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地震科技情报信息工作迫切需要拓宽资源范围,建立涵盖传统文献资源和新媒体资源的大数据资源体系,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从而大幅提高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完善与健全地震科技情报信息服务平台。1建立地震科技信息情报保障服务体系,分地区分学科地收集与地震相关的科技管理和学术信息,建设地震科技信息数据库,全面开展情报信息研究,及时报道国际地震科学研究前沿学术动态、发展趋势和有关法律法规,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信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初步论述了地震科技情报产品的定义、现状、特征,及其在地震预报和地震科研中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地震科技情报产品应为一、二、三次地震科技文献及相关的服务。并指出地震科技情报产品实体新、传播速度快、其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融合在地震科技成果中。然后从6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如何提高地震科技情报产品的质量。并指出,只有提高地震科技情报产品的质量,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和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当前的情报工作除了进行科技情报的基础工作之外,还应走出情报室,联合科技群体,协同工作。充分发挥地震学会横向联合的优势,更广泛地开辟渠道,进行情报信息交流活动,尽力做到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情报工作横向联合的主要方面。由于横向联合,使我们有机会广泛地接触科研、生产,设计、院校等诸单位的人员,扩大了情报来源和情报用户,使情报工作从单一型发展到新颖的多项型,从情报室扩大到全省包括与地震工作相关的各学术团体;由于横向联合科技群体,可以多途径、多层次、多形式地进行情报信息交流活动,为地震科技情报工作开拓一条新路,也为知识商品、技术商品开辟了新市场。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震动态》2004,(1):47-47
第六届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1月 1 6~ 2 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 :“十五”期间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任务 ;网络环境下如何有效地拓展地震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和领域及地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等。出席此次会议的有第六届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刘志远主任、第六届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地震局杜甫来副局长、第六届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地震局地震信息中心网络部王宜主任…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通过"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中国地震监测系统全面完成了从模拟记录向数字记录的转变,建成了地震前兆观测台300余个,共观测30000多个分量数据,分量采样频率一般为秒、分采样。这种大面积、多分量、高采样率的地震数据采集,使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所观测到的每日前兆数据以GB、甚至更高的规模产出,带来数据量的指数膨胀。地震数据的膨胀对于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既是机遇,又是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07年年会于10月10—15日在重庆成功召开。来自地震系统有关单位的近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贺钦副主任、山西省地震局樊琦副局长、福建省地震局黄向荣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情报信息部崔秋文主任主持,第七届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贺钦致欢迎辞。贺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地震局当前的主要工作,介绍了第七届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推荐和组成情况,重申了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第七届地震科技情报专业…  相似文献   

7.
全国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于198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地震科技情报学会。参加会议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共84人。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高文学、周锐同志出席了开幕式,高副局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宣布成立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秘书长王熹、副秘书长高庆生代表中国科  相似文献   

8.
国家地震局第二次地震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于1986年12月3日至19日在无锡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地震系统的代表90余人,国家地震局副局长丁国瑜、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侯茂生出席了会议并讲了话。会议由局科技情报中心负责人赵文栋、李存悌等主持。 有九个单位的十二位代表做了大会发言,分别就文献资料服务、计算机检索、情报研究和声象等工作做了介绍,他们的发言给与会代表以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全国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研讨会于1988年11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同时成立了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地震科技情报学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地震局有关司、处、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震局(办),局直属单位的科技情报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共84人。国家地震局副局民高文学、周锐同志出席了开幕式,高副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选题、导读原文,加速科研工作进程、科技发展连续性和继承性、成果鉴定等5个方面,阐明了地震科技情报研究在地震科研中的引导作用。最后,从情报研究工作内容出发,提出情报研究人员应具有跨学科的多元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从地震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等地震行业工作的角度,阐述了大数据时代对防震减灾具体工作的影响,并结合大数据的应用提出创新工作的建议,为地震行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中国当前地震预警工作发展现状,并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推进科技情报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制定我国地震科技情报工作的“七五”规划,国家地震局科技情报中心于1986年12月14—19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培训中心召开了国家地震局第二次全国情报工作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震系统的36个单位的95名代表。  相似文献   

14.
从数据共享、数据处理、数据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地震应急数据共享服务的全过程,讨论了数据共享与应用在海南地震应急联动服务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强化地震科技情报工作服务于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1995年9月20日山东省苍山县发生5.2级破坏性地震,这是继1983年山东荷泽59级地震后又一次发生在山东省内陆地区的一次中强地震。围绕着苍山地震突发事件,山东省地震局情报资料室开展了一系列的情报资料服务,强化地震科技情报工作,服务于防震减...  相似文献   

16.
在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闭幕之际,纪念全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三十周年奖励大会于1986年10月18日在北京举行。在奖励大会上,国家科委奖励了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221项优秀科技情报成果(包括一等奖9项、二等奖62项和三等奖150项,其中国家地震局系统荣获一项三等奖,即《国际地震动态》),表彰了  相似文献   

17.
破坏性地震往往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对地震损失价值评价有助于震前找出抗震弱点,提高抗震能力,实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传统空间模型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无法处理大数据对空间尺度选择的干扰,存在地震损失评估结果偏差大以及波动性高的弊端。因此,在云计算平台下,提出基于大数据的地震损失价值评估模型设计,对模型HAZ-China大数据的服务层次、地震应用服务层以及HAZ-China大数据体系结构进行设计,为用户提供震前、震时以及震后的地震损失价值评估服务。模型采用HBase分布式数据库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设计房屋震害数据库以及云计算模型,通过考虑大数据因素的地震灾害损失综合评估过程,实现地震损失价值的准确评估。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模型可实现地震损失价值的准确评估,具有较高的评估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国外地震科技情报》是国家地震局科技情报中心主办的综合性情报动态刊物。该刊紧密结合国家地震局的科研任务,集中编译国外地震(及其相关学科)科技的新信息;综述地震科学的发展;介绍地震学家和新版图书以及国内地震科技动态。该刊适于地学工作以及教育、建工、矿山、水电、石化、测绘、气象、海洋等部门和承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部门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设计的地震信息服务系统,通过对地震信息、多监测台网分布、城镇空间分布和人口热力数据进行充分整合,基于可视化技术Echarts实现了国家、省、市三级地震信息活动大屏可视化、地震震情信息和历史地震统计等功能,并通过Kafka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优化整合现有地震信息数据资源,提升信息服务实效性和可靠性;系统部署在公有云计算平台,用户无需部署系统就可获取相关数据,提供了更便捷的地震信息服务,为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提供高效、标准的地震信息服务,提升面向地震灾害的公共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直播、机器人撰稿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探索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近两年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地震系统科普宣传融合发展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