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天气学原理和η-坐标有限区域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分析探讨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北冷涡、西风槽及高原低值系统共同作用造成的青藏高原东侧陕西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侧暴雨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水汽场及其输送是很重要的因素,截断暴雨区的主要水汽通道,降水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对流场及高层散度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向嵌套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MM5,对1998年7月4~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侧一次典型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模拟这次过程,并成功地模拟出了与这次过程密切相关的中尺度系统;去掉冷空气的影响后,低层辐合气流减弱,造成降水明显减弱;而盆地内能的增加则能促进中尺度系统的形成;改变初始时刻不同地区低层水汽含量的试验证明,暴雨过程前水汽的聚集程度和暴雨过程中是否维持水汽输送机制是判断一次暴雨过程雨量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地形试验证明,大地形发生显著改变后,影响系统、低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冷空气路径等也都发生了显著改变.由此推断,四川特殊的气候特征就是由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贵州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中尺度模式MM5以及业务情况。业务运行实践证明,系统具有较强的短期天气预报能力,对降水的量级和落区预报效果较好。选取4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两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对贵州汛期11个降水个例进行36h的降水模拟,经检验、分析和比较发现:各种方案预报效果的优劣在不同条件下有所不同,没有哪一种方案的预报效果是绝对最优的,总的来说:对50mm以下的降水,GR方案的预报效果较好,而KF方案则较差;对50mm以上的降水,BM、KF方案的预报效果一般较好;降水的模拟对参数化方案敏感。  相似文献   

4.
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2002年6月8~9日陕南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结果较好地复制了这次陕南大暴雨过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影响陕南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位涡分析结果表明, 低层正值位涡扰动的存在是暴雨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冷空气是从中层侵入西北地区东部, 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 有利于对流降水的发生. 大巴山使秦岭山脊、汉江河谷降水减小, 使秦岭东南坡和渭河河谷下游降水增加; 而秦岭使汉江河谷、秦岭南坡降水增加, 使秦岭山脉本身和陕北地区降水减少, 秦岭山脉对降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形产生的垂直次级环流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基于WRF的ARW动力框架下,利用T639和GFS两种不同的大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做初始场和侧边界条件.对2011年5月13日雷州半岛一次锋面低槽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一次模拟预报试验.为今后中尺度模式产品在城镇精细化预报业务中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由于能够正确反映多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合理,将变分同化系统与η坐标中尺度模式结合,对模式初始场进行同化前后对比试验,研究η坐标中尺度模式对云南降水的预报能力,并用2002年6-8月云南汛期降雨进行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η坐标数值模式采用变分同化后,对云南汛期降水的24 h预报评分提高明显,对小雨的预报评分提高辐度在2.1~5.0%间,对大雨的预报评分提高辐度在0.3~14.9%间,无论是对小雨还是大雨的预报,同化后模式对5区的预报最好。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24~25日江南特大暴雨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芳华  马旭林  杨克明 《气象》2004,30(1):28-32
采用NCAR、NCEP和FSL/NOAA等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3年6月24~25日江南地区出现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比较成功地再现了高低空环流形势的演变及暴雨带的分布特征;低层切变线上分布不均匀的辐合区,中低层正涡度区、高层负涡度区的配置有利于造成较强烈的中尺度上升运动;同时有很强的湿度锋区,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分析发现,沿850hPa切变线的局地风暴相对螺旋度与暴雨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闽东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发生在闽东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模式输出的较高时空分辨率的结果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低涡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低涡的时空演变特征与暴雨中心的移动和雨强的变化相一致。对风场的试验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不仅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而且也是暴雨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戴泽军  苗春生  周传喜  禹伟 《气象》2003,29(12):10-13
介绍了湖南省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该系统试用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降水的时空分布的预报效果较好。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模拟降水预报对积云参数化方案、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辐射参数化方案等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0.
2003年7月31日固原暴雨天气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2003年7月31日宁夏固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演变,揭示了常规观测中无法分析到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模式输出产品导出的螺旋度、对称不稳定、湿焓、非地转湿Q矢量等物理量。对本次强降水天气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和预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A heavy rainfall event along the mei-yu front during 22-23 June 2002 was chosen for this study.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routine and additional IOP (intensive observation period)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on the mesoscale heavy rainfall forecast, a series of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al (4DVAR) data assimilation and mode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as conducted using nonhydrostatic mesoscale model MM5 and the MM5 4DVAR system. The effects of the intensive observations in the different areas on the heavy rainfall forecast wer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mprovement of the forecast skill for mesoscale heavy rainfall intensity was possible from the assimilation of the IOP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However,the impact of the IOP observations on the forecast of the rainfall pattern was not significant. Initial conditions obtained through the 4DVAR experiments with a 12-h assimilation window wer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24-h forecast. The simulated results after the assimilation showed that it would be best to perform the intensive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rainfall area and in the moisture passageway area at the same time. Initial conditions created by the 4DVAR led to the low-level moisture convergence over the rainfall area, enhanced frontogenesis and upward motion within the mei-yu front,and intensified middle- and high-level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front of the mei-yu front. Consequently,the heavy rainfall forecast was improved.  相似文献   

12.
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辽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1°×1°NCEP资料,对2001-2010年汛期共25次辽宁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暴雨过程时间分布特征和典型影响系统.结果表明: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有7次为阶段性暴雨即两段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间有明显的降水减弱与天气系统转换,占总数的28%;辽宁暴雨过程高层(以200 hPa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利用辽宁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1。X1。NCEP资料,对200l-2010年汛期共25次辽宁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暴雨过程时间分布特征和典型影响系统。结果表明: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有7次为阶段性暴雨即两段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间有明显的降水减弱与天气系统转换,占总数的28%;辽宁暴雨过程高层(以200hPa为代表)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急漉,中层(以500hPa为代表)主要影响系统92%为高空槽(其中57%为高空槽与副热带高压共同影响),低层(以850hPa为代表)诱发系统88%为气旋(或倒槽)顶部(或东部)切变线、12%为鞍形场切变。阶段性暴雨过程两阶段的高中层影响系统基本一致,高层影响系统均为高空急流,中层多为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的共同影响、少数仅受高空槽影响,在低层,阶段性暴雨过程均伴随着低层要素场(特别是风场)的调整,导致低层天气系统的转换或强度的变化,低层要素场的调整阶段即为阶段性强降水的间歇期;阶段性暴雨过程在天气系统的配置及时段长度方面无明显特征,即在暴雨过程发生初期,从这两方面均无法判断该暴雨过程是否将发展为阶段性暴雨。25次辽宁暴雨过程中,丹东本溪地区17次降水有陡增现象,这与丹东、本溪地区处于长白山东南部和丹东地区东南侧临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逐日每6 h水平分辨率为1°×1°的再分析资料,分析海南2002年9月18—21日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暴雨与南海辐合带活动密切相关,华南沿海的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对流层中层差动涡度平流破坏海南及邻近地区的准地转平衡,该处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暴雨产生在能量锋附近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高层辐散显著的区域;较强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促使大气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发展,导致局地暴雨增强。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大暴雨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士晟 《大气科学》1983,7(4):432-437
通过资料的统计分析,证明吉林省大范围大暴雨和局地大暴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大范围大暴雨不仅暴雨区面积大、水汽充沛、整层湿润、含有较大的内能,而且几乎都是由台风造成的——至少影响吉林省面积最大的九次大暴雨都如此.大范围大暴雨与环境场密切相关,而局地大暴雨与东亚环流关系不大.经过计算得到大范围大暴雨所需水汽,仅靠影响系统是不够的,它需要有大量源源不断水汽的补充,而局地大暴雨则所需水汽依靠影响系统已足足有余.  相似文献   

16.
利用WRF模式,对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山区大暴雨天气进行了数值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数值模拟有一定难度。本次数值模拟能够反映此次大暴雨的降水区域、降水特征和降水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的数值结果,对该暴雨过程的中尺度气旋及地形对降水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β尺度气旋是造成此次局地暴雨的直接系统;气旋在结构上表现出中低层强烈的辐合和正涡度柱的耦合,出现了伸展到对流层顶的深厚强上升运动;造成大暴雨的辐合线生成在贵州西部地形梯度较大地方,辐合线上发展起来的中尺度气旋在850 hPa和地面上表现为生成在一个开口向南的喇叭口地形上,由于喇叭口地形对气流的辐合和抬升作用,水汽辐合和上升运动在该地达到最强,无疑对降水的落区和强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取2007—2015年江西省1 895个地面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别统计分析了20 mm≤1 h降水量<30 mm、30 mm≤1 h降水量<50 mm、1 h降水量≥50 mm、3 h降水量≥50 mm、6 h降水量≥50 mm短历时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从年际变化来看,1 h降水量≥20 mm短历时强降水的日数呈现增多的趋势。2)从季节变化来看,短历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6月短历时强降水日数最多,1、2、12月最少;5—8月有超过80%的站点出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3)从日变化来看,短历时强降水易发生在傍晚至上半夜时段,主峰值区出现在17—21时,次峰值出现在08—09时;4)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降水强度的短历时强降水的发生日数均呈“西少东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九江地区的降水日数偏少,抚州、鹰潭地区偏多。  相似文献   

18.
西北东部一次大暴雨数值模拟及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任余龙  寿绍文 《气象科学》2008,28(3):316-321
2005年7月1-2日,西北东部出现一次造成严重灾害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简称为"050702"暴雨),利用NCEP(1°×1°)资料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偏南和西南气流北上,与西北冷空气在西北区东部形成辐合区造成了此次暴雨的发生,此次暴雨的水汽来源于中国南海和孟加拉湾.本文用非静力中尺度模式MM5V3.6成功模拟出此次过程,对暴雨中心冷暖平流、辐合层及水汽通量散度等暴雨因子的中尺度结构与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降水强度和对流层中层冷平流有很好的相关,随着冷平流的增强,降水强度也迅速增大;暖平流对降水强度起到维持的作用;(2)在降水达最强时段,对流层中出现低层强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3)在降水达最强时段,对流层中低层水汽辐合的达到最强,表明水汽通量散度场和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次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的微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在四重嵌套网格区域内采用Reisner霰方案,对2009年2月12—13日辽宁雨夹雪转暴雪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雨水、雪和霰的源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水与雪碰并和雨水与云水碰并是产生雨水的主要微物理过程,并且雨水的增长主要分布在700hPa以下。300hPa—200hPa之间雪的凝华增长、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和900hPa以下雨水与雪碰并成雪是雪增长主要的物理过程。冰晶向雪的自动转化对降雪的增长和长时间维持起到了重要作用。列出了此次天气过程降水云系的三层云结构及微物理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