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方法及随机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致密砂岩气藏开发中所面临的难题,以及流动单元划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致密砂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法。根据流动单元的定义及其地质意义,在取心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孔隙度、渗透率、流动层指数和Winland r35 四个参数作为流动单元划分的指标。应用储层层次分析的研究思路,结合致密砂岩气藏的工业气流标准,识别了渗流屏障,并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连同体内部流动单元的定量识别模式,实现了流动单元由取心井到非取心井的定量识别,最后利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的三维地质模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应用储层流动单元方法不仅精细地刻画了河流相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而且不同的流动单元对应着不同的开发效果。其中,A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好,B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次之,是挖潜的主要目标,C类流动单元开发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大港油田官142断块巨厚砂岩的储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黄骅坳陷官142断块中生界油藏为例,探讨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巨厚砂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一为确定渗流屏障和连通体的分布,二为连通体内部储层渗流差异分析。研究表明,官142断块渗流屏障主要有泥质屏障、钙质砂岩胶结屏障和钙质砂砾岩胶结屏障3种类型。通过对连通体内部砂体渗流差异性分析,将连通体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其中A类流动单元以粗孔、粗喉类型为主,渗流性能好,吸水强度大;B类流动单元储层为中孔、中喉型,渗流性能中等,吸水强度次之;C类流动单元储层多为粉细砂岩、砂砾岩或钙质胶结稍差的储层,吸水强度较差。通过流动单元的划分与研究,对预测该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和优化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储层流动单元评价及剩余油分布:以辽河油田沈95区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单元划分与模型建立是油藏数值模拟的基础,亦是剩余油分布预测的有效手段,基于流动单元的层次性,开展了辽河油田沈95区块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首先通过对取心井段流动单元划分,选取孔隙度(φ)、渗透率(k)、压汞曲线上进汞饱和度达35%时的孔隙半径(R35)、流动带指标(FZI)、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φz)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D、E 5类流动单元,然后运用这些参数来对非取心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与预测,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定量模型,并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流动单元划分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了不同产能井与流动单元类型之间的关联性,最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流动单元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产油、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储层流动单元类型之间的差异是控制油水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流动单元类型与剩余油分布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官104断块为例,探讨辫状河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包括两个层次,其一为渗流屏障和连通体分析,其二为渗流差异分析。研究区主要微相类型有心滩、辫状河道与河道间。渗流屏障主要为泥岩屏障和成岩胶结屏障。通过渗流差异分析将官104断块枣Ⅲ、枣Ⅱ油组辫状河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其中,Ⅰ类流动单元以中高孔、中高渗为主要特征,主要分布于心滩与辫状河道主体部位;Ⅱ类流动单元属中孔、中低渗储层,主要分布于辫状河道;Ⅲ类流动单元以中低孔、低渗透率为主要特征,分布于河道侧缘及河漫滩溢微相;Ⅳ类储层流动单元主要为渗透性极差的非储集层。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工区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型。这一研究对于优化油田开发调整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87,自引:2,他引:85  
吴胜和  王仲林 《沉积学报》1999,17(2):252-257
针对目前流动单元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陆相储层的地质特征,以吐哈盆地温吉桑-米登油田(简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为例,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流动单元研究分为二个层次,第一层位通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储层结构分析、成岩非均质分析、断层封闭性分析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屏障的分布,第二层位通过储层质量评价确定连通体内部的渗流差异。据此思路,对工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商建霞  张乔良  李华  孔令辉  罗佼  叶苗 《沉积学报》2021,39(4):1020-1030
文昌C油田珠海组二段一油组纵向多期砂体相互叠置,内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目前已进入“双高”采出阶段,剩余油分布规律不明。厚储层平面上受断层分布及不同构型单元储层质量差异的影响,水驱规律呈现明显分区性;纵向上受砂体复杂内部结构及隔夹层分布控制,水驱顺层突进现象明显,水驱规律不明确制约油田下步调整挖潜。在精细构型研究基础上,结合毛管压力等微观孔喉参数,利用判别函数对渗流单元进行定量刻画,弥补了传统FZI划分流动单元不够精细的问题,更契合生产动态。明确了两种剩余油控制模式:一是渗流单元差异平面控油模式;二是渗流屏障遮挡垂向控油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平面划分5个井区,纵向划分15个单层,共划分60个含油单元,结合生产动态得到每个渗流单元的采出程度及剩余油分布规律,针对性地提出了7项措施,有效提高了本油田开发效果,同时也为类似复杂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薛江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6):1176-1182
针对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裂缝孔洞型储层连通单元井组注水效果差异性很大的问题,开展缝洞单元连通井组地质建模研究。哈拉哈塘油田储集空间岩溶洞穴、孔洞、裂缝非常发育,类型形态多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空间缝洞体识别及连通方式预测与定量评价难度大。本文首先利用地震识别的大型溶洞和蚂蚁体追踪的大尺度裂缝分布,通过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离散大型溶洞模型和离散大尺度裂缝模型;然后在储层的波阻抗数据体和缝洞体储层构造模型的空间约束下,建立缝洞体连通单元的储层孔隙度模型,储层渗透率模型主要通过线性回归建立基质孔隙度、裂缝参数与渗透率关系,结合动态数值试井对静态回归计算的渗透率数值进行修正;最后利用曲率属性形象表征微裂缝,采用多属性协同模拟方法,建立多尺度离散缝洞储集体三维地质属性模型。该方法定量刻画了缝洞储集体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很好地表征了单元连通井组连通方式,为单元连通井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储层流动单元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田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斌  陈建文 《地学前缘》2000,7(4):403-410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应用储层流动单元进行油气储层评价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文中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应用储层液动单元,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分布特征,密闭取心井岩芯分析资料表明剩余油饱和度与储层流动单元间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利用流动单元流动带指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沉积微相内部对应着多个流动单元类型的组合,不同的沉积微相其流动单元组合形式也不同,表现出的渗流能力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为表征流体渗流的平面差异性和评价剩余油分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欢26块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在本研究成果指导下,4口井6个月累计增产原油4556t,取得了良好的地质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王官屯油田官142断块侏罗系厚储层的特点,以取芯井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厚约50 m的砂砾岩层划分为13个流动单元,分为A、B、C、D四类.在流动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各类沉积相标志,将目的层确定为辫状河沉积相,大面积分布的辫状水道、心滩为该区储层沉积的主体.为了进一步精细划分沉积微相,应用各类岩性与泥质体积分数、声波时差、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各类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岩性、物性、电性划分标准,实现了沉积微相的精细划分.其与流动单元的空间配置关系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的差异性.这种基于流动单元划分沉积微相的方法是依据储层渗流性质的差异将储层划分成符合其渗流规律的层系,便于同油田开发的生产层系相结合,从而满足层系开发调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以青海涩北一号气田为例,探讨了气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储层参数分析,选择了自然电位相对幅度(ΔSP)、自然伽马相对幅度(ΔGR)作为流动单元划分参数,将研究目的层段储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其中Ⅰ、Ⅱ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最好,主要发育在高能滩坝相;Ⅲ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较好,主要分布中能滩坝相;Ⅳ类流动单元储层物性差,为低能滩坝相;Ⅴ类流动单元为泥岩层,其实质上为渗流屏障。通过综合分析,建立了研究区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并分析了其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砂岩储层构成定量化分析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综述了大量与储层构成研究相关的成果,提出了分层次,有重点,求实用,定量化的储层构成分析研究新思路,储层构成定量化分析是指储层结构空间性和储层层次性的定量表征,其研究目标是建立“储层构成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储层砂体构成单元,储层流动构成单元,储层孔隙构成单元3个层次上开展构成单元属性的综合研究,分别在这3个层次上建立储层砂体组合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和孔隙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储层为下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砂体。在观察岩心的基础上 ,应用测井曲线将厚砂体精细地划分为单个分流河道砂体。在分流河道的砂体内 ,心滩沉积的储集性能最好 ,以其发育由弱到强的程度将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 3种类型 ,分别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宽薄碟状、宽厚槽状的横剖面形态。并进一步将小层砂体划分为宏观非均质性不同的3类储层 ,分别表现为孤立分流河道砂体、侧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垂向叠置分流河道砂体 ,呈长条状、宽带状、面状等不同平面形态特征 ,具局部连通、弱连通、强连通的连通性。单个河道砂体和小层砂体的发育受控于湖平面的变化、基底沉降和分流河道水流能量的强弱。其中 ,强水流和基底稳定快速沉降有利于宽厚砂体的形成 ,而湖平面上升导致连续夹层发育和小层砂体的连通性降低 ,并依此建立了单个河道砂体和砂体组合的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质综合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①建立地质知识库;②建立储层地质模型;③以成因砂体为单元分析砂体开发特征,预测剩余油分布。基于双河油田小井距解剖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模型。对结构要素的吸水、产液、接触关系及其完善性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规模较大,易于控制,富集的剩余油较少,河口坝砂体虽物性好,但规模小,常有许多砂体不完善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则由于规模小,物性差,常成为剩余油富集区,席状砂则虽然展布广,但由于物性差,是剩余油富集砂体。这些剩余油分布可分为孤立状和镶嵌状2种。  相似文献   

14.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县地区侏罗系直罗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拉平法精细恢复彬县地区直罗组下段各个时期的古地貌特征并划分古地貌单元,探讨古地貌特征对有利沉积相带分布的控制,揭示直罗组下段铀储集层的空间演化特征,明确不同时期地下水流的流向,探讨古地貌特征对层间氧化带的控制作用。辫状河道砂体为有利的铀储集层,铀矿(化)体主要赋存于辫状河砂体中,受沉积古地貌控制,主要发育在下切谷中。古地貌控制了地下古水流的流向,从而控制着氧化带的发育和铀成矿。晚侏罗世,彬县地区北部为古隆起区,容易被淋滤氧化,不利于铀矿的预富集;早白垩世—古新世主成矿阶段,直罗组底部古地貌变为“东南高、北西低”特征,含氧含铀水主要来自盆地东南缘,呈扇形沿着直罗组下段辫状河道砂体渗流,形成层间氧化带。古地貌恢复对铀储集层砂体的分布特征和铀成矿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与水淹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提出了储层流动单元"两步"法的研究新思路,并以江苏码头庄油田为例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工作。在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时,首先根据稳定的泥岩和含泥粉砂岩隔夹层的分布划分连通单元,然后对影响流体流动的储层特征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并划分流动单元。通过对码头庄油田砂岩含油层系隔夹层的研究,可将储层划分为3个砂组和12个连通单元。码头庄油田有8个储层参数与日产油和吸水强度的关系密切,因而用这8个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4类流动单元:E型、G型、F型、P型,它们的储层质量依次变差。把这8个储层参数经线性组合成一个综合参数———FU来作为综合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的指标。码头庄油田油层内部流动单元的分布形式复杂,各种类型流动单元相间分布,流动单元的形状多呈条带状,沿北西—南东向延伸。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分布和基准面旋回有关。流动单元的储层质量越好,其水淹状况越严重;流动单元的储层质量越差,其水淹状况越弱。平面上,流动单元的分布控制了边水和注入水的流动方向及水淹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6.
流动单元划分新方案及其在临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把沉积学与储层物性相结合, 从流动单元体系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流动单元划分的新方案.在流动单元体系内部划分出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和渗流区3个不同层次.在储层精细小层对比的基础上, 首先根据区域内连续分布的隔层把储层分成几个独立的流体压力系统, 即流动单元; 然后再根据不连续分布的隔层, 把一个流动单元进一步分成若干个亚流动单元; 最后根据储层物性的差别把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划分成不同的渗流区.按照这个思路, 选取临南油田的典型高产区块———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的夏52块砂三中段三砂组, 进行了流动单元、亚流动单元和渗流区的划分, 共划分出7个流动单元、7个亚流动单元和63个渗流区, 这样划分出来的流动单元体系同时包括了油藏整体与局部细节的特征, 为油藏开发提供了详细的地质依据, 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应用遗传神经网络研究碎屑岩储集层流动单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遗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以文72块沙三中为例,在取芯关键井流动单元聚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流动层指数、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泥质含量、最大孔喉半径6项参数,将取芯井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采用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建立遗传神经网络的学习及预测模型,对文72块沙三中油藏进行了流动单元识别,阐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特征,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获得了流动单元的时空展布.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的对比表明,物性和储集能力都较好的流动单元大部分位于水下分支水道微相中部及河口坝微相,水道和河口坝沉积是控制物性较好流动单元的主要沉积微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比沉积微相更精细地刻画了影响储集层流体流动的地下结构,通过流动单元研究可以预测剩余油的可能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