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利石K—Ar定年法确定油气成藏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生伊利石的K-Ar定年不仅可以确定成岩期,而且可确定油气成藏期。同时,随着地质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生伊利石K-Ar年龄随深度演化会出现不同形式,作者对不同的自生伊利石K-Ar年龄形式及其与油气成期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与成藏史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根据圈闭形成时间法、生烃史法、油藏地球化学方法、包裹体测温法、露点压力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方法对库车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期综合分析认为,该油气系统具有多期成藏、多阶连续的成藏特点。其主要成藏期有3期:即晚第三纪康村早中期(17 #10 Ma)、康村晚期-库车早中期(10 #3 Ma)、库车晚期-第四纪西域期(3 #1 Ma)。前2 期为轮台凸起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形成三叠系湖相油藏以及侏罗系中低成熟煤成凝析油气藏。库车晚期-西域期是库车坳陷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高-过成熟气藏以及少量次生油藏,最近发现的克拉2 大气田以及克拉3 、大北1 、依南2 、吐孜1 等气藏均属该时期成藏。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供了11条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岩石和矿物的40Ar/36Ar-40K/36Ar等时线,其中3条是新近测定的,另8条是对以前常规K-Ar定年资料的重新处理。测定对象包括年轻火山岩、花岗岩、矿脉及古老岩系中的铁镁质岩墙。测定的时间跨度从第四纪到前寒武纪。研究证明,K-Ar等时线定年既具有常规定年测定对象广泛、可测时间跨度大的优点,又能避免常规法的缺陷,可获得更可信的年龄和更多的有用信息。但是负截距的形成及其所代表的地质意义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Re和Os易于被有机物捕获而富集,并长期稳定地保存在烃源岩、原油和沥青中而保持良好的封闭体系.可以对烃源岩、原油和沥青进行Re-Os同位素直接定年,获得与油气成藏相关的精确的绝对年龄信息.Re-Os同位素实验分析包括样品的溶解、Re和Os的化学分离与纯化、Re和Os同位素的质谱测定.原油中沥青质组分的Re,Os同位素组成能够近似代表全油的Re,Os同位素组成,对原油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实质就是对原油中的沥青质组分中的Re-Os同位素体系进行分析,其年龄记录的是油气生成的年龄,原油和烃源岩的187Os/188 Os比值的对比可以进行油源示踪.沥青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揭示的是油气大量生成运移的时间,年龄数据分散的主要原因是具有不同187 Os/188 Os初始比值的烃源岩对Re-Os体系的贡献.川西龙门山北段矿山梁下寒武统沥青Re-Os同位素组成和等时线年龄指示了油气生成和运移的时间发生在~164 Ma,并来源于两种烃源岩.Re-Os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等时线年龄的精度和油气地质意义、烃源岩多期熟化作用和混源作用的影响等方面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Re-Os同位素方法将在油气成藏年代学领域,特别是在碳酸盐岩地区的油气成藏定年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铼—锇(Re-Os)同位素应用于油气成藏年代学是近10年来的一个前沿领域,在国际上已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国内对此方法的应用还较缺乏。利用Re-Os同位素测年法开展页岩或沥青等富有机质沉积岩的研究,可以精确厘定油气运移和充注时间,也可以有效示踪烃源岩。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Re-Os同位素定年原理,分析了海水—沉积物中Re和Os元素的富集过程,总结了Re-Os同位素测年的测试对象、样品准备和分析测试方法。指出初始187Os/188Os比值不仅可以限定油气生成和油气充注的年龄,还可以有效评价源—油关系;放射成因的187Os/188Os比值与烃源岩年龄呈正相关。认为烃类成熟度、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不足以造成Re-Os等时线图中出现离散点,而初始187Os/188Os比值变化、沉积后Re和Os的流动性和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引起Re-Os等时线图中出现离散点的3个主要原因。Re-Os年龄的重现性和准确性与样品颗粒的大小及取样量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同位素测年法,Re-Os同位素测年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对直接参与油气成藏的地质体进行研究,可以得到油气成藏期的直接证据。最后探讨了现阶段ReOs同位素体系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就未来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做出展望,以期能有效推动Re-Os同位素定年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7.
油气藏成藏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重点讨论桥口油田成藏期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和分布规律,论述了构造应力场对构造体系、沉积体系及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提出了NNE向主导构造控制研究区油气的形成和分布,预测了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8.
油气成藏^40Ar-^39Ar定年难题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气成藏作用伴生的矿物种类少,主要为碳酸盐矿物,以及少量石英和黄铁矿等,这些矿物均不适合用传统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年龄测定,因此,油气成藏年龄是同位素年代学尚未解决的一大科学难题。^40Ar-^39Ar(K-Ar)法是可能应用于油气成藏年龄测定的首选同位素定年方法。从^40Ar-^39Ar法的优点和实验技术的角度,讨论了油气田样品^40Ar-^39Ar定年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测定对象、测定方法和可行性。有机杂质气体纯化装置的研制成功,为开展油气成藏^40Ar-^39Ar年代学研究,并获得可靠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奠定了实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运用流体包裹体确定塔河油田油气成藏期次及主成藏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油气运移是链结烃源岩和圈闭的桥梁 ,也是目前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标定油气运移的温、压和化学组分条件以及追踪油气运移路径 ,可以为进一步评价区带含油气远景、圈定油气聚集部位、优选勘探靶区以及钻后含油气性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图 1 塔河油田奥陶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统计直方图A—盐水包裹体 ;B—烃类包裹体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最大的一个海相烃源大型油田。受塔里木盆地多幕构造运动制约 ,塔河油田发生多期油气运聚 ,具有极为复杂的油气成藏历史。然而 ,传统的有机地球化学和流体势方法难以有效研究多源混… 相似文献
10.
利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了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次。综合分析表明:海拉尔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各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距今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优质的烃源岩、断裂和稳定的厚层泥岩是控制研究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着重用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探讨了焉耆盆地侏罗系油气藏的成藏时间和期次。油源对比表明八道湾组是主力烃源岩层,三叠系烃源岩对八道湾组原油有一定贡献;油气经短距离的侧向运移后,沿断层通道向上进入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盆地经历了2次生烃,侏罗纪末期为主要生烃期,第三纪晚期为次要生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布特征、均一温度和组分特征、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和油气成熟度分析都显示了焉耆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的2次成藏作用,即晚侏罗世以八道湾组低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1期成藏事件和侏罗纪末期以成熟油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为主的第2期成藏事件,受储层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形成机理的控制,第三纪晚期生烃、成藏事件在流体裹体和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上均没有记录。侏罗纪末期是主要成藏期,第三纪晚期是调整成藏和定型期。 相似文献
12.
查干凹陷是内蒙古银-额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凹陷,为查清查干凹陷的油气成藏期次,首先选择4口具有镜质体反射率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的典型井进行热史和埋藏史恢复,以此为基础,结合与烃类相关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数据划分了查干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及对应的地质时间。研究表明查干凹陷具有"一升一降"的热演化历史,即地温梯度由早白垩世巴一段沉积时期的39~41°C/km逐渐增至银根组沉积末期的51~57°C/km,随后逐渐下降至今的31~34°C/km,而且查干凹陷具有早白垩世苏红图组沉积晚期和银根组沉积中晚期两期油气成藏,这与查干凹陷具有早白垩世苏红图组和银根组沉积时期两期生排烃高峰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13.
从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阶段入手讨论了油气成藏期研究方法的演变,提出了在油气分异特征、包裹体分析、储层沥青分析和成岩矿物年代学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热演化史以及各种成藏条件的有效匹配,综合分析油气成藏期次、过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榴辉岩Ar-Ar定年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羌塘榴辉岩产于红脊山-双湖高压变质带中段的片石山地区,是目前青藏高原内部唯一的榴辉岩产地.榴辉岩多硅白云母40 Ar-39 Ar年龄tp=219.3±1.5 Ma;榴辉岩围岩的多硅白云母40 Ar-39 Ar年龄tp=217.2±1.8 Ma,定年结果表明,榴辉岩与围岩经历了相同的高压变质作用,与红脊山-双湖地区蓝闪片岩的高压变质时间是一致的.根据已有高压变质年代学资料,从羌塘的红脊山到双湖、那曲地区的巴青以北、昌都的酉西,直到滇西地区,断续分布长达2000余公里的高压变质带为同一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是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向南延伸到滇西的重要依据.榴辉岩的定年数据进一步揭示,冈瓦纳板块与欧亚(扬子)板块的主体碰撞时间在220 Ma左右,同时也是古特提斯洋消亡的时间记录. 相似文献
15.
16.
封存箱与油气成藏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界的任何一种作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结构中发生的 ,油气成藏作用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与封存箱结构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封存箱这种地质结构在沉积盆地中 ,尤其是盆地的深部相当广泛地存在。它不仅是流体的分隔体 ,而且也分隔着不同的能量区。具有异常压力的封存箱比较容易认同 ,实际上正常压力的封存箱也是其重要的类型。自源式封存箱及靠近其顶板封隔层箱外的勘探目标常常是大、中型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主要结构类型 ,在其箱内和临近其顶板封隔层的箱外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地带。把封存箱的研究作为油气勘探决策程序的一个环节 ,找到大、中型的油气藏的几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塔里木盆地已经发现了各种类型的封存箱和在封存箱不同部位的大中型油气藏 ,它们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封存箱系列和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断裂和圈闭发育史、油藏饱和压力、烃源岩主生排烃期、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方法对东濮凹陷濮卫洼陷油气成藏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于存在剥蚀厚度比较大的地区在利用饱和压力方法计算成藏期时应结合埋藏史。研究认为,该区主要为两期成藏,分别为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且东西两侧油气成藏期存在差异,东侧濮城地区两期成藏,在古近纪末期和新近纪末期—第四纪均发生油气充注成藏,而西侧卫城地区仅在古近纪末期存在油气充注成藏,为一期成藏。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它们在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中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烃源岩生排烃史法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法等综合分析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次。分析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成藏期主要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油气成藏时期在距今120~80 Ma,相当于伊敏组沉积时期—青元岗组沉积早期,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油气大规模注入储层时期应该在105~90 Ma,相当于伊敏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此时期为烃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油气运移动力充足,有利于油气发生大规模的运移并聚集成藏;第二阶段为青元岗组沉积至今,青元岗组沉积以来,发生过近东西向的挤压反转,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同时二次生成的油气继续注入成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