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等级公路对气温观测的影响,在渭南市境内108国道和渭蒲高速公路进行公路典型环境特定观测试验,结果表明:当测站距国道50m以外,气温观测基本不受影响。当高速公路位于测站上风方时,其对气温的影响明显大于当其位于测站下风方时,且当风速1.0m/s,靠近高速公路的测站增温现象明显,这种影响延伸到距测站100m以内;当高速公路位于测站下风方时,距高速公路75m以内测站的气温受其影响增大或减小趋势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建议在气象观测站选址和观测环境保护时,充分考虑测站对公路路基回避距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气象站迁站前后气温同期观测资料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山东省东阿县新旧地面气象观测站同期(2008年1、4、7月)气温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站之间气温存在明显的正温差,旧测站气温存在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效应夜间大于白天,冬、春(秋)季较为明显,夏季最小;城市热岛效应使最低气温下降,从而减小气温日较差,故旧测站气温较高;统计检验表明,旧测站与新测站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两地气温差异显著,两地气温资料已经不适合合并计算。所以,对于旧测站的气温记录,应做出必要的订正后,才能得到较准确的代表当地气温的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3.
吕伟林 《气象》1975,1(8):32-32
GD-01上关于WW=40的具体说明是:“观测时近处有雾,高度高于观测员的眼睛(水平视线),但观测前一小时内测站还没有雾。”这就是说,观测时由于雾的影响,已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下,但有效能见度仍在1,000米或以上。这种情况就称为测站近处有雾。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2年气温要素逐日资料,对甘肃省康乐县气象观测站新旧站址同期气温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2站之间气温存在明显负温差,旧测站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高于新测站,且最低气温相差最大,说明旧测站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热岛效应以提升最低气温减小气温日较差方式来提高旧测站的气温;新旧测站气温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可建立新旧测站之间气温线性回归订正方程,订正后的新旧测站气温要素基本重合。  相似文献   

5.
这种现象如何记录才合适?我区某站三面被小河包围,该小河距测站约7~8km,这样常在此小河上方有水汽形成,影响能见度,但该测站没有轻雾(相对湿度大于70%)。按能见度的定义其有效能见度是指四周视野中二分之一以上的范围都能看到的最大水平距离。按此标准能见...  相似文献   

6.
宁夏年气温资料的均一性检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智  林莉  梁培  陈玉华 《气象》2009,35(10):79-83
选取宁夏24个气象站从建站到2006年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Potter检验法对年气温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宁夏有9个测站年气温资料存在间断点,有15个测站无间断点;间断点主要集中在2001-2006年,共有7个,占总数的77.8%,其中有6个测站是因为站址迁移造成的;20世纪50年代测站的迁移最频繁,迁移次数不是造成年平均气温序列非均一性的直接原因,迁移前后测站环境的显著改变是主要因素,测站未迁移但测站环境城镇化变化也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遥感-测站相结合的动态雪深反演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结合2000年专用传感器微波成像仪(SSM/I)的亮温数据和我国观测站雪深资料,提出了一种遥感-测站相结合的动态雪深反演方法,试图用统计关系的时空动态化方案克服理论上亮温与不同类型积雪之间物理关系的复杂性,从而提高测站稀疏区和雪盖边缘区的雪深反演精度。其最大特点在于反演系数并不固定,而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较好地改善了单一系数反演方法中积雪物理性质的区域性差异和时间(季节)性差异带来的反演误差。初步分析表明:这种遥感-测站相结合的反演方法所得的积雪空间分布连续性好,在雪盖边缘区和站点稀疏区也能得到较合理的雪深数据;与静态遥感反演法和可见光雪盖面积相比,这种方法克服了它们在华北和华中低估雪盖面积的缺点,积雪面积分布更接近真实场,对西部积雪分布的反演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被动微波遥感和地面测站数据融合技术的雪深动态反演方法.这种新方法不再依赖单一的地面测站数据或卫星遥感数据,而是利用它们联合建立雪盖可信度指数,共同确定雪盖分布;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时空距离权重法设定反演系数动态参数化方案,反演雪深.这种雪深反演方法具有以下特点:针对不同时空条件下反演系数的动态差异问题,提出利用实时测站观测雪深,灵活调整雪深反演系数的解决方案,使反演系数具备随时空动态调整的能力,这是与静态反演方法最大的区别;充分利用了被动微波遥感数据时空连续性好的优势,能够在测站稀少的西部高山地区反演出空间分辨率相对较高的雪深数据,这是地面观测无法做到的.初步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较明显地提高了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和东部雪盖南缘区的反演精度,并克服了原有融合方法在中国西部雪盖面积偏小的问题,有效避免了静态反演方法在高山地区严重高估而平原地区低估雪深的问题,实现了被动微波遥感和地面观测数据的有效融合,扩大了雪深监测的有效范围  相似文献   

9.
不典型浮尘的判别不典型浮尘常伴随较大的风力,多为远处尘沙经气流传来,伴随的风力也往往能吹起地面的尘沙,容易被判为扬沙或沙尘暴。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仍应以测站或测站附近地面尘沙被风吹起的多少而定:吹起的尘沙较少,对能见度的影响不明显时记为浮尘;吹起的尘沙较多,明显影响能见度的,因无法分清尘沙是以气流挟带而来还是被风吹起为主,记扬沙或沙尘暴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以下三种云天状况进行集体观摩学习,分析总结出碎雨云和碎积云容易混淆及漏记的原因,从而正确识别碎雨云和碎积云:测站没有降水,将测站上降雨云层下面的碎雨云误记为碎积云;反之,测站有降水,但不管降水时间长短,也不管降雨量大小,又统统将测站上空所有的碎云误记为碎雨云;因观测员粗心大意,将测站上空降雨云层其下量不多的派生出来的碎雨云漏记。  相似文献   

11.
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为研究浙江省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程度,采用测站历史沿革资料,对全省测站环境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采用距平累加、偏差界限值、F值检验法,对36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并对非均一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4年,浙江省测站的地理环境有显著改变;36站中有39%的测站为非均一性,产生非均一性的测站中,迁站原因占57%,环境恶化占36%;测站迁站引起的非均一性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测站迁站时,新旧站址海拔高度差大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是造成气温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迁站后气温序列较旧址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其值对累年平均值有影响。指出了测站在迁移或环境变化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助于减少气温序列非均一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周长为17公里的近于圆形的地区周界上分布着8个测站,在这地区内的40公顷麦地里设1个测站,在这9个测站用滤膜法来监测冰核。在含有340克碘化纳的3升丙酮内,快速稀释含有1.7公斤碘化银的标准的云催化溶液,制得2000升胶状液体。在好天气时,用这种液体喷洒40公顷麦地。在喷洒后13~21小时,位于喷洒地区下风方的测站测得冰核浓度有很大的增加。冰核浓度要下降到在此以前5个月所确定的本底水准要几天的时间。以10天为间隔,喷洒区对对照区的冰核浓度比反复出现高值,一直到第40天,此后不久,这个实验就结束了。这个情况表明,在云催化剂播撒到地面后,释放到大气中的次生冰核,是造成早期云催化试验中的明显而持久的播云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降水预报检验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模式分辨率的改变对模式降水评分的影响。对同一区域人为改变测站疏密度,讨论测站的疏密对降水预报评分的影响,从检验结果来看,降水评分与模式预报的水平分辨率有较强的关联,对测站的疏密程度也有很明显的依赖性,测站的疏密度不同,评分的差距可能很大。  相似文献   

14.
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气候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晓霞  杨贵名  董旭光  李峰  马杰 《气象》2005,31(5):55-58
应用1960~2001年测站降雹和区域降雹(包括非测站资料)两种资料,对山东省降雹气候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分析了山东省两种降雹资料气候图的相似离度。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降雹比测站降雹明显偏多,但时间和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相似度在86%%以上,应用测站降雹资料制作的气候图具有86%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据南极昭和站和哈利湾等测站的观测报告,从1980年前后起,南极地区10月的臭氧总量一直在减少。人们把这种臭氧的减少叫作臭氧洞,这一现象的发现,不仅在科研人员中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为加深对云浮高温天气特征的认识,对云浮地区1981—2010年高温天气及其与副高、热带气旋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云浮地区年高温天气大体呈增加趋势,测站局地环境不一致导致各测站高温天气年变化的并不一致。云浮地区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8月,7月最多,8月次之。云浮地区高温环流形势可分为4类:副高型、台风Ⅰ型、台风Ⅱ型和其它型。500 hPa位势高度(台风强度)与云浮地区台风I型(台风Ⅱ型)高温的关系不明显。500 hPa位势高度较高有利于台风Ⅱ型、副高型、其它型高温的发生发展。500 hPa位势高度大值中心位于测站以北(以西)有利于台风II型(其它型)高温发生发展,位于测站以东时副高型高温较多,位于测站东南则不利于高温天气发生发展。台风中心位于测站东北、东、东南三个方位,台风中心与测站距离600~1 600 km,台风强度在TS及以上时,有利于台风I型高温的发生发展。台风中心位于测站东方方位,台风中心与测站距离1 600~2 200 km,有利于台风Ⅱ型高温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汪富明 《气象》1981,7(8):19-20
目前我国多数气象站没有高空气象探测设备,每天只填一次简易天气图。而在制作天气预报时,又需要经常了解大气运动情况。在没有探测高空气象设备的情况下,如何能经常了解大气运动的情况呢?我们从1973年开始采用填绘“测站云图”的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测站上空的云天,按照一定符号填入特制的空白图内称为“测站云图”。经过初步实践表明:①它能够反映测站附近的风场轮廓、气压场的简单形势和冷暖平流的分布,每天填绘“测站云图”数次,就  相似文献   

18.
秦巴山区处于秦岭山脉以南,巴山山脉以北。由于秦岭山脉的阻挡作用,和同纬度地区相比,在冬季较少受到冷空气的影响。但是在隆冬季节有些年份也会受到冷空气的侵袭,造成冷害,对一些亚热带经济作物的安全越冬有很大的影响。1秦巴山区冻害的标准测站海拔高度的不同,冻害影响的程度也就不同。秦巴山区西部(汉中地区),选取海拔高度低于700m的测站。秦巴山区东部(安康地区),选取海拔高度低于500m的测站。商洛地区没有低于500m的测站。测站的选取主要考虑作物的种植上限。高于种植上限,讨论冻害没有实际意义。这些测站全部分布在汉江…  相似文献   

19.
F_C、F_n与F_s三者都是破碎的低云,外形相似,有时不容易区别,山地测站,所见的碎云更为复杂,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常较难正确判定。有些观测员往往缺乏认真全面的考虑,认定那么一条所谓的常规:“下雨时的碎云记为F_n,无雨时的碎云记为F_e,有雾无雨的碎云记为F_s”。表面看来,云与天气现象十分配合,毋庸置疑。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在天气转折,云的过渡阶段也会遇到:测站无雨也有F_n,测站有雨也有F_c,无雾有雨也有F_s,或者F_c、 F_n、 F_s三者共存的五花八门的复杂情况,一些山区的测站就屡见不鲜。如早晚及雨后,低层空气特别潮湿,测站某一方向半山腰形成F_s,尔后又有对流天气发展或者锋面天气影响,测站开始下小阵雨或小雨、F_s  相似文献   

20.
降水量概率分布的一种间接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提出一种相邻测站月(年)降水量Γ分布的间接估计模式。根据该模式,借助长序列(大样本)测站资料可间接估计短序列(小样本)测站的理论分布。推证表明,间接模式比直接由本站短序列记录估计理论分布提高了有效率并简化了拟合分布模式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