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委员会成立暨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②学术交流。来自中国地震局各直属单位和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研究中心、国家环保总局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成都防灾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国内外强震动观测仪器主要生产和销售单位的近6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杜玮司长、中国地震学会郝记川秘书长到会给予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0月25日至28日在烟台市联合召开了强震动观测数据质量保障与大数据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由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地震局各直  相似文献   

3.
《地震》1985,(4)
1985年5月6日至7日,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与会委员交流了主要地震前兆观测项目的清理攻关结果,并结合国内外研究动态,就本届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于2016年11月19—20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来自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东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6-48
在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促进下,2011年12月17—18日,地震预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在成都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强震动观测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达沃斯世界风险论坛亚洲中心、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排名不分先后)共同主办,并得到了成都高新区管理委员会、成都市防震减灾局、成都市应急办、四川省地震学会、四川行政学院、四川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和省内6次典型震例的强震动流动观测及特点,并总结和探讨了强震动流动观测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基于强震动观测应用及研究现状,建议加强并拓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工作,适时建立强震动流动观测系列的规程、规范,不仅要把流动观测作为弥补固定台网不足以增强捕获近场强震动记录能力的辅助手段,更要把强震动流动观测作为解决地震基础研究与地震工程应用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强震动观测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阐述了强震动观测的目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分析了强震动观测与通常地震观测的区别;介绍了强震动观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前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至七日在安徽省太平县召开。会上就本届前兆专业委员会如何推进我国地震前兆研究的问题广泛交换了意见。现将部分委员的发言摘登如下,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扬 《山西地震》2008,(1):31-37
对强震动观测的意义,强震仪的发展历史,强震动观测与通常地震观测(测震)的区别,国内外强震动观测的现状以及强震动观测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论述.此外,对"十五"期间建成的山西数字强震动台网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联合召开的“第二届全围地震工程学术会议”于1987年11月9日至14日在武汉举行。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工程界的学术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有关地震和抗震防震的科研、设计、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共92个单位的235位代表。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  相似文献   

11.
陆远忠 《地震学报》1986,8(1):112-112
1985年11月19—22日,在安徽省歙县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暨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本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与会代表共83人(包括列席7名)。会上宣读了51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12篇介绍本学科各方面进展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强震动观测记录是地震工程学和工程应用的基础,现今亦日益成为地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数据,其不仅用于确定抗震设计参数、研究空间地震动变化规律、发展地震动衰减模型及确定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动输入,而且成为研究震源破裂过程、震源机制解、地震预警与速报的关键性资料。随着强震动台网建设发展,其台站观测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研究强震动台站观测环境对地震动的影响对于提高强震动记录的质量,更好地发挥强震动记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围绕强震动台站观测环境对地震动的影响这一主线,以COSMOS强震动台站设计规范和我国强震动台站的设计规范为基础,概要介绍了强震动台站的选址现状,指出了强震动观测现存的主要问题。论文从强震动台站观测环境、基墩建设、地形影响和仪器一致性等台站建设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强震动观测及振动台试验,定量评价各环节对强震动观测质量的影响,为强震动观测台站建设技术标准或规范提供基础依据。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波动有限元方法,定量分析了回填土、基坑及置换方案建设的强震动台站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探索了回填土的剪切波速和厚度、基坑尺寸及置换土层厚度等因素对地震动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回填土、基坑及置换方案建设的强震动台均对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有一定的影响,这为回填土和重塑土场地上的强震动观测台站的自由场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2)分析了汶川地震中宜宾高场强震动台所获取的异常强震动记录,采用人工触发试验重复验证了宜宾高场台汶川地震记录的异常原因;以此台为数值模拟原型,构建了考虑仪器墩高和横截面尺寸的24个不同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仪器墩高和横截面尺寸对地震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宜宾高场强震动台记录中高频成分和非对称异常产生的原因是仪器墩未能和地基牢固接触,在强地面运动作用下仪器墩不能与地面产生相同的整体运动,从而形成了两者间的相对运动并造成了局部的接触碰撞效应;仪器墩高和横截面尺寸的大小对地震动幅值和反应谱有一定的影响,为减小这种影响,建议仪器墩高不超过0.8m、横截面尺寸不超过1.2m×1.2m。(3)分析了观测台站的地形环境对地震动的影响。通过地脉动谱分析了什邡八角强震动台站观测的地震动受河谷地形影响的范围,指出了不受河谷效应的影响、在远离河谷60m处的场地接近自由场地,并利用参考场地谱比法给出了什邡八角台站地震动受河谷地形影响的修正因子;同理,给出了江油含增强震动台站受通讯塔影响的修正因子。采用二维显式波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波长与坡高比值的边坡地震响应特征及规律,并分别将地形边坡两侧自由场地的峰值位移作为基准,计算距坡脚和坡顶不同距离的峰值位移的比值,给出了自由场点距坡脚和坡顶的水平向距离,为边坡地形强震动台站选址参考使用。同时,场地的地形效应分析表明坡顶对地震动的影响较坡脚明显。此外,自由场点距坡脚和坡顶的水平向距离与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密切相关。(4)根据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中4种记录器和2种加速度计的5种组合,进行了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振动台试验,对在相同输入下不同组合强震仪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振动台试验结果,利用上述两种组合的强震仪在汶川地震余震中捕获到的并址观测记录,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检验了振动台试验结果。结果表明,5种不同组合的仪器记录加速度波形一致性较好。此外,对同一型号的Basalt型数字式强震仪和ES-T三分向力平衡式加速度计开展了技术参数测试和设备一致性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型设备工作可靠,一致性较好;并进一步开展了传感器安装偏转对强震动观测结果影响的实验测试工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一定程度上安装偏转得到的数据和正确安装得到的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赵仕万 《华南地震》1990,10(3):83-88
本文从地基测定及其发展、强震观测及其研究状况、强震观测研究成果的应用、地基强震动的预测等,综述日本的地基测定与强震动的研究状况。指出地基与强震动研究的重要意义。今后以城市为中心进行土地利用越高度化、复杂化,建筑结构物变得更加多样化和高水平化,以及更害怕强震动,就更需要作好地基测定与强震动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地震学会的领导下,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依靠广大会员的努力,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按照中国地震学会章程完成了第三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的换届工作,新一届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委员参加了2007年10月10—14日在湖北宜昌召开的第三届专业委员会成立暨2007年学术交流大会,开展了2007年度学术交流工作。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北省地震学会协办,会议得到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和地壳应力研究所、湖北省地震局的大力协助。本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地震局局长姚运生研究员、资深专家、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15.
介绍地震自动速报信息系统与桥梁监测警报系统的构成,通过将地震自动速报技术与强震动观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一套既有强震动观测功能又能接收处理即时地震信息的桥梁监测报警系统,应用结果显示,能丰富强震动观测系统的功能,为桥梁管理提供更多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的强震动观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简要综述了强震动观测的目的和意义及我国大陆强震动观测的发展过程,讨论并展望了我国强震动观测的发展策略和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通过全局性、长期性、前瞻性的开展强震动观测发展研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强震动观测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了21世纪前20年我国强震动观测领域发展趋势与态势,提出关于强震动观测发展系统的、整体的观点和看法,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意见,为国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五年五月七日至九日在郑州召开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会议。本届专业委员会有35名委员。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了本届专业委员会今后四年任期内的工作计划、学科发展方向及主攻课题等。会上马宗晋就今后四年的工作设想和划分专业组的建议作了报告;邓起东作了关于活动断层研究现状、孙武城作了深部探测工作设想的发言。马宗晋、李坪、王仁、丁原章、夏其发、李方泉等委员和特邀代表分别就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烈度评定,潜在震源区,岩石力学实验、应力场和水库地震等作了专题发言。大家还就地  相似文献   

19.
第四届全国构造物理学、第二届全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10—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组织召开的。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26个单位的54名科研人员出席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20.
1981年11月18—21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仪器和观测系统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敬耀主持。学会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馨菱致开幕词,学会理事长顾功叙、副理事长朱岗昆等出席了会议,顾老并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他指出观测工作是地球物理学的基础,要尽快改变我国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落后状态;观测仪器要创新、并要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他勉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同志努力克服困难,知难而进;要选题正确,并贵在坚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