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贵州洞穴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水文地质图和地形图为基础,利用ArcGIS对境内近5000个洞穴洞口海拔、经纬度提取及所在地层、岩性、水系、构造划分,并运用最邻近指数、空间分析与耦合分析处理,研究了贵州全省4960个洞穴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洞穴空间格局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贵州洞穴进行点格局分析,得出最近邻指数为0.53,泰森多边形检验其变异系数达72.469%,符合凝聚分布模式;并采用点密度函数将全省洞穴划分为4个集聚区和1个弱影响区,即遵义—铜仁强影响区、毕节强影响区、黔西南—六盘水强影响区、贵阳—安顺—黔南强影响区和黔东南弱影响区。其中贵阳—安顺—黔南强影响区是洞穴最主要的分布区,占全省洞穴总量的36.63%,该影响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4.67%。贵州洞穴分布呈西密东疏的分布特征,形成明显的“片状”格局。在其研究背景下,地层、岩性、构造、气候、水文、海拔等因素主要制约洞穴的分布、数量、空间格局及其发育。  相似文献   

2.
含铀煤岩型铀矿作为陆相碎屑岩型铀矿的一种亚类型,是贵州地区重要的工业铀矿床类型,具有规模较大、埋藏较浅、受层位控矿的特点。通过对黔南方村向斜含铀煤岩型铀矿的控矿因素、沉积建造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分析,圈定了黔南方村向斜地区的该类型铀矿的找矿远景区,认为其具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在下垫面结构、气候等方面存在区域异质性,极端降雨表现出不同演变趋势和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复杂,影响降雨空间再分配,极端降雨频发,地质灾害严重。针对贵州省极端气候的研究,大多关注其时空特征与模式数据预估,缺乏对其重现期特征及不同尺度影响因子的分析。本文基于贵州省31个站点1990—2020年逐日降雨数据计算极端降雨,采用8种分布函数对其拟合并选出各站点的最优分布函数,分析贵州省极端降雨重现期特征,探讨其不同尺度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近31年来贵州省极端降雨在时间上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Weibull分布函数对贵州省大部分站点的极端降雨拟合效果最佳;极端降雨的估计值随重现期增加而增大,在不同重现期均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且南北差异随重现期增加而逐渐减弱。(3)大尺度影响因子中厄尔尼诺对极端降雨的影响最大;局地尺度因子中温度、高程、二氧化碳为极端降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贵州省防洪减灾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将军石高岭土矿床位于贵州省麻江县城北东约10km。矿区南北平均长3km,东西平均宽2km,面积6.02km2。查获矿区高岭土矿资源量792万吨,成为贵州发现的首个高岭土矿大型矿床。矿区含矿岩系为石炭系下统九架炉组(C1jj),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中统梁山组+栖霞组(P2l+q)之下,泥盆系上统高坡场组(D3gp)之上。本文通过对该矿区矿体分布、矿石化学组分分析以及矿物组成的研究,总结了矿床找矿标志,为贵州省其余地区寻找此类高岭土矿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不同规模等级坝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阳兵  陈会  罗光杰 《地理科学》2019,39(11):1830-1840
以1∶5万地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系统研究了贵州省面积在1 hm 2以上坝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 贵州省1 hm 2以上的坝子,仅占贵州省国土面积的3.99%,低于山间坝子占全省总面积7.51%的传统认识;以10~20 hm 2的坝子个数占比最高,随坝子面积增加,坝子个数占比也逐渐降低; 贵州坝子集中于贵州省中部,沿东北到西南一线; 贵州坝子体系等级结构较松散,相互之间等级规模差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贵州省矿权交易局组织专家及有关人员对贵州地矿局113队负责的贵州省晴隆锑矿整装勘查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经初步估算,该项目锑金属资源量3万余吨,达到中型矿床规模。据了解,该项目是贵州省第二批30个整装勘查项目之一,累计完成1∶1万地质填图76.3平方千米、1∶1万磁法测量9.74平方千米、1∶1万激电中梯测量9.74平方千米、激电  相似文献   

7.
1984年十月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应贵州省人民政府的邀请,组织赴黔考察团,到该省的安顺、遵义、毕节、黔南、黔东南、六盘水和贵阳等地区进行了短期考察,并参加了随后在贵阳举行的“贵州省国土资源开发论证会”。笔者参予了这些活动,聆听了省有关业务部门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和到会专家们的意见,联系本人在考察过程中的观感,对如何繁荣贵州经济、如何合理开发和整治贵州国土,有如下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灰色预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贵州省1996-2008 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 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灰色预测模型, 对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了估算, 对区域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贵州省近13 年来, 耕地、牧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均呈现减少的趋势, 而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贵州省200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比1996 年增加了59.08 亿元, 变化率为3.01%;贵州西北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变化率较贵州东南地区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采用的生态价值系数是合理的, 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利用灰色GM(1,1)模型对贵州省2015 年和2020 年的土地利用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预测, 未来10 年贵州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的趋势;2015 和2020 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别为1.4320 和1.4331, 表明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于均衡, 2020 年区域生态资产增加到2119.03 亿元。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黔南地区可利用降水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2~2011年贵州省黔南地区12个气象站的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经验公式计算月蒸发量,根据水量平衡关系,得出各月的可利用降水量,分析黔南地区可利用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地域分布特点,结果表明:近50年黔南年可利用降水呈现减少的态势;夏季和冬季呈现增多的趋势,春秋季节呈现减少的趋势;可利用降水在5~7月丰富,其中6月最为丰富,占全年的24%;可利用降水地域分布表现为中部偏西偏东丰富,南北偏少。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已有的贵州陆生贝类标本数据,结合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对贵阳、荔波和习水等地的调查结果,整理得出贵州陆生贝类2亚纲4目20科76属316种及亚种(含13个未定种)。从种类组成看,贵州陆生贝类以环口螺科(Cyclophoridae)种类最丰富,有16属71种;巴蜗牛科(Bradybaenidae)次之,有15属61种;树螺科(Helicinidae)和槲果螺科(Cochlicopidae)均为1属1种;优势种为洞穴恰里螺(Kaliella cavicola)、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弯倍唇螺(Diplommatina herziana)、缝合倍唇螺(Diplommatina consularis)、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eus nanus)和假穴环肋螺(Plectotropis pseudopatula)。从分布上看,贵州陆生贝类以黔中中亚热带湿润溶丘山原区种类最为丰富,有17科54属170种;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和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次之,分别有18科56属152种、17科57属150种;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最少,仅有10科18属27种。贵州省不同区域物种相似性分析表明,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陆生贝类物种组成比较相似,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与其他区域种类组成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以贫困态势严峻、区域内部贫困差异大的贵州省为研究区,分析了贵州省区县层面乡村贫困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依赖性格局,定量测度了乡村贫困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因素效应的空间差异性,进而归纳了贵州省乡村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发现,贵州省区县乡村贫困具有时空稳定性,呈现出东、南、西部高而中、北部低的“马蹄”形空间异质性格局。区县贫困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高-高”型贫困地域即空间贫困陷阱区域,集聚分布在贵州省的东南部、南部。定量模型发现,坡度、到所在市中心的距离、青少年人口占比、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是导致贵州区县层面乡村贫困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且这些因素的效应水平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产业发展受限、劳动力流动性差、金融和人力资本积累不足是贵州贫困空间形成的主导机制。最后建议扶贫政策层面应将基于地方和基于人的政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新泉北钒矿位于甘肃北山地区,钒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双鹰山组黑色岩系中,含矿岩性为灰黑色炭质板岩,矿体的产出形态严格受褶皱控制,矿床成因属沉积变质型钒矿。黑色岩系是缺氧沉积环境的典型代表,缺氧环境下形成的有关矿床与黑色岩系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区域上与黑色岩系有关的矿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五个找矿标志:①遥感影像标志;②岩性地貌标志;③地球物理标志;④地球化学标志;⑤沉积相标志。新泉北钒矿的发现对于进一步认识此类矿床成因及后续方山口—七角井子—白山堂金、铜、镍、钨、锰和钒—磷—铀成矿带找矿方向和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核心提示:从分布区域看,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豆荚状铬铁矿床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西部地区蛇绿岩带,其中大多数超基性岩体尚未开展过铬铁矿找矿工作。近日,中央地勘基金铬铁矿勘查战略选区研究项目验收会在京举行。验收组认为,项目首次确定了我国豆荚状铬铁矿主要赋存部位,主要是超基性岩体中位于沿岩体长轴方向、多数在岩体中部的含矿构造岩相带,为我国实  相似文献   

14.
龙花楼  但文红 《地理研究》2012,31(8):1546-1546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省有机农业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的 “2012年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7月16~20日在贵阳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 (市、自治区)的代表共150余人参会,大会交流论文105篇。  相似文献   

15.
瓮安、福泉是我国震旦纪磷矿的重要分布区之一,高坪磷矿是贵州省内发现的资源储量较大的一个超大型磷矿床,提交磷矿资源储量逾5亿多吨,本文结合高坪磷矿找矿实践,总结了高坪磷矿床地层、构造、矿体分布、矿石特征、矿体厚度变化规律和矿床成因。研究表明,高坪磷矿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产出a、b两层矿,a矿层仅产出于白岩背斜整装勘查西翼勘查区,在其他矿段变薄或缺失不具工业价值,b矿层分布全区,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于震旦纪洋水组含磷岩系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磷灰石,矿石为粒屑、凝胶、藻黏结结构及块状、层状、条带状构造。矿体厚度大,厚度变化大致为:纵向厚度变化小,横向厚度变化大,矿体品位稳定,矿石大部分属Ⅱ级品。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981~2010年30年的贵州黔南地区气象资料与植保病虫害资料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系列气象条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和降水量有关,而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指标不尽相同。在指标结论的基础上,利用VB.NET设计并开发了黔南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专家系统,将气象资料实时入库监测分析,达到某种病虫害发生条件即预警,从而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专家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横坡银矿位于贵州省威宁县境内,是贵州省发现的第一个独立银矿床。曾被原地矿部列为部控重点普查项目,并配套实施了定向研究项目(地科定96-17)。在横坡银矿普查及地质研究中,为在野外现场快速、准确地获取地质体的元素分布信息,及时指导岩矿样品采取,试验应用了具有现场测试功能的X荧光测量,积累了勘查经验,加深了地质认识,提高了普查效率。  相似文献   

18.
贺祥 《地理科学》2021,41(11):2021-2030
以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供给安全阈值与生态安全评价模型,研究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结果表明,2005—2018年:① 贵州省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7875.38亿元增加到18 072.89亿元,年均增长6.60%,集聚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黔西南州等。② 贵阳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低于供给安全阈值,生态系统提供服务无法满足人们最低生存保障需求;其余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比供给安全阈值略高,且呈减少变化。③ 贵阳市生态安全指数小于1,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其余地市生态安全指数与生态安全度均呈降低变化。④ 各地市人类活动强度指数与生态安全指数、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低纬山地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廷艳 《山地学报》2003,21(4):422-427
对贵州气温、降水、灾害指数等要素的气候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后贵州处于一个相对温暖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北半球大陆气温自1930~1960年代初的明显暖期中),1960~1970年代是一个相对较冷时段,但趋势变化曲线反应出贵州气温呈下降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反),主要表现在春季和夏季变冷明显,秋季和冬季略有变暖;贵州降水趋于减少,主要反应为春季减少较为明显,夏、秋季变化不大,冬季呈增加趋势;各种灾害指数的趋势变化中,春季的倒春寒、夏季的洪涝趋于偏重,秋季的绵雨、冬季的低温和凝冻趋于偏轻,而春旱、夏旱和秋风变化不明显,但春旱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特征;旱涝指数的小波分析指出贵州旱涝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全域性周期变化,分别是32a和10a周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理学会山地研究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山地环境与灾害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0月5—10日在贵阳召开。会议承办单位有: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来自全国30多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64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从收到的63篇文章中,选出34篇全文、19篇摘要,出版了会议论文专辑[载:贵州科学,1992,10(2),共140页]。会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