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虾拖网副渔获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和幼鱼比例等情况,2012年8月1~5日作者于湛江近海进行了虾拖网副渔获调查。结果表明:湛江近海虾拖网副渔获种类极多,副渔获物与虾类的质量比为3.9:1;副渔获物的主要种类为蟹类和鱼类;蟹类副渔获物的优势种类分别为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其相对重要性(IRI)分别为7558.72、6540.72和2826.41;鱼类优势副渔获物的种类分别为褐斑三线舌鳎(Cynoglossus trigrammus)、少鳞鱚(Sillago japonica)、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六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xfasciatus),其IRI分别为3158.94、1755.57、1294.44和1058.46;副渔获物的幼鱼比极高。最后,作者结合相关研究,对如何从技术层面解决南海区虾拖网严重的副渔获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南海区虾拖网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南海区虾拖网方目与菱目混合网囊渔获性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拖网是南海区常见的作业方式,由于其网囊网目选择性差,虾拖网作业常产生大量的副渔获物。为了优化虾拖网网囊结构,提高其选择性,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渔场用方形网目与菱形网目混合网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虾拖网的渔获种类有34种;渔获种类中,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和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的尾数逃逸率均超过80%;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的尾数逃逸率最低,仅为6.18%和2.07%;周氏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0.79 mm和53.858 mm;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L50为62.51 mm;丽叶鲹(Caranx kalla)、中华青鳞鱼(Harengula nymphaea)、中线天竺鲷(Apogon kiensi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和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L50分别为53.77、78.87、47.17、60.92和60.55 mm;混合网囊对鱼类副渔获的释放率较高,但对幼虾的释放率较低。建议今后放大网囊菱目段的网目尺寸进行相应的试验,提高混合网囊对目标种类的L50值,使其在释放鱼类副渔获物的同时释放幼虾,达到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3.
挪威的渔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保证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50年代后期,由于鳕和平鲉幼鱼副渔获量巨大而封禁了100米以浅的虾渔场。此后在60年代中期,又由于出现零年龄级群体的鳕和黑线鳕而把渔场限制区扩大到北挪威270米以浅水域。当时拖网捕鱼避开副渔获(尤其幼鱼副渔获)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桁杆虾拖网40 mm方目分离网片对渔获物的分隔效果和选择性,作者采用"套网法"于2015年8月在南海北部近海渔场进行了试验。计算分离网片对主要渔获物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选择性模型,运用极大似然估算法估算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虾拖网的目标种类为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优势副渔获为丽叶鲹(Caranx(Atule)kalla);刀额新对虾和周氏新对虾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90%;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80%的种类有:杂食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高体若鲹(Carangoides equula)和卵鳎(Solea ovata Richardson);丽叶鲹和脊突猛虾姑(Harpiosquilla raphidea)的尾数分隔率和质量分隔率均大于60%;周氏新对虾、脊突猛虾姑、丽叶鲹和黄斑蓝子鱼对分离网片的接触率分别为0.51、0.69、0.41和0.39,其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7.96±2.07、69.62±2.13、68.19±0.49和73.12 mm±1.26 mm。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南海桁杆虾拖网的选择性积累数据,为缓解其对渔业资源补充群体的不良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吝 《海洋信息》1997,(1):22-22
近年来,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已研制了各种副渔获减少装置(BRDs)来减少通常在虾拖网副渔获中占优势的小鱼渔获量。这些BRDs有许多(如“鱼眼”、方形网目窗等)是根据鱼的游泳能力比虾强这一特点来帮助鱼类排出拖刚的。这些BRZDs安装在网囊的上部,泳力较强的鱼游过逃逸口,虾被动地落入网囊之中。  相似文献   

6.
使用小网目网具被认为是一个特别令人忧虑的问题。因为,大量幼鱼和非目标鱼种被作为副渔获物捕获并杀害。这些副渔获中多数是没有市场价值的或是无用的。因此导致很大浪费。美国南部的虾渔业对鳍鱼和海龟种群造成颇大的死亡数,1985~1989年仅美国墨西哥湾近海水域虾队船每年的鳍鱼副渔获总量大约为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虾渔业中,捕捞效率最高的是虾拖网。因此国外不断改进虾拖网渔具渔法或设计新型虾拖网。在我国南海,现有的虾渔具为拖网、流刺网、张网、敷网等,也以拖网渔获量占居优势。长期以来,鱼虾混获成为世界虾拖网渔业者迫切希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我国南海虾拖网渔业中,鱼虾混获问题也十分突出。 (1)南海现用的虾拖网主要是扒罟网,这些网的网目尺寸比鱼拖网小得多,尤其是  相似文献   

8.
捕虾是美国重要的渔业之一,而海龟和幼鱼又是国家保护的海洋动物和鱼类资源,但拖网渔业导致海龟和幼鱼死亡的数量很大。据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的统计,美国虾渔业每年附带捕获海龟45000多只,其中约有12000只死于虾拖网渔业。美国虾拖网渔业混获幼鱼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据报道,虾与幼鱼的产量之比为1∶3~1∶20,仅墨西哥湾北部捕虾船队每年混获幼鱼就多达51万吨。由此可见,常规虾拖网导致海龟和幼鱼死亡的数量实足惊人。  相似文献   

9.
渔业的副渔获作为本世纪初以来全球渔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已被科学家们承认,并对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80年代初以来,多种水产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关于渔业副渔获问题的论文和报告,副渔获及抛弃已成为全球渔业管理的一个焦点,也是国际渔业论坛的热门话题。全球目标渔获量为7 700万mt,抛弃量估算为1 790~3950万mt,平均为2 700万mt,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黄海区虾拖网网囊网目对副渔获物的选择性,运用套网法对30,33,40 mm 3种网目尺寸的网囊进行了选择性试验。用统计学方法求得几种优势副渔物的逃逸率,并用极大似然法对渔获数据进行处理求得相关的选择性参数。结果表明,大部分副渔获物的逃逸率随着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逃逸率分别为48.3%,59.7%和62.6%;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的逃逸率分别为67.0%,68.2%,68.7%。矛尾虎鱼的选择性参数也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大而增大,在网目尺寸为30,33,40 mm时,矛尾虎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81.858,86.715和88.028 mm,选择范围SR分别为41.097,45.007和50.423 mm。研究表明,单靠放大网囊网目尺寸来释放虾拖网中副渔获物,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是我囻黄海南部对虾的重要产卵场之一,每年4月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亲体陆续进人胶州湾,进行产卵活动。繁殖的幼对虾生长迅速,至8月下旬虾群平均体长可达13cm左右,成为秋汛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近年由于捕捞力量加强等诸多因素,湾内对虾的年渔获量由70年代的2-5t,减至80年代的1-2t。虽然1984年以来有关部门实施对虾增殖放流,对虾资源量有所回升,但是因春季洄游的亲体(雌虾)数量锐减,7-8月间又使用各种网具违捕幼虾,因而极大地损害了幼虾资源。刘瑞玉等(1992)曾调查研究了胶州湾对虾生物资源。本文根据作者1991年以来5月和8月的对虾拖网调査资料,对胶州湾对虾资源的生态分布及其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加强管理和保护幼虾资源,以及提高对虾产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虾拖网网囊网目对主要渔获种类的选择性,于2017年9月在南海区采用裤式拖网法进行选择性试验。在SELECT模型框架下,使用极似然估算法,结合单网次和联合网次的数据,同时考虑网次间差异,估算网囊对主要渔获种类的平均选择性。共完成14网次作业,其中对照网囊之间的渔获性能比较试验4次,试验网囊的选择性试验10次。研究表明:对照网囊的位置对其渔获性能无显著影响;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的网次50%选择体长(L 50)为78.84~92.09 mm,平均为82.38 mm,网次选择范围(SR)为5.01~11.32 mm,平均为6.39 mm,网次相对作业强度(p)为0.44~0.71,平均为0.52;试验网囊对黄斑蓝子鱼(Siganus oramin)的网次L 50为59.20~76.80 mm,平均为71.17 mm,网次SR为5.30~16.87 mm,平均为14.20 mm,网次p为0.43~0.71,平均为0.63。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网次和平均L 50值均大于其首次性成熟体长(80 mm),可见试验网囊对刀额新对虾的资源利用是合理的。本试验的裤式拖网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为今后拖网选择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杨各 《海洋信息》1998,(2):23-24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渔业科学家Matt Broadhurst和Steve Kennelly确信,目前在新南威尔士所有沿岸河口渔业中没有一种逃逸装置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以,他们在不断地设计和试验不同类型的逃逸装置在对虾拖网中的效率。 网囊周长和方目网片新设计 在拖网起网时短暂延时的早期逃逸研究中,Matt和Steve发现,促使副渔获物逃逸的必  相似文献   

14.
阿根廷国家渔业发展研究所(INIDEP)在挪威单栅栏选择性虾拖网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研制,在一顶双支架式虾拖网的囊头网中缝制了两个镀锌铁栅,向后倾斜45°左右,前栅栏杆的间距是47毫米,后栅栏杆的间距是25毫米。在两个铁栅的上部都有一个鱼类逃逸口,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东南渔业科学中心巴拿马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于1992年3月开始估算美国南大西洋沿岸鲨鱼刺网渔业的海洋哺乳动物副渔获。研究了2种鲨鱼刺网:定置刺网和流刺网。  相似文献   

16.
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渔业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根据2003年10月-2004年5月逐月采集胶州湾及其邻近水域作业的定置网和底拖网具渔获物的分析与测定,记述了该海区出现的106种渔业生物,并进行了定置网和底拖网的渔获物组成的比较,分析了种类组成特点及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本调查区域渔获物以小型低值鱼类、经济无脊椎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据此提出了保护近海生物多样性与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的一些建议。本次调查还首次记录了我国黄海沿岸罕见的蛇鳗科鱼类一长吻沙蛇鳗Ophisurusmacrorhynchus,为青岛近海的渔业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林野 《台湾海峡》2000,19(4):529-533
本试验包含:对2种电拖网现场所获日本对早班的短期表现效应的对照观测、作业所获日本对虾的正常和病弱个体的存活实验,对对虾正常个体的模拟电击存活实验以及对试验池对虾生长情况的中长期观测。结果表明,HS型电拖网作业对养殖日本对虾未构成可见伤害。同时发现某些捕获作业的伤害效应可能促成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90-1993年试验使用副溶血弧菌及溶藻弧菌感染获得成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环境及对虾体质对驿虾感染死亡率影响甚大,恶劣环境中的死亡率比优良环境中的死亡率出83.3%;体质差的对虾感染的后的24h死亡率是正常对虾的2.5-3倍。为此,在对虾虾养殖生产中除应注意消灭病原菌外,还应注意优化养殖环境与增强对虾体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虾暴发病的实验室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4,1995年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非-01霍乱弧菌的单一菌株与对虾病毒感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23.5 ̄25℃和29.5 ̄31℃温度条件下用病虾匀浆感染时,实验水体中细菌数量、弧菌数量的消长情况及其与对虾感染病毒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弧菌单独感染均可使对虾致病,但在与对虾病毒匀浆共同感染时,感染结果有较大差异,其中溶藻弧菌与对虾病虾匀浆的共同感染结果比单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最新资料,结合1964—1965年和1978年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了南海北部印度无齿鲳的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明显衰退,拖网出现率由36.6%减为22.8%,出现站次平均渔获率由2.38kg·h-1减为0.53kg·h-1,渔获百分组成由1.37%减为0.40%,渔获个体明显变小,平均体重只有33g·ind-1,渔获率无明显季节变化,捕捞汛期消失。该资源衰退的速度与南海区总资源量衰退的速度差不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