗,在水体中其含量相当低,因此,对此类海区的调查研究以及特殊的生物学研究来说,常常需要测定更低的磷酸盐。为此,作者进行了它的萃取比色法研究。本方法是在磷钼蓝法的基础上,外加了醇类溶剂萃取步骤;检测下限提高到0.002μmol·P/L,测定范围为0.002-0.800μmol·P/L。适用于低磷海区,以及特殊生物学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海底热液和海水混合时磷与氢氧化铁的共同沉积按现代的概念,海底热液是很多化学元素(其中包括铁)以溶解形态进入海洋的主要源泉之一。不考虑在河—海边界上的损失,河流每年输入海洋190万t溶解铁,而与海底热液一起进入海洋的铁,每年有57万t,为河流输入量的3... 相似文献
7.
最丰富的元素进入被河水冲淡的海洋和洋中脊扩张中心处的高温热液流中,在碳酸钙沉积过程(大气—海洋分界面上的损耗)以及蒸发盐沉积过程中消减。根据对这些通量的全球最佳估计值,可以得出输入大于输出,就钠(Na)来说很可能大到4倍,就镁(Mg)和硫酸盐来说大到2~10倍,而对钾(K)来说大到20倍。相反,Ca显然以其输入率的2倍从大洋中消失。或是大洋远远没有失去平衡状态(由于所有主要元素Na+、Mg2+、K+和SO24聚集而Ca2+减少),或是一个或更多个有意义的地球化学通量未被识别或有很大的局限性。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根据交换速率连续函数计算法,应用实验室培养法测定了PO_4-P在胶州湾16个站位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结果表明,PO_4-P的交换主要表现为由沉积物向水体的释放,其交换速率一般在 0.1~90 μmol·m~(-2)·d~(-1)范围内。根据 PO_4-P在不同类型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速率,估算出其在胶州湾海底沉积物-海水界面上的交换通量为 9.76×10~6mmol·d~(-1),仅占河流输入量的 24%,可提供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磷的 9%±3%。 相似文献
13.
研究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脱水液中的磷酸盐(PO43-)和铵盐(NH4 )的去除方法。依据化学沉淀法的原理,含有Ca2 和Mg2 的海水加入污泥脱水液后,可以使污水中的PO43-与金属离子发生化学沉淀反应,实现污水除磷的目的。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这种方法处理污泥脱水液的工艺条件:水温20℃,海水与污水混合比例为2∶10,体系pH值为10.5,反应时间20min。经过静态处理,污泥脱水液中氨态氮(NH4 -N)的平均去除率为34%,无机磷(PO43--P)的平均去除率为95%,比不投加海水的处理提高26%,这表明投加海水有利于强化污泥脱水液的除磷效果。动态处理也有较好的效果,PO43--P和NH4 -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1%和18%。这种技术不仅除磷效果好,处理成本也较低,生成的沉淀物还可以作为肥料施用,因而是污泥脱水液除磷的有效途径,特别适用于沿海地区污水处理厂。 相似文献
14.
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测定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论述了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测定方法,对DOC的测定原理及氧化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妨碍海水中DOC测定准确度提高的因素,这对于建立高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新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小角刺藻生长过程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水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1986年12月-1987年2月在温度为25±1℃下培养小角刺藻,以HPLC法测定该藻在培养过程中海水的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小角刺藻不仅是海水中DFAA的主要生产者,而且也是DFAA的消耗者。小角刺藻不仅在缺乏硝酸盐的时候要吸收DFAA,即使在硝酸盐充足的情况下也会吸收。在小角刺藻的生长初期,水体中DFAA的含量迅速降低,而在后期却又大大增高。在小角刺藻的不同生长阶段,水体中DFAA的组成也不同。这些都可以说明海洋中DFAA的含量、组成和地区分布是密切地同浮游植物群落的繁殖消亡过程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在简单巨羽流生成模型基础上,考虑下渗海水对循环热液的稀释作用设计建立了管状模型,旨在讨论下渗海水(在海底普遍存在)对热液循环系统的影响。在保持原模型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代表下渗低温海水稀释作用的D区。模型着重对D区中的低温下渗海水(未经反应区加热)与释放区热液的混合,从而对实现热液稀释的作用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系统中两个循环体的控制方程,然后在有限条件下对模型求解,并对求解的结果进行实际意义的分析。主要结论包括下渗区D区作为释放区时,D区释放流体的物质流速已明显大于C区中流体的物质流速,下渗区成为另一个喷溢区;如果在烟囱体下部有裂缝或者其外壳的渗透率较高时,对系统所释放流体的温度、物质通量等指标的估算不能再按常规方法单纯地考虑烟囱体的喷口,因为周围的"高渗区"可能是更大的释放区;对于巨羽流系统,由于释放区C区的压力较小,所以不太可能发生上述情况;具有明显低温流的天然系统不可能位于本模型的参数空间;对热液系统发育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