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地缘政治具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2.
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会给全球稳定和地缘格局带来影响。到目前为止,地缘政治学发展了4个经典的地缘政治理论,即国家有机体论、海权论、陆权论和边缘地带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是研究者根据自身所处国家现实、地缘格局和地理冲突而提出的。面对中国崛起、海外贸易激增、周边矛盾冲突不断,为了实现国家和平崛起,中国需要相应的地缘理论指导。通过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文本的解读,文章首先归纳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2个视角,即空间视角和权力视角。其次结合英国、美国不同时间段地理冲突和国家实力的变化,从空间冲突和实力变迁2个方面对以上2个视角作历史佐证,并据此进一步以英国、美国和日本为例分析了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缺陷,即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不可行性。此外,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还存在现实和理论2个方面困境,现实困境是指任何理论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产物,不能满足现实发展需求;理论困境是指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过于强调物质因素,忽视非物质因素。最后指出对发展中国新地缘政治理论的3点启示,并结合西方政治地理学新发展讨论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方向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理论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其主要思想家所代表的具有特定地理特征的国家的利益诉求和政策关切的影响,在地缘政治研究中存在着明显的"国别倾向"。在西方现存的三大地缘政治思想传统中,尤以"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影响最大。这一思想传统的主体由马汉的"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学说构成,主要反映了以英美为代表的海洋性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6.
同为地缘战略,陆权论没能阻止英国衰落,海权论却让美国走向了繁荣。同样是美国的围堵地缘战略,却造就了苏联解体和中国逆境崛起的不同效果。结合主体间性和历史分析,发现相同地缘战略其实施效果之所以不同,除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所具有的客观性之外,还因为在地缘战略实施中博弈主体"自我"与"他者"所具有的内部差异。这种差异使地缘战略竞争者之间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互动,而认知和互动是地缘战略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地缘战略实施效果表现出鲜明的主体间性。文章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以美国围堵中苏的地缘战略为例,通过梳理二战后美国对中苏的围堵地缘战略和实施效果差异,验证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地缘战略抉择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正确认识到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第二,要保持中国军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第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第四,正确认识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第五,要稳定内部,维护国家安全,避免国家内部发生动荡。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亟须开辟海外新市场。为了争夺当时被认为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据点,这是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利用南海地缘优势攻击美军,使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进入20世纪50年代,亚太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扩张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总方针。这直接影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战略认知,利用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  相似文献   

8.
俄乌冲突被广泛认为是冷战后欧洲最严重的地缘政治危机之一,不仅造成两国大量人员伤亡,也牵动了整个世界,引起中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复杂博弈,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分裂和去全球化加速,因而可能成为冷战后全球势力格局演变的一道分水岭。本文运用经典地缘政治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来分析这场冲突的地理动力机制及时空规律,以助于认清复杂变局中中国面临的地缘安全风险和挑战。文章在回顾“心脏地带”理论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该理论对俄罗斯和美国地缘政治思想和地缘战略实践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乌克兰在“心脏地带”中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在东西方力量博弈中的遭遇和处境。文章指出,从表面看,俄乌冲突发生于因历史问题分歧严重的两个东斯拉夫国家之间,但它的实质却是俄罗斯与北约长期对峙形成的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是“心脏地带”陆权力量与“边缘地带”海权力量两大板块相互挤压和对撞的结果,位于“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结合部的乌克兰因此沦为大国地缘争斗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9.
古代东亚大陆往往会形成农耕民族(中原王朝)与游牧渔猎民族(北方陆权力量)相并立的二元格局,在两者对抗与博弈的数千年历史中,中国北方地区为保持"中华文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北方地区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根据"国家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核,借鉴亚洲陆权博弈的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和新条件来研究中国北方地缘形势,可以将它划分为五个相互交叉和包含的部分——核心地带、上游地带、四个走廊地带、七大要区和两大枢区。这五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战略价值,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东北要区和新疆要区在安全和发展上与中国的外向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存在着重大关联,它们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地理在决定国家地缘体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国家地缘体为研究对象,从其领土面积大小、形状和海陆位置等空间形态入手,尝试划分了3种不同类属的国家地缘体,即陆权国、海权国和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以英国—海权国、德国—陆权国和美国—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为样本,分析了不同国家地缘体类属在其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战略抉择并做了简要总结。在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之际,加强对国家地缘体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