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莱士荣获麦凯尔温奖1992年12月9日在旧金山举行的1992AGU秋季会议的荣誉授予典礼上,华莱士(T.Wallace)被授予麦凯尔温(J.B.Macelwane)奖,这个奖是为具有杰出才能并对地球物理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科学家设立的。下面是由迪...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15日,在加州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颁奖典礼上,佛莱明(Fleming)奖被授予给了David Gubbins。该奖是对“在地磁学、大气电学、高层大气学、空间物理和相关科学领域内的独创性研究及技术领先”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用Tedlar气袋采集了“雪龙号”考察船航线上洋面大气样品以及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样品(采样时间分别为地方时上午10:00和夜间22:00),在室内通过带有全自动预GC浓缩接口(PreCon)的Thermo Finnigan MAT-253同位素质谱仪,对这些大气样品中N20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高精度地测量;并分析了其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规律.上海-南极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21±0.50)‰和(44.52±0.52)‰.由30°N往南极随着纬度的变化,δ^15N(6.05‰~7.88‰)呈线性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01‰/纬度,δ^18O(43.05‰~48.78‰)则呈现较大的波动;且δ^15N气温、N2O浓度呈负相关,而与δ^18O呈弱的正相关.东南极米洛半岛近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夏季变化趋势相一致,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N2O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地点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平均分别为(7.46±0.39)%。和(44.6±0.45)‰,略高于洋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而显著高于北半球低纬度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值.分析讨论了引起地面大气N2O的δ^15N与δ^18O空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提供了全球大区域洋面大气N2O的同位素资料,有助于定量评估全球与区域大气N2O的净收支.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大气层和电离层震前现象机制的基本观念。简短回顾了观测结果后,我们得出结论:1.流体下层物质(气泡)向上迁移能导致近地表的热水/气体被逐出,并在强度弱化的地区引发地震;2.因此,气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随机的,但是地震、地球化学异常和前震(地震、SA和超低频电磁异常)是随机关联的;3.大气温度和密度扰动跟随着震前热水/气体释放,导致产生周期为6~60min的大气重力波(AGW);4.地震引发的大气重力波能导致电离层扰动变化并导致大气层中地平线上无线电波传播、下部电离层低频波扰动和地面超低频辐射衰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HD40307g是人们发现的距地球最近的可居住行星,其主星类型为K2V,类似于太阳.如果其存在获得确认,将是未来人类探测系外生命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通过HD40307g收到的恒星辐射知道其大气应该比地球大气浓厚,但具体多浓厚尚不得而知,更多关于HD40307g大气的信息对探测HD40307g上可能存在的生命是有用的.利用一维辐射。对流模式研究HD40307g的大气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对其表面温度的影响,发现下列大气压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组合可以使HD40307g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与今天地球一样(288K):(1)10.bar+3%C02;(2)5-bar+10%C02;(3)3-bar+30%C02.  相似文献   

6.
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9  
赵平  陈隆勋 《中国科学D辑》2001,31(4):327-332
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48个地面站月平均资料计算了35年的青藏高原大气热量源汇,并分析了它的气候特征及其和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发现,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为 78 W/m2)9冷源最强在12月份(为-72 W/m2);地面感热在高原西南部明显增加,造成 2月、 3月份高原西南部热量源汇增加最明显,使得3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北坡形成热源中心.此后该中心继续加强,并且有两次明显的向西移动,分别出现在4月和6月;东部大气变为热源的时间以及热源最强出现的时间都要比西南部晚1个月.夏季凝结游热成为和感热同样重要的加热因子,也是使夏季东部热源继续增强的主要因子.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1977年前后高原大气热量源汇明显具有突变特征,其后大气热量源汇显著增加.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随后的夏季中国江淮地区、华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而高原夏季热源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大西洋中脊TAG(Trans-Atlantic Geotraverse)热液区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 He, Ne和 Ar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 2.2~13.3 Ra,均值 为7.2Ra,与该区喷口热液流体(~3He/~4He=7.5~8.2Ra)和MORB(~3He/~4He=6~11Ra)相比, 其变化范围明显较大.~(20)Ne/~(22)Ne比值为 10.2~11.4,明显高于大气值(9.8).而~(40)Ar/~(36)Ar比 值的变化范围从287到 359,接近大气值(295.5).这些结果表明,热液硫化物中流体包 裹体的稀有气体是地幔和海水端员混合的产物,热液流体捕获的地慢源稀有气体中有 部分可能来自下地幔,且流体包裹体中的He主要来自上地慢,Ne和Ar主要来自海水.  相似文献   

8.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和ENSO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观测资料的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与ENSO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在E1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尤其是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异常偏强,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它可能是E1Nino的一种重要激发机制.同时,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加强同东亚中高纬度地区30-60天振荡的加强和强东亚冬季风有关.另一方面,ENSO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也有重要影响,在E1Nino期间,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明显减弱;其结构明显趋于正压性.  相似文献   

9.
2013年1月中国东部持续性强雾霾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2013年1月,在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的雾霾天气.本文利用资料诊断,从大气环流背景场和雾霾天气演变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条件在这次持续性强雾霾天气发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013年1月东亚冬季风异常偏弱,在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低层的异常南风有利于水汽向中国东部地区输送,500hPa的高压异常抑制了对流的发展,而表面风速的减弱不利于近地面附近的雾霾向区域外输送,水平风垂直梯度的减小减弱了天气尺度扰动的发展和大气的垂直混合,对流层低层异常逆温层的存在使得大气近地层变得更加稳定.这些气象背景场为雾霾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对雾霾天气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雾霾天气区域内的表面风速及其上空对流层中低层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对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动力影响,二者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对流层中低层的层结不稳定性以及近地面层的逆温状况和温度露点差对雾霾天气的演变可以产生热力影响,层结不稳定性和逆温偏大(小)以及温度露点差偏小(大)时雾霾天气偏强(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热力和动力因子对这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气象因子可以解释超过2/3的雾霾天气逐日变化的方差,方差贡献达到0.68.  相似文献   

10.
杨秋明 《中国科学D辑》2009,(11):1515-1529
利用1979~2005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下游地区降水资料,采用非整数波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振荡型分析(POP)研究了近27年5-8月长江下游降水季节内振荡(ISO)、强降水过程的变化特征及其-9全球环流主要ISO模态的关系.结果表明,5-8月长江下游逐日降水主要有10~20,20-30和60~70d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降水的20~30d振荡强度年际变化和强降水频数之间有极显著的正相关.5-8月全球850hPa高度场存在两个20~30d主振荡型(POP1,POP2):一个是南半球中纬度地区东移的绕球遥相关型(SCGT),另一个是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南移的季节内振荡型(TWP),它们的解释方差分别为7.72%和7.66%.这两个POP型与长江下游20~30d低频降水和强降水过程密切相关,其中POP1虚部正位相和POP2实部正位相中长江下游有强降水过程的概率分别为54.9%和60.4%.用合成方法建立了北半球夏季全球环流主要ISO型的20~30d振荡过程中长江下游地区有(无)强降水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大部分发生在SCGT的位相4或TWP的位相6中.当长江下游降水20~30d振荡正位相中有(无)强降水过程时,与SCGT的位相4对应的850hPa低频风场中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存在(不存在)强西风气流,或与TWP的位相6对应的低频风场中从印度经孟加拉湾到中国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到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呈现强(弱)西风带,有(不)利于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的形成.它们分别与南北半球热带内外地区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亚洲季风区热源强迫异常与东亚大气内部相互作用激发的20~30d低频振荡有关.这两个20—30d振荡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对于提高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强降水过程10~30d延?  相似文献   

11.
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提供的1985~2006年日平均的湍流热通量及相关基本变量数据,通过小扰动方法和相关分析,详细讨论了西北太平洋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的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比湿差低频振荡强度(△q')和海气比湿差平均值(△q^-)的空间分布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海气温差低频振荡强度(△T)的空间分布影响.(2)湍流热通量低频振荡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潜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受△q'强度季节变化、海表面风速低频振荡强度(U')季节变化、△q^-季节变化和风速平均值U^-季节变化共同影响;感热低频振荡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受△T强度季节变化和U^-季节变化的影响.(3)20°N以北海域和热带西太平洋,潜热(感热)低频振荡主要受大气变量q'a(Ta')和U'的影响,表现为海洋对大气强迫的响应;20°N以南的热带中东太平洋,qs'(Ts')的变化对潜热(感热)的低频振荡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2月10日在加州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会议的授奖仪式上,Helmberger荣获了莱曼奖。莱曼奖是授予那些在地幔及地核的构造组成及其动力学特征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中有公认突出贡献的人的。  相似文献   

13.
地球自转与气候动力学──振荡理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地球自转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并应用描写低纬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的水平运动方程,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低纬大气和海洋振荡的影响.研究指出: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但会直接影响低纬大气和海洋的振荡周期和振幅,而且会影响纬向风和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温和海平面的变化.所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关键词##4地球自转速率;;气候变化;;大气和海洋的振荡  相似文献   

14.
科技日报讯(记者李大庆)由国家科技部、科技日报社、中央电视台联合发起的“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评选活动,经过推荐、公众投票、选票统计结束,有“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等科技事件入选“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 1 中国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 2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发,王选、黄昆获得高科学技术奖; 3 中国“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发射成功,并圆满返回; 4 中国科学家率先开发出癌症检验生物芯片; 5 中国在超高压变质岩石中实施大陆科学钻探,这在世界尚属首次; 6 中国发现首个世界级大气…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南雄盆地两个白晋垩-第三系(K/T)剖面恐龙蛋壳的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在 K/T交界过渡的大约 150 ka期间内, δ~(18)O出现了多次向正值偏移,说明当时曾出现过至少 3次年平均气温在 27℃以上的相当严重的干燥气候.蛋壳δ~(13)C值在-8.37‰。~11.60‰之间,再加上因新陈代谢作用富集了16‰,表明由这些蛋壳所代表的恐龙可能以δ~(13)C为~24.3‰~27.60‰的C_3型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然而,在K/T交界过渡期间蛋壳δ~(13)C相对亏损(约1.3‰)可能间接说明当时曾有过较长时间大气CO_2浓度的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不颁发地球科学、天文学、数学和生物科学诺贝尔奖,但对这些领域每年颁发一次克拉福特(Crafoord)奖。本年度的克拉福特奖轮到地球科学,将于9月颁发给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皇家学会教授麦肯齐(Dan P.McKenzie),奖金50万美元。该学院将克拉福特奖授予麦肯齐,是“为了表彰他在探索岩石层的动力学,特别  相似文献   

17.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地热史   总被引:73,自引:4,他引:7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的热历史.不同构造单元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资料表明:在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为3.3-4.1℃/100m,大地热流值为81-95mW/m2,高于盆地现今的平均地温梯度(2.80℃/100m)及平均大地热流值(63mW/m2).这次热事件有利于油气的生成、运移及大气田的形成.另外,在20-23Ma前,发生了一期显著的冷却事件.  相似文献   

18.
对青藏高原小冬克玛底冰川和古里雅冰帽上的数个雪坑和浅冰芯的观测,得 出其碱度(OH-)剖面、雪坑和冰芯的液态电导率(EC)变化与OH-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 (r≥0.8)。分析表明,无论在季节、年际或百年际时间尺度上,EC与OH-间的相关性以 及EC与可溶离子总量(TDS)间的相关程度是大致相当的。EC的波动主要取决于粉尘来 源的碱性盐类(尤其Ca2+)的变化。因此,EC参量运用到深冰芯研究中,可反映历史时期 大气粉尘载荷的变化,对反演沙漠演化、大气环流有重要意义。古里雅冰芯记录表明, 大气粉尘的中、长期变化可能取决于气候参量的组合特征:“冷-干”气候阶段粉尘量 上升,EC和OH-值高;“暖-湿”阶段粉尘量下降,EC和OH-值低。20世纪初以来,随 着藏北高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大气粉尘载荷明显下降。因此,EC可作为显示大气尘 埃载荷变化的宏观标尺,是气候波动的“指示器”。  相似文献   

19.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受到降水和土壤水分可利用性的强烈影响,时空变化显著.所以,整合卫星遥感和田间通量观测成为准确刻画中国北方内蒙古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区域碳循环动态的重要基础.基于涡度相关通量观测系统提供的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通量数据,研究发现:对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温带草原试验站,遥感增强植被指数(EVI)与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相关关系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GPP的关系.因此,利用基于EVI的植被光合模型(VPM)对该站点的总初级生产力进行了遥感模拟,模型的输入包括增强植被指数,陆地表面水分指数(LSWI),平均空气温度(勋)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对比2003年5月到2005年9月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植被光合模型可以准确模拟研究时间段内总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动态限(R^2=0.903,N=111,p〈0.0001);研究时间段内模拟的总初级生产力为641.5g C.m^-2,仅高估了约6%,且植被光合模型模拟效果优于其他生产效率模型(比如:TURC,MODIS-PSN).因此,引进改进的植被指数(比如EVI和LSWI),植被光合模型可以成功模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可能成为区域碳通量准确模拟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0.
赫拉莫夫荣获布赫奖章沃尔特·H·布赫奖章是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GU)为表彰对地壳基础知识作出创新贡献的人而设立的。在1993年12月8日举行的1993年AGU秋季会议颁奖仪式上,本年度的布赫奖章被授予赫拉莫夫(AlekseyN.Khramov)。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