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87年6月,笔者等进行1:5万挂丁幅地质填图时,在脚里水库南侧发现一套砂泥—碳酸盐岩组合地层,它角度不整合于娄山关群白云岩之上。认为是寒武纪之后的一个“哑地层”。1989年10月大队野外验收时,认作二叠纪沉积。为此,仅用类比—筛选方法对它的时代归属作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2.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与石炭二叠纪冈瓦纳北界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1982—1983年间,作者在改则幅和日土幅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在黑头山—冈玛错—角木日—双湖一带,存在严重解体的蛇绿岩带。后经进一步工作,获悉该带明显地控制了冈瓦纳相和特提斯相石炭、二叠系的分布,并有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出露。因此,该带为一条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板块缝合带,它应是目前国内外地质界都在寻找的冈瓦纳大陆的北界。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5,32(4)
介绍美国的一本“岩土与基础工程学”专著GeotechnicalandFoundationEngineering———DESIGNANDCONSTRUCTION[美]RobertW. Day 著  McGraw-Hill出版公司 1999年出版该书共分 19章,全书包括附录共 800余页,估计约 70万字。该书是由美国的一位颇有声望的、学识与工程经验俱丰的工程师撰著的。该书最大的特点是其各章的内容基本上是按照一个岩土工程项目的典型的工作程序而撰写的。它一步一步地 (亦即一章一章地)引导你进入岩土工程勘察、设  相似文献   

4.
南祁连拉脊山造山带基本特征及大地构造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脊山造山带是祁连——秦岭造山系中一条近东西向延伸的加里东造山带。它是在晋宁期基底上,由于强烈的断裂作用而形成。它的基本特征是南北两条边界断裂作用显著、火山岩岩石和岩石地球化学非常复杂以及发育有一种新类型的蛇绿岩套。运用构造解析和岩浆岩构造环境时序分析方法,确定了拉脊山造山带经历了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部环太平洋带某些非金属矿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陶维屏 《矿床地质》1985,4(3):61-70
一、地质背景中国东部环太平洋带某些非金属矿的分布规律是由中国大陆板块的地质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中国大陆板块是现代欧亚大陆板块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地质历史中它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可视为一个独立组成部分。以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唐古拉山—横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喀斯特洞穴沉积物铀系年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导采自中国东部喀斯特地区128个洞穴沉积物的230Th/234U年代测定结果。最年轻年龄为4300年,最老年龄大于35万年。中国东部洞穴沉积物有三个发育时期,它们是距今4000—13,000年,35,000—60,000年和75,000—12万年;也有两个不发育期,是距今15,000—35,000年和65,000—75,000年。这五个时期分别与V28-239深海岩心同位素记录的第一、第三、第五暖期和第二、第四冷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7.
赫姆洛金矿床发现于1982年。它位于安大略马拉松东35公里,苏必利尔湖东北岸附近,与横穿加拿大的17号公路相邻。矿床是太古宙的,产出在长英质变火山岩和泥质变沉积岩的接触处。它由几个矿化带组成。主矿带长2900m,向下倾斜延伸达2500m,厚3—45m。该矿带至少拥有8000万吨矿石,平均品位7.7gt Au。有三个特征的生产地段,从东到西为戴维贝尔矿山、金巨人矿山和帕吉—威廉斯矿山。  相似文献   

8.
WHP乳液是我室与陕西省化工研究所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钻进冲洗液处理剂。它是一种水溶性高浓度的油包水型乳液状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一般在500—700万之间,固相含量为39—43%。它与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干粉状聚丙烯酰胺和水胶溶液状聚丙烯酰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我国目前生产的液状聚丙酰烯胺浓度一般为8—10%,WHP乳液为其4—5倍。与干粉状聚丙烯酰胺相比,WHP乳液水溶性好,室温下搅拌1—3分钟即可充分分散于普通水中。由于它是一种复合型产品,含有一定比例的抑制剂等,对水敏性地层的水化膨胀及溶蚀、跨塌均具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在省内三个不同矿区进行生产试验表明:WHP乳液对冲洗液中固相含量控制能力强;护壁效果好;润滑减阻作用明显;对绳钻钻杆内壁结垢有较强的控制能力;钻探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钻进效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因此,WHP乳液是一种适用范围广,使用维护方便的多功能新型处理剂。可以在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木龙沟—黄龙铺地区已探明小型—大型钼—铼—稀土矿床20多处。矿床成因类型有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化爆破角砾岩型和碳酸岩脉型四种。钼潜在资源量298万吨,已探明约76.24万吨;伴生铼潜在资源量644 t,已知约367.37 t;稀土潜在资源量为872万吨,已探明约95.31万吨。有钼就有铼。矽卡岩型和碳酸岩脉型钼矿较斑岩型钼矿富铼。2H1+3R型辉钼矿较2H1辉钼矿富铼。稀土主要产于碳酸岩脉型钼矿中,或为独立脉状。  相似文献   

10.
层控矿床是当前矿床学界讨论最热烈的课题之一。它是受一定地层层位控制、矿体呈层状或基本上呈层状展布的一类矿床。矿床的形成往往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成矿过程,既有同生沉积(或火山-沉积)作用为基础的部分,又有后生成矿作用(如岩浆、变质和热液等)的叠加和改造部分。因而它是介于同生和后生之间,既受沉积作用(或火山-沉积作用)的控制,又受构造、岩浆活动及各类热液作用相互影响而生成的复成因矿床。它是构造—岩浆—沉积作用相互作用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平潭岛角闪辉长岩中有60%-70%的矿物为培长石(简称平潭培长石),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其牌号变化在84-88范围内。电子衍射研究表明培长石晶体结构为原始格子,其c和d类衍射漫散,并有拉长现象,且c和d两类衍射相对于a和b类衍射的强度在各个选区有变化。电子显微学研究发现该矿物晶体广泛发育着一种非常细小的调制结构,调制结构延长方向近于平行(010)。钠长石律双晶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此外,此外,在该晶体中广泛存在着由位错发育而成的小角晶界,这些晶界是岩浆期后热渍的通道,并在其问生出层状硅酸盐矿物。作者认为,近于平行(010)的调制是一种成分调制,也就是由富钙和略贫钙的畴区相闻掏成的调制。作为Huaenlocher连晶中的富钙相的培长石(An85-88)实际上已经分解。  相似文献   

12.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浑水陆棚相与清水陆棚相,东部两者交替发育,中西部则主要为浑水陆棚相。浑水陆棚相以半局限海亚相为主,包括三个微相;清水陆棚相可分为颗粒滩、滩间、潮坪和内缘斜坡等四个亚相,包括若干微相。飞一段全区为清水陆棚相;飞二段全区均为浑水陆棚亚相的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三段,西部为浑水陆棚相,东部为清水陆棚相,其间发育灰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四段基本为泥质半局限海微相。飞一时,区内中部有一近南北向的台内凹槽,沿凹槽边缘鲕粒滩较发育。研究区以西的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控制着区内沉积相展布,当康滇古陆和龙门山岛链构造活跃时全区发育浑水陆棚,华蓥山断裂带活动时东部发育清水陆棚;当康滇古陆、龙门山岛链与华蓥山断裂带构造的活动性都较低时,全区以清水陆棚为主。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期以来环境演变事件为末次冰期冰盖扩张事件。南设德兰群岛当时为一相连的大岛,乔冶王岛上的冰川有可能来自南极半岛。全新世冰退模式和冰进事件表现为由统一冰盖分解成三个小冰帽,然后再逐渐消失。现冰川以每年约1.3m的速度后退。冰退之后地壳存在明显的均衡补偿抬升,表现为沿海地区发育了5—6级上升海岸阶地,现地壳以每年6—10mm的速率在抬升。  相似文献   

14.
南海北部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学杰  刘坚  陈芳  张欣 《第四纪研究》2008,28(3):431-436
碳酸盐的相对含量是深海沉积物最直观的特征变量,也是最重要的古环境信息来源。南海晚更新世以来的碳酸盐旋回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已总结出溶跃面以上为"大西洋旋回",溶跃面以下为"太平洋旋回"。但经过大量的柱状样研究后发现,也有不少的"例外",溶跃面以上,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西洋旋回"特征,尤其在南海东北部东沙群岛以东海域和琼东南海域。这些"例外"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表明其不是个别现象。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冰期-间冰期陆源物质的供给量的变化所致。南海北部海域,大致可以分为3个区,中区碳酸盐分布具有典型的"大西洋旋回",东区基本没有旋回性,西区总体有一定的旋回特征,但不够典型,且越接近海南岛,旋回特征越差。这主要是由于中区陆架宽、陆坡相对较缓,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供给量的变化明显。东区主要陆源物质可能来自台湾岛,而台西南岛架很窄,在冰期旋回中,陆源物质的供给量变化可能不大。西区,越靠近海南岛,海南岛的物源影响越大,而海南岛西南的岛架比华南的陆架也明显窄得多,而且华南与海南两个不同的物源,可能使琼东南的碳酸盐变得更复杂。  相似文献   

15.
Rathlin Island, off the north coast of Ireland, has a history of settlement and seafaring from the Late Mesolithic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 The maritime Sites and Monuments Record (SMR) for Rathlin indicates many wrecking incidents. In 1999, a reconnaissance side‐scan sonar survey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46 targets of possible archaeological potential around Rathlin Island. Thirteen of these anomalies were positively identified as shipwrecks. Of the remaining 33 targets, nine were dived on in order to ground‐truth the geophysical data. A successful and rapid methodology of ground‐truthing side‐scan sonar data for archaeological purposes was develope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a Danforth Anchor at one site, while the remaining anomalies were identified as geological features. The results from the side‐scan survey and diver‐truthing exercise enhanced the existing maritime SMR.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沙群岛石岛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岛是西沙群岛宣德环礁上的一个小岛,地处北纬16°21’、东经120°21’,与永兴岛共处于一个珊瑚礁坪上(图1)。  相似文献   

17.
位于巴基斯坦北部西喜马拉雅的科希斯坦地体为夹持于亚洲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的倾斜的岛弧型壳体。科希斯坦岛弧北界为主地幔逆总断层(MMT),北界为北部缝合带(或喀啦昆仑主逆冲断层,MKT),可将其划分为几个地质单元。奇拉斯(Chilas)杂岩体为一长约300km、宽50km的巨型基性侵入岩体,与MMT和MKT近平行展布。它被认为是科希斯坦岛弧的岩浆房根区。奇拉斯杂岩体主要由辉长苏长岩和几个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简称UMA)岩体组成。前侵入后之中。奇拉斯杂岩体岩石普遍发生轻微变形,出现叶理化和韧性剪切带。UMA主要由橄榄石(含或不含单斜辉石)堆积岩(纯橄岩,异剥橄岩)和斜长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堆积岩(二辉辉长岩)组成,含有少量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堆积岩(辉石岩)。辉长苏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岛弧环境下形成的非堆积岩,而UMA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为岛弧环境下的堆积岩。辉长苏长岩和UMA的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AFM图解上可用堆积和非堆积的模式来解释,辉长苏长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在100MgO/(MgO TFeO)图解上显示岛弧型特点,且UMA表明其堆积特性。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石炭纪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板块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海南岛西部的石炭纪火山岩为一套大洋拉斑玄武岩-流纹斑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中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和比值,以及稀土分配模式与大陆裂谷的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说明海南岛晚古生代裂谷作用的存在。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地幔深部,演化程度较低,受下地壳物质混染。流纹质岩浆不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产物,而是受裂谷区高热流影响,由陆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南岸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是我国全新世珊瑚岸礁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仅次于台湾岛南端的恒春半岛沿岸。前人从生物学[1-5]、地貌学[6-8]和地质学[9-12]角度对海南岛南岸的珊瑚礁进行过较为广泛的研究。作者报道过崖县鹿回头水尾岭剖面珊瑚礁样品的C14年代测定结果[13,14]。1979年底至1980年初,作者在海南岛南岸东起小东海沿岸西至西瑁岛西岸地区进行了野外调查与采样。根据野外和室内分析资料,本文公布了一批新测试的C14年代数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全新世珊瑚礁的发育历史及其与海岸变迁、海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历史记载、遥感资料解释和野外现场调查,对长江湖口一彭泽县段江岸冲淤变化,及江中主要江心洲的变迁进行研究,该江段历史变化较复杂,但是总体是河流主流的“S”摆动,主流不断南迁总体南岸以侵蚀为主,北岸以淤积为主,在棉船洲地区由于该洲向北生长,则以北岸侵蚀为主。最后分析江岸变化对防洪安全的影响,江岸变化是重要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