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CT扫描技术不仅可以重建不同驱替液在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分布图像,而且通过X射线衰减系数换算成CT值,还可以计算岩心的孔隙度和含油饱和度参数,从而对实验岩心的非均质性和每一驱替过程不同驱替时刻的微观剩余油进行定量分析。分析认为实验岩心在不同驱替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之间存在量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辽河油田J16块油层厚度大,层内非均质严重的特点,通过地震精细解释,细分韵律段,构建等时地层格架,精细刻画了单砂体内部构架,研究表明,纵向剩余油集中在反韵律厚层的顶部,主要受上部隔层、下部夹层及重力影响.2008年挖潜井在厚层顶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说明对于双高期油藏层内非均质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控制作用,这对进一步挖掘老区油藏潜力,提高采收率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油层注入聚合物溶液后,电阻率测井响应发生与水驱不同的变化特征,严重影响水淹层测井评价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聚合物溶液的导电性质,其次按照聚合物驱油层不同施工流程开展岩电实验研究,分析不同驱替阶段的岩石电阻率的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聚合物驱与水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聚合物驱替饱含油岩心过程,岩心电阻率随饱和度变化呈现"w"型或"S"型和单调下降的形态;清水聚合物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呈现弱、未水淹的特征;污水聚合物驱油层电阻率测井响应呈现与污水水驱相似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油藏水驱开采时移地震监测岩石物理基础测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石物理测量是油藏水驱开采时移地震监测的基础.在实验室对来自胜利油田的5块岩石样品模拟储层条件进行了水驱和气驱动态岩石物理弹性测量,重点分析了流体替换、温度、孔隙压力对岩石纵、横波速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水驱情形下,由于流体替换和温度、孔隙压力变化所引起的岩石纵横波速度的变化均很小,实施时移地震监测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相比之下,气驱可能引起较为明显的纵波速度变化,有利于时移地震监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法、丰富实验内容、是今后时移地震岩石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以长8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制作单一孔隙介质岩心和孔隙-裂缝双重介质岩心,开展了低渗透致密岩心不同驱替速度驱替实验、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低渗透致密岩心驱油效率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表明驱油效率的提升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利用不同孔径孔隙贡献度指数和剩余油孔隙分布指数,对不同孔径孔隙的驱油贡献进行了定量评价.单一介质岩心和双重介质岩心的小孔孔隙贡献度指数在自发渗吸中表现出稳定的增加,而大孔的孔隙贡献度指数则比较波动.尤其是双重介质岩心中的微裂缝,在其含油饱和度达到饱和后,才会快速排出微裂缝中的油,而导致其驱油效率的增加不明显.低渗透岩心自发渗吸驱油贡献度随驱替速度的增加而表现出持续下降,0.04~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够在发挥小孔自发渗吸作用的同时,排驱大孔中的油,表现出较高的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疆油田砾岩油藏储量规模大,其岩性变化迅速,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目前,砂砾岩油藏经过几十年的注水开发,已处于高含水开采阶段.聚合物驱油技术对于砂砾岩油藏的进一步开发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和数字岩心技术建立了一套模拟聚合物驱油的方法,实现了包含油驱水、水驱油、聚合物驱油和后续水驱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致密油藏自发渗析驱油特征及驱替速度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以长8致密油藏为研究对象,制作了单一介质和双重介质岩心,分别开展了自发渗吸实验和自发渗吸+不同驱替速度的核磁共振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长8致密油藏以小孔发育为主要特征,在自发渗吸作用过程中,单一介质岩心大孔中油的动用程度要大于小孔,而双重介质岩心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且单一介质岩心与双重介质岩心小孔中油的动用程度相差不大;对于小孔占优势的致密油藏而言,微裂隙对提升自发渗吸效率的效果并不明显,自发渗吸驱油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增加致密油藏大孔中油的动用程度.自发渗析作用发生后,提高驱替速度能够提升驱油效率,但驱油效率增加不显著,驱油效率的提升得益于致密油藏大孔中的油被不断驱出,且较高的驱替速率不利于岩心发挥其自发渗吸的优势,0.06 ml/min的驱替速度能使微细孔喉致密砂岩获得最佳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向斜油藏特征及成藏机理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吴河勇 《中国科学D辑》2007,37(2):185-191
向斜区低-超低渗透油藏油水关系复杂, 重力分异作用不明显, 由坳陷中心向两侧表现为油藏-油水过渡带-正常油藏的特点. 通过对松辽盆地低-超低渗透储层中油气水运移方式、动力学条件和非达西渗流状态三方面的探讨, 认为滞留效应是石油在向斜低部位成藏的关键. 油气在低-超低渗透储层中运移时, 气、水以单个或几个分子结合的状态运移, 能够自由通过喉道, 而油珠的最小直径一般要大于喉道直径, 必须通过变形才能通过, 导致气、水优先运移, 而油珠运移滞留, 聚集成藏; 流体压力差和浮力是石油运移的主要动力, 毛细管力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阻力. 当动力小于阻力时, 石油滞留成藏; 向斜油藏内部浮力小于毛细管阻力, 油水不能发生正常的重力分异. 这种在向斜区成熟烃源岩范围内低-超低渗透储层中形成的油藏属于非常规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