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对中太平洋CC区PC5356孔、PC5362孔及PC5417孔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第四系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垂向演变规律。中太平洋CC区第四系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硅质黏土和钙质软泥,早期沉积物受火山活动的影响较大,晚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微量元素的测试结果,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探讨了其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的横向演变规律.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SiO2、Al2O3、Fe2O3、MgO、K2O、Na2O等常量元素氧化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这些元素氧化物内在关系较为密切,在沉积物中所起的作用相近,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相似,尤其在成因方面专属性较强,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及火山活动的影响.它们与CaO、CaCO3、Sr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二者内在关系比较疏远,相关性差,沉积物源不同,后者主要与生物作用有关.由SiO2、Fe2O3、TiO2与Al2O3的比值与Ba/Sr标准值对比显见,中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深海黏土、生物源和火山热液活动的产物.沉积相主要为硅质软泥相、硅质黏土相、钙质软泥相、沸石黏土相.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ZK5钻孔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36件沉积物样品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的相关性、组分含量及某些元素的比值特征,探讨了黄河三角洲ZK5钻孔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意义。应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方法确定钻孔岩芯沉积年代,将ZK5岩芯沉积物自下而上大致划分为7个层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K2O、Fe2O3、Al2O3、TiO2、Cr、V、Rb元素相互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SiO2与其他元素呈明显的负相关,与P2O5呈弱负相关关系;Sr与CaO呈弱负相关关系;P2O5与Al2O3、Fe2O3、K2O、TiO2、CaO呈弱的正相关。据V/Cr值分析,ZK5钻孔从下往上水体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符。根据锶钡比值(Sr/Ba)和镁铝比值102(MgO/Al2O3)分析得出,ZK5孔沉积环境的水体盐度从下往上变化相差不大,属于海相沉积环境,同时有黄河水的注入。通过古气候指示剂Rb/Sr值和MgO/CaO值的分析:ZK5孔从NQ1到NQ7层序沉积时期的气候变化不大,气候相对潮湿。总之,地球化学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元素地球化学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可作为沉积相判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太平洋多金属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XRF和ICP AES法对中太平洋CA等6座海山的4 0多个站位的多金属结壳中化学元素进行测试与分析, 并结合其他资料对调查区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的含量组成、特征变化、元素间的相关关系以及结壳与水深、地形等重要环境因子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结壳中元素丰度特征具有多种变化类型, 中太平洋结壳主成分和成矿元素丰度明显高于马绍尔群岛, 而与西北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相近; 中太平洋结壳化学元素相关关系分析表明: Ca与P、Al与K呈显著正相关性; Mn与Al呈显著负相关性.研究还发现中太平洋结壳富Co(0.6 3%)而贫Cu(0.1 1 %)及高Fe(1 6.9%)低Mn(2 1.3%)的分布特征, 与深海多金属结核在含量分布特征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多金属结核相比: 结壳中Mn组元素含量显著降低, Fe组元素含量和稀土总量明显增大, 尤其是Co和REEs的变化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采自太平洋海域不同海山上68个结壳样品中T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富钴结壳中控制Te元素富集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富集机制。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域中大多数结壳的w(Te)变化于13.4×10-6~115.8×10-6,平均50×10-6,是海水w(Te)的109倍;结壳中w(Te)与Mn/Fe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与Fe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显示结壳中Te与Co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是控制结壳中Te元素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能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Ce异常与结壳中Te含量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Te含量具有随古海水氧化程度减弱而降低的特征。结壳中Te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其内的Mn/Fe比值。Te元素的富集机制除被海水中带微弱正电荷的FeOOH胶体以库伦静电吸附外,还可能与δ-MnO2表面上以一种表面络合物方式的富集机制有关。Te进入结壳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古海洋环境中的富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采自太平洋海域不同海山上68个结壳样品中T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富钴结壳中控制Te元素富集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富集机制。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域中大多数结壳的w(Te)变化于13.4×10-6~115.8×10-6,平均50×10-6,是海水w(Te)的109倍;结壳中w(Te)与Mn/Fe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与Fe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显示结壳中Te与Co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是控制结壳中Te元素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能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Ce异常与结壳中Te含量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Te含量具有随古海水氧化程度减弱而降低的特征。结壳中Te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其内的Mn/Fe比值。Te元素的富集机制除被海水中带微弱正电荷的FeOOH胶体以库伦静电吸附外,还可能与δ-MnO2表面上以一种表面络合物方式的富集机制有关。Te进入结壳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古海洋环境中的富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漳州市第四纪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福建省漳州市不同沉积相带(河道沉积相带和海湾沉积相带)的两个钻孔进行详细的第四纪沉积物激光粒度分析,综合研究区内代表性钻孔的岩性和岩相等资料,得出了研究区第四系沉积环境及其演化的认识。采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绘制出频率曲线图、概率累积曲线图和粒度众数分布曲线图等,并进行沉积环境的解释。在粒度分析曲线解释意义上,提出激光粒度分析方法做出的粒度众数曲线能够较灵敏地反映沉积环境及其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分析的辅助手段。在环境解释方面,漳州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化经历了:①晚更新世中期龙海组冲洪积;②晚更新世晚期东山组冲积;③全新世早、中期长乐组下部海积;④全新世晚期长乐组上部洪冲积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根据福建九龙江河口ZK1孔及ZK7孔沉积物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加速器质谱测年技术) 14C测年、古地磁和剖面特征分析,进行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依据粒度特征,结合磁化率、微体古生物和Sr/Ba等环境代用指标进行沉积相分析,重建了该区晚第四纪的古环境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九龙江河口第四纪沉积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期至全新世晚期。(2)上更新统沉积可划分为下部龙海组洪冲积相和上部东山组河漫滩相沉积,中间有10 ka的沉积间断,末次冰期又再遭受风化剥蚀作用,推测有5~6 ka的风化剥蚀期。(3)全新统最早沉积年代约为14 ka BP,依次出现河口湾相、河口砂坝—分汊河道相、潮滩相沉积。(4)根据年代学数据和沉积相变化,重塑了该区晚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过程,为该区的第四纪研究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海北祁连中南沟高山切割明显,坡下植被发育,属高寒草甸景观,不利于颗粒物质的机械迁移。该地区不同粒级水系沉积物中成矿元素变化趋势一致,含量衰减迅速且在细粒级富集,并主要为硫化物相。研究结果说明,在该地区常规水系碎屑沉积物测量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草甸发育,颗粒物质迁移受到抑止,水系碎屑沉积物仅出现在2~3级水系。因此,在普查阶段可能会漏掉许多矿化信息;由于受其分布所限,详查阶段无法保证采集到真正的水系沉积物,只能用坡积物代替,导致采样介质不统一。  相似文献   

10.
辽北清原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是研究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典型地区之一.研究区中生代岩浆岩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对认识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对清原夏家堡地区辉长苏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辉长苏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163.8±2.4)Ma),石英闪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期((169.9±2.2)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中侏罗世中期(169.9~167.3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辉长苏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硅、富铝、高镁及较高的Mg#,弱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富集Rb、Ba、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s),Eu呈微弱的正异常或无异常;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硅、铝和全碱含量,具有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Sr/Yb值较高,Eu具弱的负异常,富集LREEs和LILEs(Rb、K、Ba等),亏损HFSEs(Nb、Ta等).上述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辉长苏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的原始岩浆应起源于受俯冲板片析出流体所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  相似文献   

11.
中太平洋PC5222孔岩芯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太平洋PC5222孔45个岩芯样品进行常微量元素的测试分析与研究,发现元素含量在垂向上有4次比较明显的变化。早期沉积物中,随着Al2O3、Fe2O3、K2 O、MnO、TiO2、CaO、CaCO3含量的增加,SiO2含量呈递减趋势;晚期变化不明显。元素的相关性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表明,Al2 O3、Fe2 O3、K2 O、MnO、TiO2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SiO2为负相关。前者主要受陆源碎屑沉积的影响,后者与生物作用及火山活动有关。进一步探讨了晚渐新世沉积环境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利用在中太平洋(CP)区采取的CP9和CP25钻孔柱状样及19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对沉积物的成分、类型、古生物化石、常微量元素含量等鉴定测试,从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物中元素在垂向变化特点及相互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通过R型因子分析与物源的研究,认为该区沉积物主要受陆源碎屑及生物碎屑沉积的影响较大,晚期火山物质供应比早期要充足,全新世的沉积环境趋于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湖北巴东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层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湖北巴东水布垭剖面栖霞组中层纹状灰岩和含泥质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鄂湘桂地区栖霞期区域沉积古地理背景及栖霞组沉积学、古生态学特征,表明该区栖霞组沉积于一贫氧的沉积背景。同时该研究表明大部分适用于判别泥质岩古氧相的痕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比值,如U/Th、Ni/Co、V/(V+Ni)和Ce/La也可适用于该组以钙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物。但部分指示,如V/Cr在碳酸盐岩中的应用值得今后研究注意。  相似文献   

14.
广西来宾栖霞组缺氧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层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笔者对广西来宾铁桥剖面栖霞组中层纹状灰岩和含泥质灰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栖霞组积学和古生态学特征,对栖霞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岩石微量元素含量、黄铁矿矿化程的DOP值、痕量元素V/Cr、Ni/Co、U/Th、V/(V Ni)等比值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具有缺氧沉积成因地球化学特征,是由温度引起的季节性盆氧。  相似文献   

15.
As the majority of the data on Quaternary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 Sea Basin are seismostratigraphical, we analysed the Elsterian Swarte Bank Formation, the Late Saalian Fisher Formation and the Late Weichselian (Dimlington Stadial) Bolders Bank Formation in order to determine genesis and provenance. The Swarte Bank Formation is a subglacial till containing palynomorphs from the Moray Forth and the northeastern North Sea, and metamorphic heavy minerals from the Scottish Highlands. The Fisher Formation was sampled from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North Sea. In the north, it is interpreted as a subglacial till, with glaciomarine sediments cropping out further south. These sediments exhibit a provenance signature consistent with the Midland Valley of Scotland, the Eocene of the North Sea Basin, the Grampian Highlands and northeast Scotland. The Bolders Bank Formation is a subglacial till containing palynomorphs from the Midland Valley of Scotland, northern Britain, and a metamorphic heavy‐mineral suite indicative of the Grampian Highlands, Southern Uplands and northeast Scotland.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re was repeated glaciation of the North Sea Basin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Pleistocene, with ice sheets originating in northern Scotland. There was no evidence for a Scandinavian ice sheet in the western North Sea basi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Changes in the terrigenous sediment source and transport mechanisms during the late Quaternary have been investigated using four sediment cores within the Indian sector of Southern Ocean, using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S) and sedimentological records. Sediments deposited during the Holocene and other interglacial periods were characterised by low MS, low sand content, reduced ice-rafted detritus (IRD) input and increased illite possibly transported via hydrographic advection from the south. The glacial interval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MS, high sand content, increased IRD input and reduced illite clays, derived from both local as well as Antarctic sources.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clay fraction and illite content during glacials suggests that the erosive and transporting capabilities of the deep and bottom waters could have reduced compared to the interglacial times. The changes in terrigenous influx to this region we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rhythmic glacial-interglacial fluctuations in bottom circulation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Polar Front.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元素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子宁  窦磊  张伟 《地质通报》2012,31(1):172-180
根据珠江三角洲平原区44个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对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沉积物粒度,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Cd的分布特征、高含量来源及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Cd含量地区差异较大,西江、北江冲积区为主要富集区,而潭江和东江冲积区为背景区。②物质来源、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含量共同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含量分布,西江、北江冲积区受控于富Cd的泥盆系、石炭系砂页岩,而东江、潭江冲积区主要由贫Cd的燕山期花岗岩等限定;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与Cd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温暖湿润、海陆交互作用强烈的沉积环境与富含有机质的地区有利于Cd的聚积富集。③西江、北江流域相对富Cd岩石风化的产物,特别是具高强度Cd含量的铅锌多金属矿区,是西江、北江冲积区Cd高含量的主要来源。④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高含量区分成西江、北江西北部和东南濒海两大片区,究其原因,前者由区域发育的铅锌多金属矿控制,后者则受海陆交互作用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子宁  窦磊    张伟 《地质通报》2012,31(01):172-180
根据珠江三角洲平原区44个钻孔揭示的第四系,对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沉积物粒度,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纪沉积物Cd的分布特征、高含量来源及迁移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的Cd含量地区差异较大,西江、北江冲积区为主要富集区,而潭江和东江冲积区为背景区。②物质来源、沉积物粒度、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含量共同影响了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含量分布,西江、北江冲积区受控于富Cd的泥盆系、石炭系砂页岩,而东江、潭江冲积区主要由贫Cd的燕山期花岗岩等限定;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与Cd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温暖湿润、海陆交互作用强烈的沉积环境与富含有机质的地区有利于Cd的聚积富集。③西江、北江流域相对富Cd岩石风化的产物,特别是具高强度Cd含量的铅锌多金属矿区,是西江、北江冲积区Cd高含量的主要来源。④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Cd的高含量区分成西江、北江西北部和东南濒海两大片区,究其原因,前者由区域发育的铅锌多金属矿控制,后者则受海陆交互作用沉积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中Ba、Ce、Co、Cr、Cu、Mo、Ni、Sr、V、Y和Zn等11个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开辟区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在不同沉积单元中的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反映了地质历史上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Zn、Ni和Mn具有共同来源,反映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对这些元素的吸附控制作用;Sr、Ba以及Ce和Y等元素在东区主要与岩源碎屑有关,而西区则主要来自生物碎屑;Cu具有多种来源,东区主要与生物组分和岩源碎屑有关,西区则主要与自生铁锰氧化物的吸附有关。而通常认为与有机物有关的Cr、V等元素在研究区内则主要来自岩源碎屑。  相似文献   

20.
上奥陶统五峰组黑色页岩有机质含量高,生烃潜力巨大,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对于上奥陶统五峰组的沉积环境,历来争议较大,主要为浅水成因论和深海成因论。本文从前人的研究成果出发,运用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五峰组的古氧相、古气候、古水深等沉积环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V/(V+Ni)平均值为0.64;U/Th为1.87;V/Cr为2.98;Ni/Co为15.07,V/(V+Ni)、V/Cr、U/Th等值均指示研究区五峰组沉积环境为强还原环境。MnO/TiO2比值在0.02~1.89之间,其平均值为0.23,指示离陆地较近的边缘浅海环境;样品总体上表现为高Ba低Sr的趋势,Sr/Ba比值普遍较低,平均值为0.02,远远小于1,指示五峰组沉积环境应该为淡水沉积。稀土元素总体表现为轻稀土富集,δCe值位于0.77~1.57之间,平均值为1.11,为Ce正异常或不明显的Ce负异常,Ce/La平均值为2.22,δEu平均值为0.59,表明研究区五峰组形成于贫氧-厌氧的浅海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