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针对生物在湖泊中的繁衍是湖泊消亡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用现代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事实,否定了这一论点,指出湖泊消亡主要原因在不同时空等条件下的复杂性。对认识湖泊消亡规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湖泊湖气界面水一热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2年8月-2013年7月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典型湖泊上用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湍流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统计特征、微气象特征,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和湖泊蒸发量,初步结论为:①湖面上局地环流复杂,湍流三维风速的标准差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1/3次律。②湖面辐射分量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结冰期和非结冰期能量分配不同,冬季湖泊将储存的能量向大气传递;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但均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③湖气界面的感热通量在不同的月份也存在差异,感热以湖泊向大气传递为主;潜热通量夏半年远大于冬半年,在一天中6:00-8:00时处于最低值,15:00-16:00时达到峰值,在冬季会出现潜热向下输送现象。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日变化呈负相关,湖面有效能量主要分配给潜热,湖泊同周围环境以水汽交换为主。④湖面平均蒸发速率为3.97 mm/d,累计蒸发量为1450±10 mm/a,同期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0多倍,湖泊主要靠地下水补给。这些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群的水循环及补给来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历史图件、地形图及遥感数据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诸多湖泊水域面积并分析近一百多年的变化情况。根据湖泊水域及其变化,该区湖泊在100多年内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1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区水文条件较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泊总面积超过2000 km~2;20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湖泊水域缩小,甚至某些湖泊彻底干涸;21世纪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该区水文条件有所好转,干涸多年的一些湖泊重新形成水域,2013年湖泊水域总面积达760 km~2。2根据湖盆成因及水域变化把该区湖泊分为:河道西侧的风成湖,河道网之间及东侧的河成湖及河道末端的构造湖等三类。3初步总结风成湖演变过程,发现该区风成湖与河成湖在形状、深度、水质、形成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4近代人为因素对湖泊水域变化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4.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蒙古高原2000—2020年每年1 km2以上湖泊面积信息,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9年之前湖泊面积和数量呈减少趋势,2009年之后呈增加趋势,整体上2000—2020年湖泊面积和数量呈减少趋势。(2)不同等级湖泊变化差异较大,特大型和中型湖泊变化相对稳定,大型湖泊减少幅度最大。(3)不同区域湖泊变化也不同,西北部湖泊变化较稳定,中东部湖泊变化较剧烈。(4)研究区湖泊空间分布集聚性呈异因同向的减弱趋势。(5)湖泊面积与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年蒸发量、植被指数和4层土壤水分的相关关系较为显著,且2个时间段内表现的影响程度有明显差异。掌握蒙古高原湖泊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对蒙古高原乃至全球的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西部地区湖泊水资源利用与湖水咸化状况分析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姜加虎  黄群 《干旱区地理》2004,27(3):300-304
湖泊咸化是指湖水含盐量逐步增加.湖泊由淡水湖向咸水湖、再向盐湖和干盐湖的演化过程,这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近几十年来湖泊萎缩咸化的状况,湖泊变化的所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提出改善我国西部地区湖泊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40 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可可西里地区1970s 地形图和1990s、2000-2011 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数字化和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83 个面积大于10 km2湖泊变化数据,并对湖泊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970s 初期至2011 年,可可西里地区湖泊经历了“先萎缩后扩张”的变化过程,其中1970s-1990s 期间湖泊面积普遍减小,1990s-2000 年湖泊出现扩张,并在2000 年恢复到1970s 湖泊规模,2000 年之后湖泊面积急剧增大。2) 2000-2011 年间,可可西里地区不同规模等级湖泊整体呈扩张趋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面积呈增加趋势的湖泊数量最多,亦分布最广,一些湖泊由于扩张迅速出现湖泊合并或湖水外泄情况;面积呈减少趋势或波动起伏的湖泊数量较少,零散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湖泊动态变化与其自身补给条件或与下游湖泊(河道) 存在水力联系有关。3) 在研究时段内,降水增多、蒸发减少是可可西里地区湖泊扩大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冻土水分释放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史时期的湖泊围垦与湖泊退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国历史时期的湖泊围垦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南宋和明末清初。近乎90%的古湖泊消失于这些时期。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增长导致湖泊围垦、退缩。本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湖泊田垦时期与气候干旱期、黄河和长江的低水位期相吻合:与此同时,湖泊也处于低水位期。  相似文献   

8.
湖泊及其动态变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监测并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的湖泊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应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基于ENVI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和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分别以洱海和潘阳湖为例,利用单波段阈值法、波段组合法等方法提取了湖泊水体现状信息;通过波段运算、波段替换等方法提取了湖泊的动态变化信息;对比分析了高原湖泊和平原湖泊两类湖泊动态变化信息提取监测效果。研究表明:应用波段组合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有较高的准确度,而缨帽变换法提取湖泊水体信息准确度偏低;受湖泊界限标准不统一、季节性水域变化,湖泊周边地理环境等影响,平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较高原湖泊水体分布状况复杂,多种遥感图像处理方法结合使用更适用于平原湖泊遥感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9.
湖泊生物标志物与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泊沉积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包括有机物来源、沉积过程的古环境条件等。湖泊沉积主要反映区域气候变迁史,可以揭示短至十年尺度的古气候事件,是高分辨率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的理想材料。与其他湖泊古气候古环境代用指标相比,生物标志物在湖泊古生态系统恢复与古生产率评估、古大气CO2分压与古温度确定等方面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信息,成为研究湖泊环境的有力工具。评述了湖泊沉积生物标志物在湖泊环境变化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新疆博斯腾湖水质水量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8年8月对博斯腾湖进行了系统的水质和水量监测,并结合近50 a来气候水文资料,进行了博斯腾湖演化过程和阶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湖泊最大水深为13.9 m,湖泊面积928 km2,蓄水量52.65×108m3,湖水体矿化度平均1.48 g/L。近50 a来,博斯腾湖水质水量经历了3个明显的不同时期。1966年以前,湖泊处于1 048 m以上的高水位,矿化度低,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弱。第二个时期为1966~1996年,湖泊水位低,矿化度高,其中1987年湖泊水位处于历史低值而矿化度为最高。随后,湖泊水位明显上升、矿化度下降,湖泊扩展水体淡化。第三个时期为1996~2005年,湖泊水位处于历史高值段,矿化度有所下降但不明显。期间,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显著,除流域农业用水影响外,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影响也明显增加。最近几年,湖泊水位快速下降,并于2007年出现历史的低水位,湖泊矿化度也呈现升高趋势,鱼类种群和产量受人类强烈干预。另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导致湖泊污染和富营养化,引起水质进一步恶化,湖泊面临新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1.
中昆仑山区距今一万七千年以来湖面波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湖盆地貌、湖泊沉积物分析,本文指出:中昆仑山区的封闭湖泊17000年以来湖面在总体下降过程中,出现了3期相对高湖面,近期湖泊仍在收缩咸化,未来仍将继续达一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历史图件、地形图及遥感数据监测塔里木河下游诸多湖泊水域面积并分析近一百多年的变化情况。根据湖泊水域及其变化,该区湖泊在100多年内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① 20世纪60年代以前,该区水文条件较好,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泊总面积超过2000 km2;20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末,随着水利设施的陆续兴建,湖泊水域缩小,甚至某些湖泊彻底干涸;21世纪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与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该区水文条件有所好转,干涸多年的一些湖泊重新形成水域,2013年湖泊水域总面积达760 km2。② 根据湖盆成因及水域变化把该区湖泊分为:河道西侧的风成湖,河道网之间及东侧的河成湖及河道末端的构造湖等三类。③ 初步总结风成湖演变过程,发现该区风成湖与河成湖在形状、深度、水质、形成时间等方面有较大差异。④ 近代人为因素对湖泊水域变化的影响高于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湖泊环境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泊是资源开发-环境矛盾转化的敏感地貌体。该文分析我国目前出发的湖泊污染等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湖泊岸线形态是描述和定量表达湖泊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受气候暖湿化影响,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总体呈现快速扩张趋势,湖泊的动态变化不仅体现在面积、水位、水量等水文参数上,还引起湖泊形态的显著变化。基于多期湖泊分布数据,结合分形和景观生态学理论,构建了湖泊岸线形态特征量化的指标体系,对1990年以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三十年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的分形维数和岸线发育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湖泊的近圆率在此期间呈下降趋势,湖泊长宽比指数则无明显变化。② 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总体演变特征受到地质构造的控制,体现出一定空间自相关性,断陷湖区的湖泊岸线形态及其变化要明显复杂于坳陷湖区。区域湖泊岸线的变化幅度大致从东北向西南递减,变化幅度在可可西里地区、羌塘高原中部以及羌塘高原东南部3个区域存在空间自相关性。③ 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受岸线周边的地形影响,湖滨地形落差较大的区域,湖泊岸线相对稳定,变化速度较慢。岸线指数的变化量与岸线周边1 km缓冲区内的平均高差存在幂函数关系。④ 该区域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和湖泊面积的变化幅度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当湖泊处于扩张阶段时,湖泊的分形维数和岸线发育系数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反之减少。本研究揭示了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岸线形态的变化格局与影响特征,讨论了湖泊岸线形态及其变化格局与湖区的地质构造,气候与水文等多个要素间的关系,丰富了湖泊动态变化研究的视角与方法,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监测湖泊变化对湖盆地貌、水系连通度以及湖滨带生态环境等影响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泊面积可反映区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信息。选取1989、1994、1999、2004、2009、2014年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并结合毛乌素周边气象站点气象数据、所在县区统计年鉴数据对湖泊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湖泊近30年总体上处于萎缩状态,具体表现为1994年前湖泊面积增加,后持续减小,不同面积等级湖泊变化情况不同;从空间上看,30年间湖泊面积减小明显的湖泊主要在东北部地区,面积增大明显的湖泊主要在西南部地区,中部地区湖泊面积相对稳定;(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近30年影响毛乌素沙地湖泊面积的主要因素。2000年前,湖泊面积主要受气温、降水的影响。特别是1989-1994年,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2000年后,随着区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湖泊面积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湖泊面积变化量在空间上未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12,(6):61-61
最近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显示,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96个。来自我国第二次湖泊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消失的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43个。  相似文献   

17.
黑河调水以来额济纳盆地湖泊蒸发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杰  王涛  薛娴 《中国沙漠》2015,35(1):228-232
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气候条件的变化,对黑河调水以来额济纳盆地的湖泊面积变化和蒸发量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额济纳盆地湖泊主要包括东、西居延海和进素土海子,各湖泊在2002年7月后陆续恢复,其中东居延海2004年后常年蓄水,进素土海子在2008年后常年蓄水,西居延海为季节性湖泊.盆地内湖泊总面积最大达到103.85 km2,年蒸发量最大达到1.79×108 m3.湖泊除受地表调水补给外,还受地下径流补给,2005年后东居延海每年接受地下径流净补给量约2500×104~3000×104 m3.  相似文献   

18.
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9—1990年,国家可可西里综合考察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最后一块空白区。通过24个专业学科历时两年的奋战,取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性科学资料,基本查清了可可西里地区湖泊资源及其展布规律,湖泊度达0.047—0.053;并发现了本区特有的湖泊奇特景观。为可可西里地区自然环境演变过程中湖泊时空位置的揭示,湖泊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以及国土整治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湖泊与环境演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70~80年代中期,湖泊沉积研究受油田开发的带动而得以兴起;80年代中期之后,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研究的内容侧重气候变化,研究区域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完善,测年手段更趋精确;近几年来又特别注重研究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湖泊,强化短时间尺度研究,注重人为因素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影响。今后该领域研究应注意加强环境指标的综合运用与定量化研究,强化分析环境演变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尽快建立中国第四纪湖泊数据库,积极开展极地地区湖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青藏高原冰川和湖泊变化研究取得的成果,并特别着重于冰川和湖泊变化的相互关系论述。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冰川以退缩为主,湖泊水量以增加为主。本文一方面对青藏高原冰川末端退缩、冰川面积和冰川储量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冰川变化的时空特征;另一方面从湖泊面积和水位与水量变化探讨了湖泊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的幅度总体上呈从青藏高原外缘向内陆呈减小的变化态势,受冰川融水补给比较大的湖泊近期面积扩张、水位上升明显。最后指出了青藏高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