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1 毫秒
1.
王林  洪星 《高原地震》2014,26(3):62-6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激增,数字地震科普馆将成为传播地震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以福建数字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其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载体,在开展地震科普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并对数字地震科普馆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维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用网络虚拟现实手段对各地的地震科普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建成基于网络的数字化科普馆系统,对于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理念、共享防震减灾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防震减灾科普已成为实现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的最有效途径。数字地震科普馆作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在更深更广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地震知识的普及,能够极大地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海南省地震局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为例,介绍其构建及实现技术,说明其应用情况,探讨了数字科普馆对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启示及其对未来宣传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360°全景系统以其良好的用户体验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360°全景技术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系统的建设为例,介绍以普通单反相机对全景图获取的技巧,以及对全景图像进行拼接、修正并制作360°全景漫游的广东省数字地震科普馆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反馈式地震计的出现在地震计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大动态、宽频带已经成为当代地震观测的主流技术,数字技术应用是地震计的发展方向。采用模拟反馈技术的宽频带地震计存在低频段自噪声高及系统受环境影响大等问题。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引入数字反馈技术,可以优化地震计的长周期噪声,提高系统稳定性,首次实现程控配置地震计的周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活跃学术交流气氛 ,跟踪最新数字观测技术在地震领域的发展方向 ,提高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建设管理水平 ,四川省地震学会于 2 0 0 2年 10月 2 9日组织召开了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研讨会。会议由副局长朱荃、减灾救助研究所所长陈维锋主持。研讨会上 ,主题报告人韩进、庞明虎、吕智勇围绕“水库地震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基于TCP/IP构架的虚拟地震台网方案”、“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现状与发展”作了深入阐述。对国内外数字地震观测技术历史与现状作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对四川省地震局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差距和困难作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7.
广州(珠江三角洲)数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是我国第一个全套引进的数字无线遥测地震系统的数字地震台网,采用24位数字地震采集、无线数据传输、地震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对增强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发展和推动我国数字地震观测技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系统介绍了广州台网的建设过程和技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 (CDSN)自建立以来 ,数据管理中心 (DMC)已收集了大量连续的地震记录资料。这些资料过去有的以磁带、磁盘为介质提供给地震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 ,在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科学研究、地壳运动及地壳构造的研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台网产出的高质量的数字地震记录资料也得到了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地震台网观测产生的大量数字地震记录 ,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快捷方便地服务于地震科研 ,使台网的数字地震记录不仅为大地震预测预报、地震研…  相似文献   

9.
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编目及数据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金刚  贾巍 《山西地震》2001,(4):5-5,10
介绍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地震编目及数据管理软件开发的技术要点,分析了山西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系统集成后的资料产出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指出该系统应朝着适用性、易用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是我国第一批现代化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台网,对我国乃至世界的数字地震学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贡献.数字地震仪的高速发展,不仅使地震科研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地震台站工作的计算机化,通信技术的现代化;也使得数字台站的工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传统的工作方式变到数字方式.CDSN牡丹江台站运行十多年来,已积累了许多经验,台站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感到数字仪有着模拟仪器所根本达不到的先进性能.为了早日利用数字地震图,从1999年10月起牡丹江台按照CD-SN技术管理中心的要求,开始了数字图与模拟图的分析对比观测工作.我们认为,为了减少重复性工作,避免经济浪费,同时也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地震资料的使用效率,用数字地震仪分析处理数字地震图是台站未来发展的方向,在技术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发展中的山东数字地震台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东数字地震台网承担山东地区及附近海域的大震速报和微震监测任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在“八五”期间建设了济南无线遥测地震台网;“九五”期间改造建成了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十五”期间山东数字地震台网建设后,台站布局、监测能力、大震速报效能得到加强,为地震研究、地震速报、地震应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2.
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关键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勘探伴随着装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留下一串闪光的发展足迹,数字地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勘探能力和精度,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对东部煤炭数字地震实际工作中的十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讨论,既是对地震技术自身的进一步完善提高,也是数字地震技术向中西部推广应用可参的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使用了一种图形编程语言进行数据解码和仿真研究,阐述了用该语言实现EDAS-C24型数字测震仪实时数据流的解码过程,提出了在G语言下利用数字滤波器逼近模拟积分器及模拟微分器响应实现对解码数据实时仿真的方法,并通过设定频带宽度,比较了设计的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在设定的频带内,补偿滤波响应和实际的幅频响应是一致的,仿真的精度是理想的,成果已经在广东省地震科普馆的地震互动区部署运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运行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由模拟记录到数字记录转变的实现,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日趋成熟、稳定,地震前兆数字化观测普及程度越来越大,产出的数字化观测资料己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的效益亦愈发明显,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介绍新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分析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中心的运行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1 台网概述呼和浩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在原模拟遥测台网的基础上经部分新建、改建和扩建完成的。原模拟遥测台网是1986年投入使用的,运行达15年,虽然为内蒙古自治区地震防震减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已不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特别是适应不了地震应急、大震速报等的要求。数字地震观测替代模拟地震观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数字地震观测以宽频带、大动态、高分辨率、低失真度等优势为地震科学的发展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呼和浩特数字遥测地震台网是2001年6月通过验收并投…  相似文献   

16.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17.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微震定位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建成的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由 10 7个数字地震台站组成 ,其地震监测和定位能力需要检验。此文主要目的是为评估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监测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在地震定位中 ,应充分发挥数字地震记录的优势 ,采用相应的数字地震记录处理技术 ,提高地震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采用滤波、偏振及台站扫描、震相追踪等数字技术 ,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和精度 ,并用Geiger方法对 2 0 0 1年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 7个网内及网缘微震 (ML<2 .0 )进行了精确定位 ,还通过对爆破的定位来检验程序和方法的可靠性和精度。结果表明 ,震中定位误差估计小于2km ,震源深度误差估计小于 3km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当前震害评估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IS技术构建数字等震线模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思路.通过建立云南数字等震线模型及其在2007年6月3日宁洱6.4级地震应急中的使用,检验和论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分析了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际灾评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以确立该模型在今后地震应急工作中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数字城市和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对城市面临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进行分类、评价和减灾效果研究。数字城市从全局性的角度集成城市各个方面的要素,是对城市整体的统一数字化认识。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是空间数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有效更新成为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存亡的关键。数字城市目前是以电子政务作为主流发展方向,防震减灾辅助决策优化和实用化并与电子政务的结合为新一代防震减灾信息系统建设提出了新目标。防震减灾信息系统与数字城市的有力结合,可以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这种结合的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数据标准化、数据的可用度、合适的支撑系统和与电子政务的结合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要概述了我国地震带构造特征、地震活动频次以及中小学生数量和防震减灾科普队伍体量等现实情况,并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为例,通过传统科普教育形式和新媒体科普教育形式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科普知识讲座、主题研学、知识竞赛及移动互联网直播、在线教育云平台、智慧数字交互体验等7类科普教育具体形式,切实为地震、教育、应急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中小学校,在开展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系列活动时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从而助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科普形式的持续丰富和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及能力的不断提升,促进广大中小学生群体逐步成为认识地震、敬畏地震、懂得如何防范地震危险的“国之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