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NGA强震数据的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的地震动模拟研究大多将地震动过程按照平稳时间过程处理.随着对地震动时程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真实的地震动过程应大致包含三段,即由弱至强的上升段、强振平稳段和由强至弱的衰减段.  相似文献   

2.
利用SMART 1台阵三次地震记录拟合了各个测点在地震中的竖向地震动强度包络曲线及Amin 和Ang的强度包络函数中各模型参数值,分析了各模型参数的空间变化规律,建立了各模型参数随二维空间坐标及土层厚度变化的随机模型,为多点地震动合成中竖向强度包络函数的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面运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根据地震动时程强度变化分为上升、持续平稳、下降三个阶段的特点,首先从单个记录入手,分别研究确定了不同震级、距离、场地记录的包络参数,然后将与全部记录对应的包络参数用统计方法拟合它们随震级、距离、场地条件变化的衰减关系。结果表明,时程强度包络线的上升时间t_1与P波、S波传播至观测点的到时差相关,随R的增大而加长;下降段则随M、R增大而减缓;中间平稳持续段长度T_s随M、R增大呈增长趋势,但在近场区首次发现T_s具有大震饱和特性。包络函数还与场地条件有关,它将常规的强振持时概括其中,更全面反映了时程强度包络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局部场地上地震动的强度包络函数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SMART—1台阵的三次地震记录研究了局部场地上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各参数的回归模型,并用方差分析法和T值法对回归方程和各个自变量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平稳段起始时间t_1主要受测点坐标的影响,强度因子I_0、平稳段长度t_3和衰减系数c除了受测点坐标的影响外,还不同程度地受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层厚度的影响。文中还给出了各个参数的初步预测公式。分析结果可供多点地震动模拟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动强度包线函数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星  廖振鹏 《地震学报》1994,16(4):519-525
将地震动时程表示为一系列窄频带的波群叠加而成, 得到了波群到时与相位谱导数的一般关系, 据此关系说明了波群到时的频数分布函数与相位差谱的频数分布函数完全等价。在地震动的相角服从(0, -2)均匀分布的假定下, 推导出地震动的强度包线函数与能量随波群到时的分布函数的定量关系。这一关系阐明了地震动的幅值谱和相位谱的导数与强度包线函数的内在联系。通过实例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SMART-1台阵的三次震记录研究了局部场地上地震动强度包函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各参数的回归模型,并用方差分析法和T值法对回归方程和各个自变量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平稳段起时间t1主要受测点坐标的影响,强度因子I0,平稳段长度ts和减数c除了受测点坐标的影响外,还不同程度地受测点所在位置的土层厚度的影响。文中还给出了各个参数的初步预测公式,分析结果可供可点地震模拟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地震活动强度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衰减规律有明显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地震活动强度地区的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衰减规律是否同样存在差异。美国西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度都很高,属强地震活动区。而欧洲相对于美国西部,地震活动稍弱,属中、强地震活动区。根据加速度时程的完整程度,从NGA强震数据库中筛选出1429条美国西部强震记录和131条欧洲强震记录。在考虑场地条件时,将地表30m内等效剪切波速引入衰减模型来表征场地条件。应用最小二乘法,分别确定了美国西部和欧洲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包络函数衰减关系,并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不同地震活动强度的地区,其包络函数确实存在差异。最后,分析了除地区性差异外,影响结果的其它因素。  相似文献   

8.
刘平  徐政伟  罗奇峰 《地震学报》2022,44(5):797-809
地震动衰减关系是场地地震动估计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首先对地震动衰减关系式的发展作了简要的阐述;其次,分析了胡聿贤先生提出的借用法的重要性,回顾了我国衰减关系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了水平向地震动、竖向地震动及其它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衰减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强震动数据库和缺乏强震记录地区衰减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和地震动人工合成技术,给出Newmark法中所需的地震动时程,解决了斜坡稳定性分析Newmark法中难以选取合适地震动时程的难题。通过对黄土斜坡实例计算,给出了坡体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在计算坡体位移时,提出了等效峰值加速度的概念;对比了使用地面地震动时程和使用坡体内等效地震动时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建立设计地震震源模型和用理论地震学方法预测基岩场地震震加速度的技术途径,预测了四相设计地震事件在秦山核电站厂址的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文中根据对地质和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确定不同性质的设计地震事件,建立设计地震震源和工作区介质的确定性模型,针对未来地震的不可完全预见性,以及对地球介质和震源性质现有认识的局限性,文中发展了确定性和随机性组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在用确定的介质模型和设计震源计算地震  相似文献   

11.
刘伟  宋成科  夏峰  郑宇  党学会 《地震研究》2015,38(2):285-291,333,334
为评价使用各种方法获得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与区域内地震动加速度时程观测资料的一致性,提出一种能够综合时频特性的地震动时程一致性评价指标及其相对性判据,该方法可以量化分析待评价地震动时程对区域构造信息的反映能力。通过评价唐山地区陡河地震台和四座楼地震台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一致性,给出了实用化的算例。  相似文献   

12.
13.
地震动强度与地震烈度速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在总结了美、日等国家和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基于实时或近实时强震台网的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地震动强度(烈度)速报及计算机软件编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余聪杰  孙静  沈军 《内陆地震》2013,27(1):92-96
介绍了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所用地震动时程记录的选择方法,并探讨目前地震动选择方案的合理性。介绍了震级、震中距和持时等因素在地震动时程选择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根据其基本原理及应用实践指出了其优缺点,并对这些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地震活动性特点等将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分为4令分区,研究了该地区的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从西向东烈度、地震动衰减速度减慢,即土层厚度越大衰减越慢。对于地震等震线的不确定性问题。本文采用插值法进行了预处理,使烈度统计结果更能反映真实情况,并降低了危险性水平。另外,还尝试引入了介质品质因子Q值来调整加速度、速度衰减规律中的粘滞系数,对其他参数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选用2008—2019年中国东北及邻区27次地震竖直向105条强震动记录,以三段式强度包络函数模型为目标,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尝试建立了东北及邻区竖直向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公式,以使我国的地震动区域划分更具有普遍性。同以往的研究类似,上升段持时t1和平稳段持时ts的确定方法采用了70%能量持时法。所选地震的震级为3.3—5.8级,最大震中距为371 km。基于土层场地的竖直向记录,通过与我国目前常用的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的衰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t1与震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实际应用中应考虑震级对t1的影响;地震整体持时较短造成ts上升趋势随距离的增加而变缓;下降段由衰减系数c的变化可见,记录整体衰减较快。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大陆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开展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强震动观测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强震动观测领域发展趋势与态势,提出关于强震动观测发展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和看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为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场地条件确定地震动时程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行的一些确定地震动时程的方法,利用文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可较为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影响的确定输入地震动时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导管架式海洋平台的地震动时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海洋固定平台抗震的研究现状、国内外现阶段采用的平台抗震规范以及目前平台抗震中存在的若干紧迫的问题.以锦州某WHPC导管架式海洋固定石油平台为例,对具有相同峰值加速度的美国API规范谱和通过地震安全性评价得到的场地谱以及我国<海上固定平台入级与建造规范>给出的规范谱分别拟合一组时程进行平台结构的地震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对研究的该平台,在相同的峰值加速度条件下,安评场地谱时程输入得到的平台顶层甲板位移和柱腿单元最大弯曲应力大于船检局规范谱时程输入的结果,但两者均小于美国API规范谱时程输入的结果.实际平台抗震设防不能简单套用API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