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念加加林:俄可能20年后建成月球基地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太空之行.加加林的开创性壮举仍是俄罗斯这个国家太空计划登峰造极的成就,也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2011年4月5日,俄罗斯“加加林”号载人飞船携带3名俄美宇航员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射一枚人造卫星就是一个国家国力强的一种象征;后来发展到月球探测以及建立外太空探测基地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大的体现,对于提高该国在国际上的威望,增强国民的巨大凝聚力很有意义。展望未来,和平利用太空,开发太空资源必然需要国际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想象,在不太久远的将来,为了建设各种月球基地,各国的探月飞船将穿梭于地-月之间,月球上面将要像蜜蜂筑巢般地忙碌起来。  相似文献   

3.
看这标题,读者可能都会说笔者在痴人说梦话,在现今的太空探索年代,特别在月球方面,大大小小的地貌都已被绕月探测器无一遗漏地拍摄了,怎么可能在地面上用望远镜发现月球上“新”的地貌呢?  相似文献   

4.
奥巴马新太空计划:本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把宇航员送上火星 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佛罗里之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宣布了新的太空探索计划:希望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将宇航员送上火星。根据这项太空计划,航天飞机编队今年底退役后,美国将吸纳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太空探索。新太空计划将依靠私营企业研发运载工具,实现太空探索。  相似文献   

5.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明曾不无骄傲地说:“月球上并没有奇迹,倒是爨们这些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做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奇迹。”至今飞向太空旱已不再是梦,世界各国的“太空人”已达500多人。  相似文献   

6.
在宇宙太空,许多天体(包括人造天体)被赋予了人物名字。这些天体的命名,记载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程中一个个的闪光点,也是对那些在科学上做出不朽贡献的‘巨人’的最好纪念。每当人们看到那个在太空中熠熠发光的天体时,就会想到与之同名的那个人的不凡一生,想到他们为了人类的科学事业所付出的辛劳汗水甚至宝贵的生命。这里的“太空明星”已经具有了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指真实的宇宙天体,另一方面也指那些将名字留在了太空的著名科学家。它们的风采会令你眼界大开,他们的人生会使你的心灵感动。自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太空明星风采录’栏目。  相似文献   

7.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人类终于在20世纪实关现了这千古夙愿。而在人类走向太空的征程中,第头几个会回都是苏联人取得了绝对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前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开始全力打造载人空间站。经过艰苦的努力,前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上,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对月球的探测是人类在太空探索的第一步。介电常数是用来描述物质材料在外加电场中储存和释放能量能力的参数,对月壤介电常数的测量有助于人类研究月壤厚度和次表层结构,了解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人类主要通过对月壤样品进行检测、微波遥感探测以及雷达就位探测等三种方式测量月球表面和内部的介电常数。文章主要介绍了各国对月壤介电常数的反演方法、结果及介电常数的主要应用。同时,文章还结合测量结果,简要比较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劣,总结出各方法的差异,并基于之前的研究,展望了中国对检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介电常数和反演火星介电常数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探索太空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太空中拥有很多地面上稀缺的资源和难以创造的科学条件,如稀缺金属资源,高真空、微重力、强辐射环境等。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I)发射以来,如今已有数千颗卫星被发射到近地空间,这些卫星满足了人类社会中通讯、导航、气象预测、海洋探测、对空对地监测等各种需求,已成为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据统计,60余年来人类共发射将近5800次,发射卫星数量将近9000颗。  相似文献   

11.
2013年最大的太空事件,非“玉兔”登陆月球莫属(本期杂志已有详细介绍)。而放眼全球,又有哪些值得在历史上留下的大事件?请随我们一起慢慢回味。  相似文献   

12.
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期曾不无骄傲地说:“月球上并没有奇迹,倒是我们这些航天员在太空中所做的一切,才是真正的奇迹。”至今飞向太空旱已不再是梦,世界各国的“太空人”已达500多人。其中有10%左右则是不让须眉的女性。其中美国46人,苏联(俄)3人,加拿大2人,日本2人,中国2人,法国1人,英国1人,韩国1人。而我国的首位女航天员刘洋则在女航天员中排名第57。而现今仍在服役的有25人。  相似文献   

13.
自 1 977年 4月 2 1日 ,美国把 35个人的部分骨灰送入离地 60 0千米的太空 ,实现了世界上第一次“天葬”后 ,立即就有人想到 ,把人生的最后一站———葬礼搬到月球上去。同年 ,日本人就提出 ,在 30年内 ,他们将在月球的雨海中一个叫“虹湾”的地方 ,建立一个“月面灵园” ,那灵园的主要建筑是一座高约 30米的“圣塔” ,用来贮藏死者的遗体 ,这样他的子孙就可在遥望月球时舒发怀念先人的情愫。美国人却是说干就干 ,最近有一家“塞莱提斯公司”宣布 ,他们将在近期内租用一艘商业飞船 ,直飞月球举行破天荒的“月球葬礼”。据称 ,此飞船可接纳30…  相似文献   

14.
月球,这个地球在太空中的惟一伴侣,自古寄托着人类的美好梦想和无限遐思。从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月发现环形山,到“阿波罗计划”把人类送上梦幻之地,月球一步步地从神话世界转移到现实世界,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可观可感,可以踩上一个脚印、抓起一把尘壤的邻家院子。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月球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各空间强国都在积极筹备探月之旅,我国的探月方针和计划也已经初步拟定,"嫦娥工程"业已顺利展开。幻想有朝一日我们自己登上了月球,在那里仰望无垠太空、品味星夜之美,那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星象呢?苏宜教授的这篇文章将带领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神游月面、意指星河,饱览月球上的壮美星空。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开始月球探测成为人类太空探测的重要内容,月球探测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探测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探测的区域也逐渐由全月转变为局部。月球的南北极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存在大面积的永久阴影区,因此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月球极区探测在光学影像、数字高程、水冰以及亮度温度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并且介绍了探测设备的参数,为我国正在开展的月球探测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月球在中国古代有玉鉴、桂宫、婵娟等美妙的别称,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对月球的理解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那时的人们不但对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加以揣测从而提出自己的解释,而且还幻想人类登上月球后嬉戏仙游的景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地外空间尤其是月球世界的探访欲望越发强烈,最终于美国东部时间2969年7月20日16时许,第一个人类的脚印被永久印在了月球静海南部地区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上,自此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的名字为世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18.
大家好,我是月面巡视探测器玉兔,你可以叫我@月球车玉兔。我来自中国,4个小时后将和嫦娥三号一起飞向月球。我长得有点普通,但能探测和考察月球,会收集、分析样品。希望接下来几个月,能和大家分享太空的样子。其实我有点紧张……希望这次能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科幻史上,有这样一个系列,它出现在小说、电视剧集、电影等各种文学艺术领域,它的出现比《星球大战》早了十年,甚至早于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它的影响力堪比《星球大战》,在全世界培养出了无数忠实的粉丝,形成了一股太空探索的科幻文化。可是,它的名气又不如《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制作的水准也几乎一直登不上大雅之堂,直到2009年一部承前启后的作品出现。这个系列。叫做《星际旅行》系列《又译《星际迷航》系列)。这部作品,是这个系列电影的第11集,名字也很有深意。叫做《开启未来》。  相似文献   

20.
余恒 《天文爱好者》2012,(10):80-82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无数天体在夜幕上的投影,分不出远近。直到最近两百年人类才开始逐步测量出诸多星体的距离,并籍此认清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但是对于长年被引力束缚在大地上的人们来说,进入太空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无从感受星原的广袤和寰宇的寂寥。当夜空从城市的霓虹间消隐,我们对太空的认识就全由特效华丽的科幻电影和纪录片包办,为了娱乐而渐渐远离了真实。就连地球和月球之间大小和距离的真实比例这种基本问题,也没多少人能有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