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市老工业区改造是当今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近年来,发展创意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老工业城市再生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外对老工业城市创意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工业区创意转型的现状与成效,而较少对其机理层面进行理论剖析。该文以路径依赖和路径创新为理论依据,以北京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为例,研究城市老工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和机理。介绍了路径依赖、锁定、路径创新等概念及其对老工业区转型的解释;分析了石景山老工业区的历史由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石景山老工业区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工业设计与研发、数字娱乐产业和娱乐休闲旅游业;最后提出政府在转型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响应已成为新时期城市化推进的主要目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的成功转型所体现出来的工业型区域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发展规律将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文章分析了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的过程,并根据其影响机制,得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从中获得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提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以鲁尔区自1970年代以业所经历的逆工业化过程为背景,探讨了在全面振兴和调整鲁尔区之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区域发展和形象转变过程中,工业遗产旅游的实践。特别是工业遗产旅游开发之观念的起源,形成与接受过程,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等,提出了值得我国学术界和社会现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议题。  相似文献   

4.
冯建美 《地理教学》2011,(7):18-19,50
一、教材分析 在分析了工业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和工业地域的形成之后,教材从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入手,以传统工业区的典型代表“德国鲁尔工业区”为案例,分析传统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主要措施。使学生通过从“个”推知“类”,通过典型事例理解普遍规律与原理。通过完成“比较德国鲁尔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区位形成条件的异同”这个活动,学生实现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作用问题是信息地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初步分析了信息化可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空间重组的角色后,通过世界上较成功的德国鲁尔区、法国洛林区和英国东北部的老工业区改造实践.具体展示了信息化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以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并积极发展信息产业是推动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成功的重要动力.但信息化不能完全解决老工业基地难题.它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全部.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尝试理清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内涵,提出其转型效率的函数表达,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并运用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对上海市宝山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宝山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变化度逐渐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动态度分别由1996年的2.48%和5.36%上升至2012年的4.75%和5.51%,用地结构动态度由11.16%上升至13.53%;(2)宝山区三次产业结构总体趋于优化,但产业内部并未优化,仍以重化工业和传统服务业为主导;(3)宝山区用地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并处于加剧的状态。老工业区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改进的动态变化度及偏离系数方法为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问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提出宝山区产业结构转型与用地结构转型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8.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依据东北地区城市化现状特点、问题、趋势和城市化相关理论,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采取与新型工业化战略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化战略.该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把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成现代化的人居环境系统,构建"三圈一带"为主的空间骨架.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大都市圈产业集聚与空间重组、乡村城镇化、城市信息化和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与人居环境建设6个方面论述了新型城市化的战略重点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9.
范晓君 《中国地名》2010,(11):31-32
沈阳铁西区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城区,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物质记忆和文化积淀,也是城市形象和地方感的浓缩。沈阳铁西区是老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城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工业文化底蕴深厚,跨越了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时期。本文将通过对沈阳铁西区工业遗产形成过程及文化内涵的梳理,探讨沈阳工业景观遗产化的过程,研究工业遗产的价值、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工业区的工业企业成组布局类型及其技术经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指的工业区,包括城市的工业区和不依附于城市的独立的工业区。其范围一般为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涉及大范围内的工业地域组织问题。 工业区工业企业成组布局是指将生产过程中原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半成品方面有供  相似文献   

11.
泛珠三角各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泛珠三角各省(地)区的产业结构入手,通过对各省(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专业化程度等进行定量的比较分析,找出了目前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has brought the country a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e high-speed growth of the economy not only led China to a period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exacerbated the situation of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review of current studies, we first use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method to evaluate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level by population transformation index, land transformation index,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index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dex between 1996 and 2012 around the Bohai Rim Region. The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ach index, we used the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ESDA)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of the change in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dex during the 16-year period using Global Moran's I index and Local Moran's I index. Finally, w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change of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index at county level, summarizing five main factors:(1) the radiation from the surrounding big cities,(2)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3)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4) the publish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macro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regional policy, and(5)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topology.  相似文献   

13.
周建发 《西部资源》2012,(2):117-119
我国资源型城市多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原有经济结构僵化、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污染严重、人才资源匮乏等制约了其产业转型。要实现产业转型,政府必须及早进行规划,找准城市转型定位,发展替代产业;同时要加大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此外还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以人才优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相似文献   

14.
浅析意大利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兴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意大利的东北部和中部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称之为“第三意大利”。该区的发展建立在从事工艺型工业的中小型企业密切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本文概括了“第三意大利”的区域经济特征,并对发展原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彭建  王仰麟  叶敏婷  常青 《地理学报》2005,60(5):798-806
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及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益补充。本文在定性分析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不同产业类型的生态环境影响系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总体生态环境影响指数,并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定量评价丽江市1992~2003年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丽江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产业结构转型;但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整体属于中等,且逐年降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6.
成长型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国计民生和区域绿色发展,尤其在“双碳”目标下,亟需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优化和接续产业发展。采用产业经济学和地理学相关方法,以陕西省榆林市县域为例,分析了其转型能力时空演变特征,确定了榆林市产业转型方向和具体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8—2018年榆林市县域产业转型能力呈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要素投入的使用效率和技术利用程度是产业转型能力提升的关键。② 县域产业转型方向应依据产业转型能力和地域资源优势,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如北六县(市、区)为能源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物流业,南六县为特色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盐化工产业。③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更适宜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多种产业协调发展的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7.
郑锋 《热带地理》2002,22(4):304-308,314
经济空间集中化起因于产业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内聚集并形成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它以区域城市为增长中心,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空间集中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变有关的经济增长阶段:初级阶段——均衡低速增长;中级阶段——集中快速增长;高级阶段——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8.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曹智  李裕瑞  陈玉福 《地理学报》2019,74(12):2560-2571
探究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对于系统认识乡村发展阶段、研判乡村发展趋势、明确乡村可持续路径、促进乡村转型与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等演绎乡村转型发展阶段,然后结合典型乡村发展历程分析进行实证检验,进而探讨对于新时期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研究结果:① 乡村转型发展在理论上可分为4个阶段,一是生产力均匀分布下以实现温饱需求为目标的土地整治促增产阶段,二是城乡联系增强下以改善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农业结构调整促增收阶段,三是区域联系增强下以提升生活质量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致富阶段,四是城乡互动融合下以城乡等值为目标的公服设施建设促均等阶段。② 典型发达乡村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乡村转型发展阶段特征。③ 因资源基础、区位条件、市场规模、发展主动性等因素的差异,乡村实际发展过程可能存在阶段的跃迁或并行的现象。根据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发挥作用的变化,每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初始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阶段。④ 基于乡村转型发展规律分析,城乡融合背景下不同类型地区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可分为土地整治集聚路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产业平台集散路径和社区功能集约路径等4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