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忍  徐茜  余昌达 《地理科学》2016,36(7):1017-1026
利用综合评价、耦合协调度、空间滞后模型(SLR)等模型,对2000~2010年的中国分县农村综合发展水平及2010年的分县道路交通优势度进行综合测度,解析其两者的空间耦合协同特征,并探索道路交通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2000~2010年,中国分县的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东、中、西差异格局未突破,农村综合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了33.20%。东部地区的农村发展进入优化整合提升阶段,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产业转移、城镇化、工业化等驱动下农村综合水平提升较快,乡村多维空间历经转型重构。 2010年,县域道路交通优势度呈现出典型的“点-轴”的地域结构特征,存在东、中、西部和交通枢纽中心地与外围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其与农村发展水平耦合协同性整体较差,处于轻度失调以下状态占县(区)总数的88.25%,西部地区协调度普遍低于0.40,交通发展与农村发展协同性较好地域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域和道路交通优势极核及轴带的县(区)。道路交通等级、密度、可介入性等影响农村综合发展。道路密度对农村发展正向影响较大,国道、省道、县道沿途邻近可进入性强,对农村综合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高速公路和铁路有景观生态学“廓道”性质,空间上起连通作用,结构的不可穿越性,封闭性影响可介入性,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和火车站空间布局对农村发展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地级市交通中心地对农村发展带动影响明显,大城市的强聚集能力易促成周边县区的农村发展“灯下黑”的地域结构特征。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等级、阶段对农村发展的传导效应及区域交通建设的超前或滞后的科学判断核心理论,将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及乡村地理学亟待关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
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辖一市、一县、五区,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人口183万。辽阳是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相似文献   

3.
南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地处东经118°07′30″-118°35′20″、北纬24°33′30″-25°17′25″之间。东与泉州市鲤城区、晋江市交界,东南与台湾、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安溪县、厦门市同安区接壤、北与永春、仙游县毗邻。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故乡、福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新兴城市。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全国科技先进县(市),经济实力居全省十强前列,并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南安历史上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三国孙吴永安三年(260年)建东安县,西晋改为晋安县,南朝末时改名晋平县,梁时改为梁安县。天监间置南安…  相似文献   

4.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人口空间分布及其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性评价为核心,提出了一整套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模型方法;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价了2010 年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协调程度;根据人口分布适宜度高低和限制性差别,划分了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等级和限制类型,定量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和地域特征。研究表明:① 2010 年中国有3/5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基本适宜,中国分县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保持了高度一致性;② 2010 年中国有1/2 以上的县(市、区) 人口发展基本不受水土资源约束,分县人口分布与水土资源适宜性处于中等水平;③ 2010 年中国有超3/5 的县(市、区)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协调性良好;④ 2010 年中国近3/5 的县(市、区) 人口分布适宜度在60 以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处于基本协调或相对协调状态;⑤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程度东部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⑥ 2010 年中国分县人口分布适宜度可划分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基本协调、相对协调、有待协调和亟待协调4个适宜等级与10 个限制类型。  相似文献   

5.
地区综合实力的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灰色聚类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对金华市等县(市)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了灰色聚类分析,确定了该地区各县(市)综合实力的等级,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1992-2017年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撂荒时空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当前耕地撂荒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1992-2017年中国耕地撂荒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采用集成分析的思路,对县(市)域尺度撂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梳理,从中提取撂荒时间、位置、规模(程度)、成因等信息,并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发现:1992-2017年全国范围内有撂荒记录的县(市)共165个,主要分布于南方,集中分布区呈逆时针旋转90°的“T”字型,纵轴自北至南贯穿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境内,直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横轴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自西向东贯穿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其中,湖南、四川、安徽有撂荒记录的县(市)数量较多,分别为24个、23个、21个,其次是湖北、重庆、福建、甘肃、云南,均超过10个。“T”字型结构的形成经历两个阶段,大致以2010年为界,此前有撂荒记录的县(市)为102个,集中分布于沿长江中下游的东西向带状区域,形成横轴;此后新增63个县(市),集中分布于自甘肃东南部至贵州西部和云南北部地区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形成纵轴。撂荒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农业劳动力析出基本同步。农业收益低和劳动力不足分别是86%和78%的县(市)撂荒形成的共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安全脆弱区的识别及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殷培红  方修琦 《地理学报》2008,63(10):1064-1072
从粮食获取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阈值的角度, 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平衡、粮食安全储备、 经济补偿能力等因素, 构造综合评价指标-粮食安全保障的财政压力水平, 以粮食安全保障 费用不超过地方财政收入水平的25%作为可接受水平, 共识别出6 个不同类型的粮食安全区。 在没有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和现有粮食播种面积不变的前提下, 全国有14.5%的县(市) (1 级和3 级粮食安全区) 能够通过粮食生产或者经济补偿能力保障小康水平的粮食安全。全国29.4% 的县(市) 属于2 级粮食安全区, 其中57%的地区是中国的主要余粮区, 约占全国主要余粮区 中的72%, 因财政收入低、人口密度大, 不能负担庞大的小康水平粮食安全储备费用。中国 粮食安全最脆弱的地区(6 级区) 占全国县(市) 总数的30%, 不具备温饱水平粮食生产能力和 经济补偿能力, 主要包括两类地区: ① 夏季季风区边缘地带的农牧交错带及秦岭地区, 以及 南方贫困的丘陵地区属于“资源型粮食短缺地区”; ② 广西、广东南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等 富裕地区属于“结构性粮食短缺地区”, 过低的粮食自给率已影响到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李郇  徐现祥 《地理学报》2015,70(8):1202-1214
撤县(市)设区是通过打破行政区经济,减少行政区边界,实现以地级市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采用政策评估的常用工具——倍差法,对中国1990-2007年的撤县(市)设区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撤县(市)设区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约5年的短期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人均消费增长率等方面,对人均道路面积和人均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率则是先抑后扬,对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则具有约2年的短期促进作用;并以佛山撤县(市)设区为案例,分析了短期促进作用的来源和长期激励消失的原因,认为基础设施投资是政府在撤县(市)设区后的主要行为,以此带动产业转移和房地产消费,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但由于撤县(市)设区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发展权限,向上级政府集中了资源的控制权,使得地方长期经济发展的激励消失。  相似文献   

9.
龙海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下游,地处东经117°29′─118°14′,北纬24°11′─24°36′,东邻厦门经济特区,与金门县隔海相望,西同漳州市(现在芗城区)、南靖县、平和县接壤,南和漳浦县交界,北与长泰县毗连。是著名侨乡、台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是“凌波仙子”水仙花的故乡,荔枝、芦柑等名果享誉海内外。龙海亩产“吨谷”,有“福建粮仓”之称,是国家级产粮大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高优农业示范区”,又是“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省级“工业标准化示范市”,综合经济实力脐身“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县域贫困综合测度及2020年后减贫瞄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扬  郭远智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18,73(8):1478-1493
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科学揭示农村贫困发生机制、贫困化格局和探究2020年后减贫瞄准策略,成为新时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多维度剖析了中国农村贫困的发生机理,构建了表征县域贫困压力的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县域多维贫困压力指数进行了综合测度,识别出2020年后国家政策仍需重点倾斜的帮扶县,并划分出帮扶县的4种类型。结果表明:① 人类发展能力、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及由这三个维度构成的县域综合发展能力呈现出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并与地势的三级阶梯呈现出一致性;② 2020年后仍需要国家政策倾斜的帮扶县有716个,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寒区、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南喀斯特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③ 识别的帮扶县可以划分为综合制约型一类重点帮扶县、人类发展能力制约型二类一般帮扶县、自然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水平制约型三类一般帮扶县,以及人类发展能力和社会经济水平制约型四类一般帮扶县,重点帮扶县主要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新时期中国贫困格局、贫困化机制、减贫路径及问题和模式,亟需深化创新精准扶贫的体制机制,这为重视和加强贫困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偏离-份额四分量模型,分解2010-2015年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经济增长结构;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41个县(区)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兰白西城市群呈现以兰州市和西宁市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经济结构,兰州市的经济中心地位更为显著。(2)根据经济增长总量及各分量,将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区)分为经济快速增长型、经济滞后增长型、竞争力优势推动型和资源配置优势推动型等4种类型。(3)经济增长总量、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集聚性特征,竞争力分量在空间上存在随机分布性特征,资源配置分量在空间上存在负相关性特征。(4)份额偏离分量、产业结构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较高,竞争力分量、资源配置分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空间重合度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调整与城市规模新格局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4,33(4):674-686
城市发展方针是指导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把握城市发展大局与方向的总体纲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方针来指导,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城市发展方针是随着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调整的,因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对中国近60 多年来城市发展总体方针演变过程与指导效果回顾总结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中国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包括现行城市发展方针与国家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不相符合,缺少对城市化重点地区“城市群”的基本表述,对大、中、小城市的划分标准不尽合理,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指导下的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与行政区划不相协调等。最后提出了调整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建议方案,重新划分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标准,将中国城市划分为超大城市(市区常住人口规模≥1000 万人)、特大城市(介于500 万~1000 万人)、大城市(介于100 万~500 万人)、中等城市(介于50 万~100 万人)、小城市(介于10 万~50 万人)、小城镇(<10 万人) 共六个规模等级标准;将新形势下中国城市发展方针调整为:引导发展城市群,严格控制超大和特大城市,合理发展大城市,鼓励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形成城市群与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国家城市发展新格局。到2020 年将形成由20 个城市群、10 个超大城市、20 个特大城市、150 个大城市、240 个中等城市、350 个小城市和19000 个小城镇组成的6 级国家城市规模结构新体系;重新构建建制市的设市标准,尝试建立民族自治市;鼓励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把其作为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的首选地,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地区住房结构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住房结构是决定地震灾害脆弱性的重要因素。对全国农村住房结构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科学评估农村房屋脆弱性的基础。首先,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五普)结果,将农村房屋分为“钢混”、“砖混”和“传统结构”(包括五普中住房墙体材料的“木、草、竹”和“其他”2个类型)3种结构类型,建立了全国县级尺度农村住房数据库,共2699个区县。探讨农村住房结构的空间差异,遴选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归纳出影响各类房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砖混结构是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最主要的住房结构类型,尤其在中东部地区的比例很高,而传统结构住房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较高(接近50%),影响这两种结构住房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地域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越高,砖混结构房屋比例越高。钢混结构在农村房屋中所占比例普遍很低,东中部地区比西部、东北略高,气候、非农就业和镇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了降低农村地区地震脆弱性,建议中国农村政策应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主,并积极推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还需要在农村地区逐步推广房屋抗震规范。  相似文献   

14.
李清秀 《福建地理》2000,15(4):21-22,56
邵武市是福建省重要农业区,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市)。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本文着重分析本区域气候与农业(包括林业)间的联系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念华 《地理教学》2014,(23):36-37
20世纪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了"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ARCS为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相对应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其核心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1990-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洋  修春亮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8):1037-1046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行政地域与实体地域的空间差异及优化整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戚伟  王开泳 《地理研究》2019,38(2):207-220
中国的城市界定与行政区划紧密关联。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系统分析不同尺度城市行政地域与城市实体地域的界定及其空间差异。主要结论:① 按照直辖市或地级市、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设街道的市和不设街道的市的层级,城市行政地域范围依次收缩,但是都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范围。按照实体地域界定,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仅占30.18%。② 城市实体地域更能客观地反映城市位序规模的分布状态,而按照城市行政地域会导致规模或排序偏差。③ 未来在行政区划调整时,着重考虑撤县设市、增设地级市、确立乡级行政区划调整标准等,在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时,可从独立市辖区、县城、特大镇等方面优化,并加强统计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8.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的古典山水园林。位于苏州市东北街178号,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最著名的一座,堪称中国私家园林之经典。与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位居中国四大名园之首。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的建筑。  相似文献   

19.
太监之乡河北大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东部有一个与天津市接壤的普通小县,面积890平方公里,人口41万,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中国太监之乡──大城。大城,自明清以来,太监迭出,连续不断,仅据这个县40个村的调查,就有132人。太监,也称阁官,即被阉割生殖器(欲称“净身”),是皇宫中服侍皇帝及皇后、...  相似文献   

20.
1935年.我国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