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利用武昌站(30.5°N,114.4°E)电离层测高仪和ETS-Ⅱ同步卫星信标法拉第旋转仪的同时观测记录,初步分析了电离层峰以上和峰以下电子含量之间的统计联系,并讨论了这种联系在电离层模式研究与电离层上部扰动研究以及电离层上部电子含量预测等方面的可能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通过采样间隔为1 s的GPS三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计算1 Hz电离层垂直总电子含量变化率(RVTEC)的方法,推导了直接采用双频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RVTEC的公式,对一般空间环境与电离层活动剧烈两种条件下L1L2、L1L5、L2L5三种载波相位组合计算的RVTEC进行了一致性分析,给出了通过三频载波相位观测数据计算电离层RVTEC的修正方法,比较了X射线太阳耀斑期间RVTEC与由传统方法计算的总电子含量变化率(ROT)响应,在双星串飞编队测高模式下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L1L2、L1L5两种组合之间的一致性较好,由L1L2、L1L5组合计算的RVTEC的中误差约为0.004 TECu/s,RVTEC较ROT更能体现TEC变化的细节,在双星串飞编队测高模式下海面高梯度的计算中,电离层延迟之差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505-A型电离层偏振仪的性能以及一些初步观测结果,特别是1980年云南日全食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RogueSNR─8CGPS卫星接收机进行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观测。介绍了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在新乡和南宁两地初步测量结果。结果表明,新乡的TEC特性反映了中纬地区电离层的变化特征,而南宁的TEC特性则反映了电离层的赤道异常的某些特征,显示了赤道异常峰的南北向移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时,在云南鹤庆县(100°12′E,26°35′N),测量日本ETS-Ⅱ同步卫星136MHz信标法拉弟旋转所得到的一些主要观测结果:(1)电子总含量的日变曲线中出现提前日落现象;(2)F区峰下电离对法拉弟旋转的贡献在日食期间相对变小;(3)没有出现与日食明显有关的声重波扰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时,在云南鹤庆县(100°12′E,26°35′N),测量日本ETS-Ⅱ同步卫星136MHz信标法拉弟旋转所得到的一些主要观测结果:(1)电子总含量的日变曲线中出现提前日落现象;(2)F区峰下电离对法拉弟旋转的贡献在日食期间相对变小;(3)没有出现与日食明显有关的声重波扰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505-A型电离层偏振仪的性能以及一些初步观测结果,特别是1980年云南日全食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简称EOF)分析了武汉电离层台站一个太阳黑子周期(1980年4月~1990年12月)的实测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资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武汉地区的TEC月中值的经验模式.结果表明:(1)以EOF分析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其基函数表征TEC的日变化,系数表征TEC的长期变化;(2)EOF技术展开收敛速度快,很少数低阶项即能反映TEC的主要变化,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建模可以用较少的参数表征较复杂的物理过程.此外,本文还就TEC模式的外部驱动量的改进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发现用F107A(10.7cm太阳辐射通量F107的81天滑动平均值)作TEC建模的外部驱动量能够更好地提高EOF模式的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正地震电磁现象的观测与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特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以及空间信号传播和介质特性变化的重要途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地震电磁信号在大气层、电离层的传播与耦合机制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发现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震中区上空出现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以来,有关地震空间电磁、电离层扰动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地震电磁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下介质  相似文献   

10.
由於地磁的日變化,有人推想大氣高層有導電空氣層之存在。1895年波波夫教授發明無線電以後,1901年無線電信號越過大西洋成功,指出此導電層存在之想法並非虛構,我們稱這導電空氣層為電離層。經過很多人的研究,其中我國學者有不少的貢獻,現在電離層的秘密漸漸的揭開了。電離層的研究有各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由於地磁的日變化,有人推想大氣高層有導電空氣層之存在。1895年波波夫教授發明無線電以後,1901年無線電信號越過大西洋成功,指出此導電層存在之想法並非虛構,我們稱這導電空氣層為電離層。經過很多人的研究,其中我國學者有不少的貢獻,現在電離層的秘密漸漸的揭開了。電離層的研究有各種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一.脈動的原因 遠在十九世紀中葉,地震學者發現在地震圖上除了地震發生時的地震波以外,還有一種起伏不停的微小波動。這種微小的波動,除了因地震儀的性能及其四周環境改變所引起的突然震動外,還有一種比較有規律且帶有週期性的顫動。它的  相似文献   

13.
一.脈動的原因 遠在十九世紀中葉,地震學者發現在地震圖上除了地震發生時的地震波以外,還有一種起伏不停的微小波動。這種微小的波動,除了因地震儀的性能及其四周環境改變所引起的突然震動外,還有一種比較有規律且帶有週期性的顫動。它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一个从电离层频高图提取F1-F2谷区信息的剖面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处理了武昌站的垂测记录,揭示了我国中低纬地区上空F1-F2谷区形态的某些变化规律和地区特色.对该类谷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光化理论中若考虑基态与亚稳态两种氧离子的不同作用,可以说明该谷区的出现和基本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一个从电离层频高图提取F1-F2谷区信息的剖面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处理了武昌站的垂测记录,揭示了我国中低纬地区上空F1-F2谷区形态的某些变化规律和地区特色.对该类谷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光化理论中若考虑基态与亚稳态两种氧离子的不同作用,可以说明该谷区的出现和基本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韩元杰 《地震学报》1980,2(2):215-226
地震之前长周期的地壳运动已为人们所关注,然而在零漂等问题尚未解决之前,长周期地震仪观测仍处于试验性阶段.另外,震前地气的喷溢和释放,只能在喷口处观测,距离稍远,就观测不到了,但由此而引起的大气振动和声学现象,却可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观测到.因而可开展震前由长周期运动和地气等引起的大气声波、重力波等微气压波的观测研究.地震波所激发的次声[1],前人已有研究,但地震前的次声,中外文献还未见报道.1976年唐山地震后的1976年8月至1977年3月,笔者在北京首次开展微气压波的观测,发现了十余次地震前的微气压波,其特征为40—80秒的周期,1—5微巴的声压,波列很短,仅数分钟,出现于震前1—16小时.本文提出了识别震前微压波的分析方法,并讨论了其产生的可能机制和有关的临震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刘德富 《地球物理学报》1987,30(05):487-493
本文通过建立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华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发现明显有大约12年的延时相关。该延时尺度对中国其它地区和日本、美国的地震活动也同样适合。认为气候多雨是长期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可用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弹性力学甲的能量互换定理作了推广,得到了对静态、具自重的弹性地球体适用的互换定理。文中将所得能量互换定理运用于受体潮力及表面载荷作用的地球体,从而由物理学的角度得出了Love数与表载系数之间的六个关系式,它们与Molodensky用纯数学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等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