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辛莉莉 《岩矿测试》1983,(2):142-143
本文在资料邻苯三酚红(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三元络合物在硝酸介质中测定钨的基础上,研究了钨与溴邻苯三酚红(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胺)三元络合物的测定条件,提出在硫酸介质中,用溴邻苯三酚红(溴代十六烷基三甲基胺)三元络合物不经分离测定含铬高的矿石中的钨。在盐酸羟胺、EDTA存在下,二十余种阴、阳离子不干扰测定,特别是铬(Ⅵ)的允许量可达30倍以上。方法简便快速,其克分子消光系数为4.8×10~4。0—200微克WO_2/50毫升符合比尔定律。所测络合物组成为:  相似文献   

2.
铀(Ⅵ)—铬天青S与高分子胺胶束增溶剂形成三元络合物后,其灵敏度大大提高,但选择性较差,不易推广。 本试验对铀(Ⅵ)—铬无青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体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试验了形成络合物的最佳条件,共存元素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实验部分 一、试剂: 铬天青S(CAS):0.1%水溶液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MAB):0.5%配于20%乙醇中。  相似文献   

3.
混合胶束对钛—溴邻苯三酚红显色体系的增敏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宗铭  梁亮 《岩矿测试》1999,20(2):157-159
在5.0×10-3mol/LH2SO4介质中,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B)和OP存在下,Ti(Ⅳ)与溴邻苯三酚红(BPR)形成红紫色络合物。该络合物的λmax=638nm,ε为5.81×104L·mol-1·cm-1,钛的质量浓度为0~0.32mg/L时符合比尔定律。拟定的方法用于硅酸盐岩石中微量钛的测定,结果与原结果相符,RSD(n=6)<1.50%。  相似文献   

4.
罗宗铭  钟卓荣 《岩矿测试》1994,13(3):189-193
在PH2.5的氯乙酸缓冲介质中,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胺存在下,Mo与氨三乙酸及溴邻苯三酚红形成胶束混配配合物,该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7.27×10^4L.mol^-1.cm^-1,配合物组成为Mo(Ⅵ):NTA:BPR:CTMAB=1:1:2:4。Mo(Ⅵ)量在0-1.0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由于NTA的存在,改善了方法的选择性,可直接分光光度测定矿石及钢中微量M  相似文献   

5.
赵书林  夏心泉 《岩矿测试》1991,10(1):35-37,34
在Fe、Ti共存时,邻菲啰啉作Fe的显色剂,邻苯二酚紫、盐酸羟胺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与Ti形成四元络合物。在此混合显色体系中,分别在490nm和720nm波长测定Fe和Ti互不干扰。方法用于水系沉积物和岩石中Fe和Ti的同时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铬连苯三酚红用于络合滴定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多数元素。卢加诺夫等提出将它用于分光光度法测定矿石中的铀,此法预先用α-亚硝基-β-萘酚共沉淀分离铀。利用生成金属-有机显色剂-季胺盐三元络合物的反应来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季胺盐利用了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文献中,介绍了铀酰离子与  相似文献   

7.
铀(Ⅵ)—铬天青S与高分子胺胶束增溶剂形成三元络合物后,其灵敏度大大提高,但选择性较差,不易推广。本试验对铀(Ⅵ)—铬无青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体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试验了形成络合物的最佳条件,共存元素的干扰及其消除方法。实验部分  相似文献   

8.
孙嘉彦  胡浩 《岩矿测试》1990,9(2):119-121
本文研究了La(Ⅲ)与甲基百里酚蓝和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pH7.8—11.0的NH_4OH-NH_4Cl介质中生成紫色络合物的显色反应,λ_(max)=628nm,ε=8.1×10~4,La量在0—90μg/25ml范围内遵循比尔定律,烧结物中一些常见的离子不干扰测定。本法用于烧结物中游离氧化镧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在pH2.5的氯乙酸缓冲介质中,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存在下,Mo(Ⅵ)与氨三乙酸(NTA)及溴邻苯三酚红(BPR)形成胶束混配配合物,该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600nm,摩尔吸光系数为7.27×10 ̄4L·mol ̄(-1)·cm ̄(-1),配合物组成为Mo(Ⅵ):NTA:BPR:CTMAB=1:1:2:4。Mo(Ⅵ)量在0~1.0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由于NTA的存在,改善了方法的选择性,可直接分光光度测定矿石及钢中微量Mo。  相似文献   

10.
陈晔虞 《岩矿测试》1989,8(2):111-113
研究了铍-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乙醇四元配合物形成条件。在pH7的介质中,配合物组成比为Be:CAS:CTMAB:C_2H_5OH=1:3:4:2。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618)=1.37×10~5L·mol~(-1)·cm~(-1)。用于岩石中微量铍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湘东茶陵地区老山坳剪切带特征及其与湘东钨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湘东茶陵地区老山坳剪切带及其与湘东钨矿的关系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颇具争议的问题。其争议主要表现为:(1)老山坳剪切带(断层)的性质(逆断层、正断层,还是走滑断层)及其发育机理;(2)老山坳剪切带对湘东钨矿的成矿是促进作用还是破坏作用。本文对老山坳剪切带以及湘东钨矿进行了系统地观察和测量,采用宏观、微观构造研究和矿脉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老山坳剪切带的活动主要分为两期:早期主要表现为向SE方向的伸展拆离作用,且可能与晚侏罗世八团岩体侵位密切相关,形成了透入性的强烈脆、韧性变形,特别是在糜棱岩中,由于高压流体的作用造成了一系列同期节理(R和R’节理)发育,为石英脉型钨锡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后期,大致在晚白垩世及之后老山坳剪切带表现为向NW方向的逆冲作用,致使上盘(主动盘)的钨锡矿脉被推至浅部。因此,我们认为晚侏罗世八团岩体的侵位作用与老山坳剪切带的伸展拆离作用共同控制了湘东钨矿的形成。韧性剪切带中,由于高压流体作用引起局部应变速率增加,同时降低岩石强度而发生脆性破裂(如T节理,R和R’节理),而且按照破裂准则发生和扩展,该过程为成矿元素析出成矿提供了条件,这可能是剪切带成矿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矿集区新发现钨多金属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枞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铁铜矿集区,产出一系列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和斑岩型铜矿床。最近在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地区,首次发现了钨多金属矿床,这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长江以北首次发现的钨矿化,为矽卡岩型。钨矿化主要呈浸染状或脉状产于东顾山岩体(黑云母花岗岩)与奥陶系(白云质灰岩)的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破碎带中。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及钼、铜、铅锌硫化物。钨矿化主要发育在华南地区,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过渡带及以南的扬子地块如江南隆起等地发现多个新的大型钨矿床,但在长江以北地区一直未曾发现。庐枞矿集区北部东顾山钨矿床的发现,指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燕山期除铁、铜大规模成矿作用以外,也有钨的成矿作用,指示该区具有良好的钨矿找矿前景。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其他矿集区要重视和加强钨矿化的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3.
杨锋  冯佐海  康志强  肖荣 《地质通报》2011,30(9):1429-1433
大明山钨矿床是一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为确定钨矿床的成矿时代,对钨矿床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快中子活化测年,获得白云母坪年龄为(97.10±0.86)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6±1.7)Ma和(96.5 ±1.1)Ma。结果表明,钨矿矿化年龄为97Ma,为燕山晚期本区成岩成矿活动的产物。该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大明山钨矿的成因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梅子窝钨矿位于粤北瑶岭—梅子窝钨矿带的东部,成矿作用同期形成白云母的40Ar/39Ar年龄为(155.9±0.6)Ma,与华南中生代燕山期大规模W,Sn成矿作用的年龄一致,代表梅子窝钨矿的成矿年龄。矿床下部600m中段附近出现的隐伏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430.4±3.6)Ma,为加里东期,与成矿作用无关。因此,矿区不存在前人提出的两套叠加的"五层楼"成矿模式。成矿年龄与隐伏花岗闪长岩的年龄显示梅子窝钨矿的形成可能与更深部的隐伏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矿床向深部可能延伸更大。  相似文献   

15.
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佳黛  李晓峰 《矿床地质》2020,39(2):256-272
钨具有极高的熔点和硬度,是现代生活、工业、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研究显示,矽卡岩型钨矿是世界钨矿床中最主要的类型,广泛分布于受俯冲影响的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和与碰撞有关的欧亚大陆内部古大陆边缘,形成时代集中在中生代和古生代。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呈现不相容的特征,因此与钨矿化相关的岩浆岩演化程度较高,包括S型、A型以及高分异I型花岗岩。钨具有较高的流体亲和性,使其在熔-流体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富集在共存的流体相。钨在热液流体中以氯化物、氟化物和碳酸盐络合物,以及同多钨酸盐和杂多钨酸盐等形式迁移,主要受源岩、围岩成分和流体物化条件等因素影响。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作用存在多期次、多阶段演化特征,不同阶段的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存在差异。白钨矿是矽卡岩型钨矿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其沉淀可能受到多种机制的影响,如降温、流体混合、流体沸腾及流体-围岩反应等。文章简要综述了世界矽卡岩型钨矿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相关成因矿物学研究,并重点总结了钨的成矿岩浆-热液体系特征,钨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迁移和沉淀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为了完善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和找矿勘查模型,应当加强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以及成矿环境的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钨的地球化学性质与华南地区钨矿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地球演化早期的强还原条件下,钨表现为中等亲铁元素,因此地球中 90%的钨进入地核。在地幔和地壳的演化过程中,钨是极度不相容亲石元素,从而导致钨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约是地幔丰度的250倍。钨在岩浆熔体中主要以钨酸的形式迁移,在成矿热液中主要以氟、硼化合物或其络合物的形式运移。钨的矿化需要其在部分熔融、岩浆演化和晚期热液等各阶段逐渐富集。中国是世界上钨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0%以上,其中绝大多数矿床产在华南地区,与华南大规模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微量元素特征(高Rb/Sr和K/Rb比值,低Nb/Ta和Zr/Hf比值)显示它们往往经历了强烈的岩浆分异,这可能与这些花岗岩通常具有高挥发分含量(如F)有关。岩浆中高的F含量对钨的富集和矿化十分重要,它可以降低熔体固相线、粘度和密度,有利于提高岩浆的结晶分异程度,因而使得高度不相容的钨元素在岩浆演化过程和后期热液阶段的富集与矿化。富挥发分岩浆的形成可能与俯冲板块后撤,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的多硅白云母等富F矿物的高温分解有关。研究表明,华南南岭地区侏罗纪的钨矿化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后撤,而华南南部晚白垩世钨成矿作用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吴皓然 《地质与勘探》2022,58(4):798-808
内蒙古沙麦钨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或称兴蒙造山带),矿体主要赋存在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内,主要矿化类型为伟晶岩型和云英岩型。本文利用40Ar/39Ar同位素测年方法对沙麦钨矿成矿阶段形成的白云母进行了年龄测定,获得白云母Ar-Ar坪年龄为138.4 ± 0.84 Ma,对应的正、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37.32 ± 0.73 Ma和137.35 ± 0.73 Ma。所测坪年龄与正反等时线年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以代表矿床钨矿体的形成年龄,表明该矿床的形成与沙麦地区燕山晚期的岩浆活动有关,这与区域上的成矿事件相吻合。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成果,认为沙麦钨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后的陆内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18.
大明山钨矿床是一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为确定钨矿床的成矿时代,对钨矿床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快中子活化测年,获得白云母坪年龄为(97.10±0.86)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6±1.7)Ma和(96.5±1.1)Ma。结果表明,钨矿矿化年龄为97Ma,为燕山晚期本区成岩成矿活动的产物。该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大明山钨矿的成因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The Yangchuling porphyry W-Mo deposit is a new-type tungsten deposit discovered recently in southern China. Being of certain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is type of deposits promises some new prospects for the availability of increasing tungsten resource. The ore-bearing rock mass, intermediate to acid in composition, is a composite rock body resulting from comagmatic, multiple-stage intrusion during Middle-Late Yenshanian Period. Spatially, the rock mass is controlled by the Guangji—Anqing—Nanjing deep fault. As a typical porphyry deposit, the ore-bearing rocks (granodiorite porphyry, mozonitic granite porphyry and camouflage breccia) belong to sub-volcanic facies characteristic of near-surface environment. The rocks have suffered strong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mineralization. The deposit is classified as meso-epithermal deposit and our study shows that W and Mo come from the granodiorite, granodiorite porphyry and mozonitic granodiorite porphyry, which are believed to be derived through remelting from some W-rick basement rocks contaminated with minor amounts of upper mantl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20.
塘唇钨(锡)矿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具有大型规模找矿潜力的石英脉型矿床.矿床产于粤东龙窝花岗闪长岩岩体西部外接触带,赋矿地层为下侏罗统金鸡组碎屑岩,该层位是南岭及邻区石英脉型钨锡矿的最新赋矿地层.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矿床含钨石英脉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150±1 Ma,等时线年龄为149±2 Ma(MSWD=1.20),它们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为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高峰期的产物.塘唇钨(锡)矿的发现,不仅拓宽了石英脉型钨锡矿的找矿视野,还有助于完善石英脉型钨锡矿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对区域下一步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