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5年7月至9月,红二十五军撤离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后,留下的游击武装的分散斗争。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继续长征北上,到陕甘根据地与红26军会合,巩固和扩大陕甘根据地,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走后,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鄂陕游击总司令部、豫陕游击师及他们所领导的游击武装留了下来。当时,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2.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尤其是在红军长征前后的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苍溪县广大群众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不惜一切代价积极参加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与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5省(区)10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7.68×104km2,人口3 00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知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格局、过程与机制,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晋陕蒙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论文在构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推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动力、制度、结构和方式4个维度,研究2005—2019年晋陕蒙地区市域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与时空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呈现先波动下降后快速上升的演化趋势,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差距逐渐扩大;(2)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水平整体较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省会城市为核心的“核心—外围”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优势区和领先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呈“点状分布”,滞后区和中等区在非省会城市“广泛分布”;(3)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的空间负相关性明显,表现出“冷点集聚、热点离散”的空间分异特征,市域间新旧动能转换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4)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地域分异是多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力资本、城市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驱动因子。研究认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资源集聚与转化能力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促进晋陕蒙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5.
肖克 《中国地名》2014,(4):5-12
我们粉碎了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以后,根据地和红军都扩大了。二、六军团会师时共8000人,刚过一年,即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就发展了两倍半,有21000多人。在敌人新的大规模进攻将开始的时候,我们于11月19日,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了新的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6.
1982-2010年中国县市尺度流动人口核算及地域类型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调控流动人口的重要单元。本文系统梳理了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期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根据地理流数据的空间尺度转换原则,核算四期人口普查县市尺度的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构建对应的流动人口空间数据库。并提出新的修正复合指标法,划分出6种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包括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大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小规模净流出活跃型、平衡活跃型、非活跃型,据此分析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演化格局。主要结论为:(1)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经历了从不活跃到活跃、从相对均势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大部分地区逐步转化为净流出活跃型,流动人口向少数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51个大规模净流入活跃型县市集聚了全国55.85%的流入人口。(2)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在空间格局同样呈现高度极化的演化过程,形成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2个流入人口高度集聚区,京、津及其他省会或首府等大城市则呈现单核式吸纳流入人口,净流出活跃型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呈现大面积扩张,成为中国最大的流出人口源区。(3)社会经济因素逐步成为影响流动人口集疏的主导因素,行政等级因素的作用也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建立县际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福建省67个县市(区)本文按照<福建统计年鉴>(2003年)的资料,将福建省划分为68个县市(区),并且将各设区市的辖区也作为一个县域单元,其中金门县资料缺失.为研究单元,分析了目前福建省县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即沿海与内陆之间、沿海地区南北之间、内陆地区内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差异,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力因素,并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 5省 (区 ) 1 0 9个县市 (区 ) ,土地面积 2 7.6 8× 1 0 4km2 ,人口 30 0 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 ,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官周平、彭珂珊等研究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 ,撰写的《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研究》一书 ,对黄土高原地区作了大量的细致研究和调查工作 ,积累…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灾区51个县(市、区)的1 271个乡镇城镇人口、外出进城务工人员的调研统计数据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城镇人口数量少,城镇化水平过低(只有19.8%),比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低24.1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尚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巨大,较低和低度城镇化地区占78%以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加偏低.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达359.31万人,相当于灾区总人口的1/5,根据各乡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比率,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空间分布分为高外出区、较高外出区、中等外出区、较低外出区、低外出区共五种类型,呈现出到省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多于到省内县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原丘陵地区多于山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于经济落后地区、人门密集地区多于稀疏地区、城镇化较高地区多于较低地区、汉族地区多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灾区到省外务工的人员流向可知,外出到省外务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山西、新疆等资源富集地区.为了提高灾区城镇化水平,建议加快灾区城乡统筹重建步伐,推进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本土化,变灾民为市民,加大灾区灾民劳务输出的力度,多渠道扩大灾民就业,对口建立灾区劳务输出市场,确定劳务输入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董奇 《中国地名》2012,(5):68-69
浙龙门镇被喻"富春江畔的明珠"川龙门镇被誉"川西北第一镇"陕龙门镇被称"华北入陕第一镇"在我国含有"龙"字的地名中,龙门镇这一地名重名率颇高,南方北方、东部西部、沿海内地均可见,一省多个、一市多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中国贫困地区环境类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指出贫困是困惑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存在592个重点扶贫县,按照环境特点可分为三大类型,即:(1)中部山地高原环境脆弱贫困带,包括蒙古高原东南边缘风蚀沙化贫困区、黄土高原沟壑水土严重流失贫困区、秦巴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喀斯特高原丘陵环境危急贫困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封闭型贫困区等类型;(2)西部沙漠高寒山原环境恶劣贫困带,包括新疆、青海及西藏三省区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高寒区等类型;(3)东部平原山丘环境危急及革命根据地孤岛型贫困带,包括东北沿边地区、华北平原低洼盐碱地区;东部岛状分布的丘陵山区革命根据地贫困区.文中还论述了环境与贫困度的关系,即环境愈脆弱,贫困度愈高,脱贫难度愈大.但致贫因子又错综复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自然环境较好,而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技术落后,也阻碍致富.同一环境不同的政策机制,可以引发不同的结果.环境改造与脱贫,一定要有宏观战略规划和分类指导的方案,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贫困地区即使解决了温饱,依然是低标准,向贫困开战仍将是21世纪中国的一项艰巨工程,只不过那时的贫困线划定标准有所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12.
魏伟  向博文 《地理研究》2024,(3):701-717
以跨市就医为表征的医疗设施区域共享逐渐规模化和常态化,但既有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缺乏面向区域共享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城市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面向区域共享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框架,并采用2021—2022年互联网就医评价数据构建跨市就医网络,遵循“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的路径,在全国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跨市就医供给呈现为“两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沪京及各省会城市作为供给中心连接周边高需求县市,形成了多个单中心聚集格局。(2)我国医疗设施服务区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5个医疗设施一级服务区及21个医疗设施二级服务区,格局整体遵循省级行政边界、部分有所突破。(3)沪浙苏徽、川藏、陕青分区的就医活动变异系数较高(3.860~3.716),宁、鲁、闽分区的变异系数较低(2.942~2.299);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粤、鄂与陕青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高(0.964~0.839),琼、赣与新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低(0.453~0.41);形成了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分区2个患者流入型分区,粤、陕青、鄂、川藏4个均衡型分区,及其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名》2011,(6):11-11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内军民们各种生活物质奇缺,食盐断绝。  相似文献   

14.
巴塘地处川、滇、藏三省边缘,位于川藏高原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境、金沙江东岸,是西藏和内地其他地区交往的枢纽,是川、滇、藏三省交通的咽喉。长期以来,川、陕、滇、藏商人集此经商,官府在此设治兴学,使这里逐渐成为康南(甘孜州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宣统三年,西康于此筹备建省。万商云聚,人物荟萃,名胜之地,诗赋游物,可谓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5.
陆地表层系统科学是黄秉维先生在钱学森院士倡导建立"地球表层学"的基础上创建的。黄秉维先生精辟地论述了陆地表层系统的研究意义、范围、内容、方法与途径,并亲自撰写了研究计划,同时十分关心科研队伍的组建。黄先生明确指出要开展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在黄先生的学术思想指导下,作者对中国陆地表层进行了分区实践。采用地理学的综合与专家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将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为9个一级区,然后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建立了二级分区,并对各区的综合状况作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貌与气候区域分异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主导因素,而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第二位因素。对9个一级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定量评价表明:华北区、东南区与华南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最好,东北区居中,内蒙区、陇陕晋区与西南区较差,西北区与青藏区最差。  相似文献   

16.
吴承忠  邓辉  舒时光 《地理研究》2014,33(8):1579-1592
研究清代陕蒙交界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可以反映出该地区300多年以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历史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禁垦时期、限垦时期到放垦时期陕蒙交界区土地开垦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的分界线存在一个由“二边”—“大边”—康熙线—乾隆线—光绪线逐步北移的过程,但仍是“相对稳定”、“相对清晰”的。清代陕蒙交界地区“南田北草”格局分布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始终存在一个“理性垦殖”选择的过程,这是由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何刚 《地理教学》1998,(2):14-16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登陆的第一个小岛上升起西班牙国旗。在此后不到半个世纪内,于美洲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把美洲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新西班牙区(包括今墨西哥、中美地区、西印度群岛和美国西南部)、秘鲁区(包括今秘鲁和智利)、新格拉纳达区(包括今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和拉普拉塔区(包括夸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省是我国血吸虫病流行重点省份之一。全省有9个市50个县(市、区)的361个乡镇,2436个行政村为血吸虫病防治地区,以县(市、区)为单位的血防区人口2145.7万人,以流行村为单位直接受威胁人口676.8万人。截止目前,全省血防区已有17个县(市、区)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涉及人口635.9万人;有6个县(市、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库区,系指东起湖北宜昌,西至四川江津城西约10公里的长江段,南北到长江分水岭。境内包括川鄂两省宜昌、重庆等24个县市,土地面积62552平方公里,人口约2014万,人平土地面积0.31公顷余。 地貌分区以四川奉节为界,此界以东是川鄂接壤中山低山峡谷区,以西为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全区地形以深丘、低山和中山为主。山地面积占库区土地面积的85%,平坝只约占15%。  相似文献   

20.
以海拔依赖型变暖为理论基础,研究山地积雪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机制,是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2000—2019年MODIS积雪物候数据,对秦岭南北积雪日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秋冬两季厄尔尼诺指数(NINO)、青藏高原气压对积雪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 2013年后秦岭南北气候由“变暖停滞”转为“增温回升”,积雪日数随之呈现转折下降,积雪日数≥10 d栅格占比由前期的35.1%下降为8.6%。(2)在垂直地带规律上,秦岭山地以1950~2000 m为临界点,大巴山区以1600~1650 m为临界点,低海拔地区积雪日数随海拔增加速率要低于高海拔地区。2100~3150 m海拔带是积雪日数的垂直变化的关键带;(3)在影响因素上,NINO C区、NINO Z区秋冬海温和青藏高原冬季高压,是秦岭山地、汉江谷地和大巴山区积雪异常的有效指示信号。当赤道太平洋中部秋冬海温偏低,且青藏高原冬季高压偏低时,上述3个子区积雪日数异常偏多。(4)在环流机制方面,相对于积雪日数偏少年,秦岭南北积雪日数偏多年1—2月0℃等温线位置偏南,低温环境为增加冰雪物质积累、延缓冰雪消融提供了气温条件;1月区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