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1引言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采用DVB-S2卫星数据广播标准和1个完整的C波段通信卫星转发器,建设新一代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在满足PCVSAT、FENGYUNCast、DVBS三组卫星数据广播系统现有用户业务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气象局三组数据广播资源的整合,大幅提高卫星数据广播的信息速率、时效性和可靠性。满足广大用户对日益增长的气象信息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使新增加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数据产品、雷达数  相似文献   

2.
CMACast系统是中国气象局国内和国际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原PCVSAT、DVB-S、FENGYUNCast3套卫星广播系统的整合,新一代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主要实现中国气象局到省地县级的所有下行资料的广播及分发.随着各地市气象局新一代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即将投入业务应用,全省各县局也已启动CMAcast的安装和调试.详细介绍了地市和县局卫星接收天线选址、安装、数据推送、数据共享、数据处理等各环节得注意点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法,同时也列举通过远程系统维护实现系统的备份和恢复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以下简称CMACast系统)具有每天广播400GB数据资料的能力,系统的建成进一步提高广播气象资料的种类、数量、时效性和可靠性。该系统硬件安装分为卫星接收天线和接收机的安装、县级小站计算机安装;软件接收系统采用SuSE Linux操作系统,安装时需注意该目录共享和产品调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是全球对地观测广播系统(GEONETCast)框架下三大对地广播系统之一,在世界气象组织信息系统(WIS)和综合卫星数据分发服务系统(IGDDS)框架下,承担亚太地区气象数据广播分发的职责。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广播系统数据量由180 GB/天增长至460 GB/天,在广播带宽资源有限而广播数据种类和大小各异的情况下,系统管理员越来越难以通过经验对广播通道参数调整以保持广播系统播发效率,造成部分通道数据播发时效下降严重,不能满足业务时效要求。通过对不同气象数据传输特性的定量分析,获得各类数据的精细化数据传输样本,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数据广播通道参数进行科学、定量的计算和优化,使数据播发时效明显提升,应用到实际广播业务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DVB-S在气象数据广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VB-S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技术成熟、开放性好、硬件成本低、传输速率高,能很好地承担各种气象数据业务和视、音频广播业务。该文介绍DVB-S数据广播系统的基本组成,并结合新一代卫星通信气象数据广播系统的总体需求、总体技术设计、试验系统建设,对主站和小站的业务应用方式进行研究。基于DVB-S的新一代气象信息卫星广播系统建设,将大大提升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信息广播分发和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围绕采用DVB-S技术的气象业务应用研究,拓展和衍生各种应用服务领域,是目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CMACast)由原先的Ku波段变为C波段后,应急移动气象台的卫星系统与国家局的卫星信号无法建立链接,导致应急移动气象台无法开展视频会商、资料接收等相关业务,在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确保气象应急移动业务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气象局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通过卫星9210卫星系统进行广播,各省局和基层台站通过单向卫星接收系统(PCVSAT)收看。其流程为:中国气象局通过9210卫星通信系统广播发送实时多媒体信息,各省市气象台网络中心通过PCVSAT单收站接收,并由单收站计算机中的多媒体卡输出多媒体信息,再经过电视信号调制器,将视频和音频信号调制后送入大楼有线电视网络,各会议室通过电视机接收观看。为充分发挥9210卫星通信系统的作用,中国气象局从2003年3月开始通过9210广播发送远程教育节目,内容涉及预报技术、沙尘暴预报技术、预报业务平台MICAPS使…  相似文献   

8.
王垒  曹波 《陕西气象》2017,(4):41-42
介绍陕西省气象信息中心采取电磁环境优化、通信线路改造、卫星接收机升级和数据补调等措施,改进陕西省级CMACast(中国气象局卫星数据广播系统)的经验,为省级气象部门提升数据接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有关要求,2007年汛期前将完成对全国地市级PCVSAT系统的改造,全面向DVB-S技术过渡,因此,根据DVB-S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故障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以帮助基层台站顺利完成该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介绍了CMACast系统结构,数据应用的软硬件环境和建立与实现的方法,介绍了卫星云图接收中CMACast系统和DVB-S系统的互备使用,以及软件安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使用经验。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大力推行的DVB-S共享数据平台,加强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发挥卫星垂直探测器(ATOVS)资料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以及监测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中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基于DVB-S系统的NOAA/ATOVS资料的处理、分析与显示系统的概况及主要功能,并以2005年7月人们关注的台风“海棠”为个例,展示了利用该系统在监测和分析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的独特优势。该系统的建立,将解决省、地气象部门不能实时获取ATOVS资料的问题,并将推动ATOVS资料在气象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大力推行的DVB-S共享数据平台, 加强气象卫星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发挥卫星垂直探测器 (ATOVS) 资料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以及监测重大灾害性天气系统中的作用。该文介绍了基于DVB-S系统的NOAA/ATOVS资料的处理、分析与显示系统的概况及主要功能, 并以2005年7月人们关注的台风“海棠”为个例, 展示了利用该系统在监测和分析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的独特优势。该系统的建立, 将解决省、地气象部门不能实时获取ATOVS资料的问题, 并将推动ATOVS资料在气象以及相关部门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孟茹 《山西气象》2006,(3):31-32
2006年5月27日,全国第一个新一代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站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投入业务试运行,该系统采用的是D V B传输协议。DVB-S(Digital Video Broadcastby Satellite)气象数据接收站在山西省的成功安装,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气象数据卫星广播系统建设工作拉开了序幕。该系统的业务化运行将大大增加气象信息的数据量,提供高质量的流媒体广播,为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时效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系统运行一切正常。  相似文献   

14.
基于C/S模式的气象资料自动下载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宝  侯方 《气象科技》2010,38(5):609-612
我国各级气象台站主要应用PCVSAT单收站系统接收气象卫星广播资料,单收站系统一但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气象资料的正常接收,导致气象资料缺失。为了确保在单收站设备发生故障时也能及时、完整地接收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了一套气象资料自动下载系统。系统基于现代化的宽带网络传输体系,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构建,当单收站系统发生故障时,应用该系统可以及时、快速、完整地补全缺失的气象资料,没有安装单收站的气象资料用户也可以应用该系统实时接收气象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为配合移动多普勒气象雷达车的数据传输,实现应急通讯的会商以及重大天气过程的直播和保障,利用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图像传输、多媒体制作等多种技术集成设计了DVB/IP气象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从数据收集和通信层面上立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和决策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对上海市气象局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涵  李玲  孙学庆  宋庆武 《气象科技》2014,42(2):283-286
针对基层气象台站气象服务工作对气象信息保障的需求,基于中国气象局卫星广播系统CMACast小站数据接收服务器及其所接收气象资料,设计并开发CMACast内蒙古气象信息Web平台,将卫星下发的气象资料进行解析、可视化和转储,结合Web、Android以及NCL等多种技术,最终实现了Linux下的气象资料可视化和跨平台Web访问及移动终端访问,具有常用气象实况、预报资料调阅显示及一定的本地化设置功能,为基层气象台站提供了一套由Web平台和智能手机客户端构成的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现场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中气象资料获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顾文静  戴晴  张媛媛  王鹏 《气象科技》2021,49(6):860-868
为解决卫星广播传输缺陷及省级用户获取临省实时观测资料和实况分析产品等迫切的业务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消息通知机制的国省数据共享系统。系统基于RabbitMQ的消息机制进行业务和数据资源的整合及集成,采用多层体系架构,满足基于地面宽带的数据快速有序下载和卫星广播数据补调等国省数据共享需求,支持大容量多种数据的高速传输,支持HTTP、FTP、SFTP等多种数据传输协议。系统已经上线提供服务,实现智能网格、多源融合实况分析等25种气象资料的国省数据共享,月平均共享数据量达6.3 TB,且建立全流程监视,有效保障数据共享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目前广电技术发展的方向,提出气象频道省级本地直播体系的建设思路,从演播室直播系统设计到卫星数字直播车的技术方案,逐步实现气象频道本地插播节目的直播常态化,提升省级气象部门的节目制作及气象应急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