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收集了射电源表1Jy,S4 ,S5 中的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数据,发现射电活动星系核的宽发射线与5GHz 射电辐射强相关。BLLac 天体具有较弱的宽发射线辐射,但具有与其它活动星系核类似的统计行为。结果表明射电活动星系核中的喷流与吸积过程存在本质联系。  相似文献   

2.
星系是通过将较小的恒星系统并合成较大的恒星系统,近而更大的恒星系统形成的。尘埃构成了行星,小的星系构成较大的星系,星系群发展成星系团。新的迹象证明我们的银河系就曾吞噬过小的星系。天文学家通过SLoan数字巡天(SDSS)发现围绕银河系的一个物质环,他们认为这个环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天文学家用图森的多镜面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一颗以240万千米时速离开银河系的恒星,这种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可能是它与银河系中心黑洞近距离相撞导致的。就像一张弓射出的石头,由干力量太大了,这颗迅速离去的恒星最后将完全离开我们的星系,独自在黑暗的星系际空间旅行。  相似文献   

4.
棒旋星系NGC7582的光学发射线显示出它具有Seyfert2和星爆星系的双重特点。本利用射电和红外观测数据对它中心区附近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GC7582中心附近可能存在着一个活动性很强的恒星形成区,恒星的形成率比银河系高得多,星爆对这个Seyfert2星系的性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棒旋星系NGC7582的光学发射线显示出它具有Seyfert2和星爆星系的双重特点.本文利用射电和红外观测数据对它中心区附近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GC7582中心附近可能存在着一个活动性很强的恒星形成区,恒星的形成率比银河系高得多,星爆对这个Seyfert2星系的性质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仙女星系(M31)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大型旋涡星系,与银河系结构相似且质量相当,对M31天体的光谱观测与研究有助于理解银河系以及一般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整理了自20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对M31中天体的相关光谱观测与研究成果,共涉及了M31中5 000余个发射线天体、2 000余个星团、6 000余颗恒星、1 000余颗新星以及核球和盘上的星族的光谱。恒星光谱观测由早期的以超巨星为主发展到近20年更大样本以及更多类型,其中红巨星被用于研究M31星系盘和晕的性质及子结构。发射线天体通常被应用于M31质量测定、运动学分析和恒星演化的研究。M31星团的研究集中于金属丰度和运动学性质,以及利用视向速度测定M31位力质量。对M31中心星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区的星族组成和运动学分析,其中运动学研究结果更支持核区的偏心盘模型。最后,介绍了郭守敬望远镜对M31天体的光谱观测与相关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晴朗的夏夜,在远离城市灯光与污染的地方,仰望星空,你总能看到一条乳白色的模糊光带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夜空,这就是银河。用一架小型望远镜就可以发现,这条光带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颗暗弱的恒星组成的,它们,包括我们的地球和太阳,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在的星系——银河系。宇宙中,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天体数以亿计,它们大小不同,形态各异,是大尺度结构下宇宙的基本构成单元。  相似文献   

8.
发现那些被明亮天体的光芒淹没的暗天体,是天文学中最大的挑战之一。例如系外行星,由于它们比母恒星暗得多,所以极难探测到。另一个例子是星系(比如银河系),它也会挡住或者淹没它后面的大部分天体。为了获知我们银河系附近区域内的宇宙准确面貌,天文学家必须进行深度且精确的巡天(这些工作往往耗时巨大)和计算机模拟。正因为天文学观测越来越全面,天文学家才能够不断发现我们附近范围内的新天体。  相似文献   

9.
我们从四个方面综述星系闭的射电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星系闭中的分立射电源,特别是cD星系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和结果。继而介绍了星系闭中射电晕的分类、目前的观测结果和理论解释。星闭中的磁场主要由射电研究得出,在本文中对此也作了适当的介绍和讨论。最后还简介了在星系闭射观测中发现的relic射电源。  相似文献   

10.
夏夜仰望星空,那传说中将牛郎织女分开的天河分外引人注目。我们知道,事实上它并不是一条河,而是一个由引力维系的庞大恒星系统,也就是常说的银河系。茫茫宇宙中存在着很多像银河系一样的恒星系统,称为星系。离我们最近的大星系——M 31(常称为仙女座星云)距离我们230万光年,在肉眼看来,就像是天上模糊的光斑,而银河系内部的发光气体云在我们肉眼看来也是模糊的光斑。过去人们不知道天上除了星星还有星系,以为那些光斑都是云状的发光物,因而称呼它们为星云。直到上世纪2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证明了旋涡“星云”其实是独立的河外星系。此后人类发现了不计  相似文献   

11.
2003年至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16颗正在逃离银河系的恒星。银河系中心的黑洞可能是其背后的“元凶”。有一些恒星正在银河系中加速,它们的方向是更为广袤的星系际空间。由于它们运动的速度实在太快,银河系的引力也无法“挽留”住它们。也就是在2003年,天文学家才第一次发现了这些超高速的天体。然而几十年前理论学家就预言了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近日发现了新的巨大恒星系统,它可能会对现有关于恒星死亡理论产生挑战。纽约大学宇宙学和粒子物理中心的研究员本杰明·波普(Benjamin Pope)是该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提到:“这个系统是我们在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一个同类系统。之前认为这类天体只会在遥远的年轻星系中发现。  相似文献   

13.
朱晓 《天文爱好者》2009,(10):24-27
二十世纪,星系天文学诞生。人们意识到这类天体是有别于银河系里的恒星与星云的。专门的星系巡天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30年代接收到银河中心方向的无线电波以来,迅速发展起来一门崭新的学科——射电天文学。迄今射电天文学已经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并且获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重要天文发现。射电天文学开创了研究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新途径,它正在现代天文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银心是离我们最近的星系核,它属于活动低下的典型星系核,对它的研究不仅是银河系结构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是研究黑洞和活动星系核的极好样本。简要回顾了近10年对银心观测和研究的主要结果,并对银心的基本构造和组成,特别是对射电源SgrA及其银心暗天体的性质和模型作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最近,新约克大学 Beth Willman 领导的一个小组发现了银河系第13个伴星系。大熊座星系是一个跨度为1600光年的矮星系,它的光度只有太阳的400倍,因此是所探测到的光度最低的星系,它的几万颗恒星散布在350000光年的距离上,并且几乎被银河系的前景星湮没,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矮星系难以发现的原因。它的发现意味着银河系周围可能潜伏着更多的矮星系,这对于  相似文献   

17.
极红天体(EROs)是指利用光学和近红外两个波段的色指数(如I-K4 mag)挑选出来的一类星系。研究表明极红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被大量尘埃红化的高红移恒星形成星系,主要是较年轻的旋涡或不规则星系,有恒星正在形成,称为DGs;另一类是由年老星族(≥1 Ga)主导的高红移椭圆星系,基本上没有或仅有弱的恒星形成,简称为OGs。极红天体中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星系,很可能是近邻大质量星系的前身星系,只是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形成历史。介绍了不同类型极红天体的各种物理性质的研究进展,如形态和结构、光谱特征、成团性、红移分布和星系计数等,以及阐述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星溯银河     
近期,欧洲空间局“盖亚”卫星在揭开银河系形成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之前的研究显示,大型星系(如银河系)一般是由若干较小的星系融合的结果。于是,随之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是许多小星系,还是少数稍大些的星系融合产生的?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阿米娜·海勒米(Amina Helmi)教授在其学术生涯中主要致力于寻找银河系中可能为我们提供其演化线索的“化石”。她利用银晕中恒星的化学组成、位置和轨道追溯它们的历史,并由此识别出塑造早期银河系的各个”融合者”的身份。  相似文献   

19.
钱德拉塞卡X射线天文台的最新结果表明,称为星暴的恒星形成活动对中等质量和特大质量黑洞的产生是至关重要的。 星暴星系是以异常高的恒星形成率和继之的恒星爆发为特征的。这种形成过程在星暴星系里经常是非常激烈的,以致热气体泡逸出星系范围。 西北大学的扎第和他的同事最近让“钱德拉塞卡”瞄准距我们2500光年,离银河系中心疑似特大质量黑  相似文献   

20.
名称会议时间开会地点人数臀会议主席超新星遗迹和它们的X射线辐射太阳和恒星磁场:起源和日冕效应行星状星云宇宙早期演化及其现在的结构恒星演化的观测试验作为星系的银河系天体物理中的不稳定流和等离子体不稳定性麦哲伦星云的结构和演化天体测量技术VLBI和致密射电源1982.8.30~9.2.意大利,威尼斯120 15P。Gorenstein1982.8.2~6.瑞士,苏黎世170 21 J.0.StenfloJ.上,口nU nU‘.‘刁上10310419828.9、13.1982.8.30~9.2.英国,伦敦希腊,克里特(?15Q 20 M.Peimbert191 22 G.Abell1983.9.12~16.1983.5.30~6.3.1983.8.8、11.瑞士,荷兰美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