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备受争议的印度尼西亚原矿出口禁令1月12日正式生效。印尼2009年出台新矿业法规定,自2014年1月12日起禁止出口原矿,原矿必须在本地进行冶炼或精炼后方可出口。印尼官方称,这一禁令通过将更多矿产加工环节限制在印尼境内以增加矿产品出口附加值,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此禁令对中国影响最大。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镍矿出口国,也是全球铁矿石、铝土矿等金属矿产和动力煤的重要出口国,而中国严重依赖印尼进口矿石以生产含镍生铁。据统计,2012年中国镍矿需求约为6,5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于印尼,其红土镍矿一直是中国镍生铁冶炼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西部资源》2014,(2):60
<正>印尼矿业部长称,政府不可能在2014年实施原矿出口禁令,主要由于国内冶炼厂十分有限。但由于修订法律需要数年时间,政府并未考虑修订2009年矿业法案,只是考虑法律条文中是否有漏洞,通过弥补法律漏洞,推进矿主推行建厂计划,同时保证政府税收。印尼矿业部长JeroWacik称,将会限制没有实施建厂计划的厂家出口,并且将提高镍矿的出口关税。部长重申,法律规定在2014年之前,所有的矿主必须提交建  相似文献   

3.
路新 《西部资源》2014,(5):64-65
<正>菲律宾准备效法印尼禁止出口未加工矿石的消息在伦敦镍市引发恐慌。不仅在伦敦,这一消息在全球范围都不啻为一个晴天霹雳。在印尼中断出口之后,菲律宾成为中国广大的含镍生铁(NPI)产业主要的镍矿供应国。这个供应管道可能中断的威胁,显然促使镍市多头加速发展。但菲律宾议员日前放出消息,这样的禁令至少要有5年宽限期。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指标三月期镍当日随之大跌1,000美元至每吨1.89万美元,前几个交  相似文献   

4.
环球360     
《西部资源》2013,(3):53-57
印尼矿业部长称2014镍矿出口税将提高印尼矿业部长称,政府不可能在2014年实施原矿出口禁令,主要由于国内冶炼厂十分有限。但由于修订法律需要数年时间,政府并未考虑修订2009年矿业法案,只是考虑法律条文中是否有漏洞,通过弥补法律漏洞,推进矿主推行建厂计划,同时保证政府税收。  相似文献   

5.
一句话新闻     
《西部资源》2012,(6):23-23
日前,印度尼西亚接连两个红土镍矿项目开工,年处理能力达320万吨。印尼是世界上镍矿资源的主要出口国,目前中国的镍资源主要从印尼、菲律宾进口,特别是印尼已成为中国镍矿资源主要的进口国。江苏省冶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福海说,印尼新开工的这两个公司的红土镍矿项目,均由江苏省冶金设计院设计,并由该院与兄弟单位联合总承包建设。该项目的建成,将为中国镍铁冶炼企业、不锈钢生产企业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原料或产品。  相似文献   

6.
宗和 《西部资源》2014,(6):60-60
<正>导读:据内部统计,目前已有24家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冶炼厂,其中,投资最多的是镍矿冶炼厂,其次是氧化铝项目,第三是铜矿冶炼项目。由于印尼政府实行限制原矿出口的政策,今年该国矿产品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因其国内加工能力不足,大多数印尼铝矾土矿主目前已停止开采。不过,虽然这使该国在矿石出口方面受到一定影响,贸易平衡压力加大,但近10个月来,其已陆续吸引大量不同规模的冶炼厂投资项目,投资总额已超过350亿美元。  相似文献   

7.
住宿业节能减碳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全球致力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经济低碳转型的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和窗口产业,而住宿业则在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必要性、障碍因素和对策措施3个方面梳理了住宿业节能减碳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住宿业能耗和碳排放核算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综述发现:国外相关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但住宿业能耗与碳排放的核算方法体系还有待深入探讨;国内对于住宿业节能减碳的必要性、能耗与碳排放核算等也有一些尝试研究,但总体仍相对滞后,缺乏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后续研究应在借鉴国际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紧扣中国住宿业实情,通过加强对非星级住宿企业的分析以全面把握研究对象,确立能耗和碳排放核算框架、完善核算方法体系,通过分阶段、分类型、分区域核算与分析进一步拓展住宿业节能减碳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关联的视角,构建了省域生态补偿框架。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在2010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以2010年统计数据为例,对中国省域间产业的土地资源占用量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林牧渔业大多属于被占用型产业,农业的发展应得到补偿;②工业属于占用型产业,应付出一定的生态资源补偿费;③建筑业在消费、投资情境下,属于占用型产业;在出口情境下,省域差异较大;④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在消费和投资情境下,大多为占用型产业;而在出口情境下,省域差异较大;⑤批发零售业大多为占用型产业,应该承担生态补偿的责任;⑥其他服务业在消费情景下,大多为占用型产业;而出口和投资情景下,则大多为被占用型产业。最后,从加强产业生态补偿的立法、完善产业生态补偿的税收手段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历程、特征与影响因素,这对于推进中国风电产业政策升级和提升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扼要刻画美国风电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的政策框架;考察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阶段划分,探讨了风电产业萌芽示范期、缓慢发展期、快速增长期和优化增长期等阶段的政策背景、内容和绩效。基于对演进历程的系统回顾,提出了美国风电产业政策演进的四大特征,并揭示了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结构及其减排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建立了区域碳排放的结构分析模型及其敏感性分析方法,并利用中国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研究了中国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根源以及由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问题,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排放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标明.出口是中国碳排放总量迅速增加的主要推动力之一.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的净出口碳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9.1%.而国内建筑业的投资,机械交通电子设备的出口与投资.国内对食品、电力热力以及服务业的消费,化工金属等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等经济活动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根源.也是排放敏感性较高的经济活动.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加快产能转移,抑制基础原材料工业产品的出口规模并逐步实施进口替代,提高出口层次和出口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重视提倡全民减排.积极建立节约型社会,特别是减少建筑业的浪费和服务业能耗,将是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1.
许国伟  要彩燕 《西部资源》2013,(3):121-122,154
传统模式的矿业是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在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等污染物及开挖等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十七大以来,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建设过程中,在环境保护与绿色矿山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矿山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为全国绿色矿山的建设和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和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许多煤炭资源都处在一些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方,并且煤炭资源的开采也对当地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安全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使得开采效率和安全问题成了整个开采过程的关键。为了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本文对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总结出相应的改善手段和应对措施,包括对资源开采之前的地质进行勘测、改善开采的技术、丰富煤炭开采的手段并对相应的过程进行监督等。来使整个开采环节对工程本身和当地环境都能提供相对较好的安全性保证,使煤炭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西北河湟谷地(兰州—西宁)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现状,以及我国西北地区资源性产业的发展与其基础设施等特点,阐述兰西地区有可能孕育一个新的大城市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目标下,区域产业结构及动态的碳效应成为重要议题。基于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和CEADs碳排放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动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北高南低”以及向大中城市簇状聚集的分布格局。(2)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具有异质性碳排放效应。资本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城市减少碳排放;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具体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进入对区域碳排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3)政府推动下的清洁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能够削减产业动态的碳排增长效应,其调节效应同样存在产业异质性。相关研究成果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中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城市化曲线和产业结构演变都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在理论上,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大体对应。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缘故,我国的人口转变过程提前了,而城市化和工业化都没有跟上步伐,三个发展过程步调不尽一致。目前,中国人口转变处于第三阶段后期,即出生率逐步降低和低死亡率的阶段。但是城市化过程处于第二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快速上升阶段;产业结构演变也处于第二阶段,即第二产业主导的快速工业化阶段。相对于城市过程和产业化过程,中国人口将会提前进入老龄化阶段。这会对我国城乡人口未来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城市老龄人口的基础设施问题,乡村老年人口的赡养问题等,都需要结合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具体特征提前考虑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入境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高度敏感的产业。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日渐明显。依据相关的数据,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带给我国入境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必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接着运用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次危机给我国不同地区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根据以上分析,系统地提出了以下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1)目标市场的重新定位与选择。(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入境旅游空间格局。(3)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旅游产品开发策略。(4)拉动与开拓广阔的国内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7.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后,在面临成本上升和制度环境变化等诸多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这从根本上重塑了产业组织和空间结构,改变着中国制造业在地方、区域乃至全球出口市场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力。基于文献分析,论文将产业升级划分为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2种模式,并分别从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尺度视角下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制及其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现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产业升级的2个侧面,综合两者的分析框架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② 中国产业在升级模式上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已有研究关注的产业升级模式较为单一,未来应更加关注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和方式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③ 中国产业升级是由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重尺度力量相互耦合下共同驱动的,透过多元地理尺度融合的分析框架解读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澳大利亚资源开发型发展战略看新疆的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澳大利亚资源开发型发展战略形成的条件 1.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征对发展战略形成的影响 二次大战以前,澳大利亚始终是一个殖民地经济为主的国家。在宗主国英国的严密控制之下,它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为宗主国服务的,是宗主国的原料产地,农牧业及矿业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产业部门,尤其是羊毛出口在它的整个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给澳大利亚经济发展定下了基调——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宗主国贸易)是其经济的支柱。 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的亚太局部战争对澳大利亚经济起了双重作用。首先,战争中军需物资的需求刺激了澳大利亚原有产业——畜牧业的发展,形成了“羊毛景气”,加强了它和国际市场的关系,其次,由于澳大利亚的优良地理位置,战争中它成了英美在远东的兵工厂,使其冶金、机械、医药、化工、造船、航空、军火等工业从无到有,具有了一定规模,初步改变了以前农业、矿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尤其是5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在关税壁垒的保护下,制造业有了  相似文献   

19.
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产生的过量熵增,导致自然界产生了过多的熵,复合生态系统进入高熵状态。以熵理论为指导,首先通过建立复合生态系统的熵变模型,判断系统是处在安全、临界还是危机状态,然后对人类社会生态安全的演变进行了熵分析。最后提出克服熵增、实现负熵的途径,即构建低熵发展模式,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发展生态产业,加强生态教育,建立生态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等,由此来规避生态风险,化解生态危机,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刘洁敏  贺灿飞 《干旱区地理》2020,43(4):1077-1087
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地方产业演化是路径依赖的,新的产业从本地现有关联产业中衍生出来。这个理论以地方具备同等优势的创造能力为前提,而创造能力本身对地方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现实条件下,发展中地区开发先进工业,相比依赖本地现有产业基础自主创造的发展路径,紧密跟随并积极参与发达经济体开辟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市场、主动吸收知识溢出、进行学习合作型创造或是一条更可行的道路。以2000—2015年中国561个海关报关国内地区代码划分的地区行政单元高技术出口产业地理演化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这一假设。结论显示:本地技术关联水平对地方高技术产业地理演化主要在近期产生影响,进口产品的知识溢出表现出中长期的促进作用,且地方技术水平的差异对地方利用知识溢出效果并无显著影响。这一结论证明发展中地区可以通过紧随前沿、学习合作打破本地路径锁定,实现路径跳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