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腔中的隐匿豆蟹的繁殖和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观察生活在尖紫蛤外套胺中的隐匿豆蟹性腺周年发育情况和分析头胸甲宽组成变化,研究隐匿豆蟹的繁殖和世代交替.隐匿豆蟹的繁殖期为3-10月,繁殖盛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两个繁殖高峰.隐匿豆蟹的世代交替是:在繁殖期早出生的个体,至翌年繁殖,形成第一个繁殖高峰.其中部分个体抱卵孵化后,性腺再次成熟和繁殖,这两部分豆蟹在繁殖后的当年死亡.因此这些个体,越过冬季,寿命只有1周年多.而在繁殖期晚出生的个体,翌年只繁殖一次,再过一个冬季,至第3年繁殖期再次繁殖后而死亡.这些个体越过两个冬季,寿命两周年.隐匿豆蟹生长至甲宽3.2mm后,才进入尖紫蛤外套腔中生活,在这以前,隐匿豆蟹营自由生活.  相似文献   

2.
大治河河口无齿螳臂相手蟹生长和成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长江口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探求无齿螳臂相手蟹不同阶段的异速生长和成熟状况,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期间采集样本,通过聚类和分段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雌雄蟹头胸甲、螯、腹部等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区别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并用逻辑斯蒂回归估计其50%形态成熟点。结果如下:雌雄蟹50%形态成熟点分别为头胸甲宽18.22mm和16.36mm。雄蟹的螯宽和雌蟹的腹宽均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根据相对生长率的不同,雄蟹异速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雌蟹分为2个阶段;不成熟的雄蟹异速生长拐点发生在壳宽11.78mm,不成熟和成熟雌蟹腹部在壳宽13.04~18.64mm范围内重叠。同时研究了50%的生理成熟大小,雌雄成熟大小分别为17.50mm,17.20mm。雄性形态成熟大小小于生理成熟大小,而雌性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长江口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为探求无齿螳臂相手蟹不同阶段的异速生长和成熟状况,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期间采集样本,通过聚类和分段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雌雄蟹头胸甲、螯、腹部等形态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区别不同生长阶段的判别函数并用逻辑斯蒂回归估计其50%形态成熟点。结果如下:雌雄蟹50%形态成熟点分别为头胸甲宽18.22mm和16.36mm。雄蟹的螯宽和雌蟹的腹宽均表现出明显的异速生长;根据相对生长率的不同,雄蟹异速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雌蟹分为两个阶段;不成熟的雄蟹异速生长拐点发生在壳宽11.78mm,不成熟和成熟雌蟹腹部在壳宽13.04~18.64mm范围内重叠。同时研究了50%的生理成熟大小,雌雄成熟大小分别为17.50mm,17.20mm。雄性形态成熟大小小于生理成熟大小,而雌性则相反。  相似文献   

4.
吃蟹五忌     
螃蟹肉质鲜嫩,味美好吃。但是,吃螃蟹有五忌:一忌吃生蟹。螃蟹种类虽多,有大石蟹、毛脚蟹、河蟹、湖蟹、海蟹、江蟹等,但它们都是在淤泥中生长的,以动物尸体及腐殖质为食,其体表、腮和胃肠道中,布满了各种细菌。如果生食,极易被细菌感染。因此,生螃蟹不能吃,一定要洗净、蒸熟煮透后,才能食用。二忌吃死蟹。螃蟹死后,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细菌会迅速繁殖并扩散到蟹肉中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群体早期生长及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中华绒螯蟹三倍体大眼幼体群体 (三倍体率 64.38% )在池塘中养殖 ,对其早期生长及营养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从三倍体群体自身的生长状况看 ,放养后 68— 78天是整个测量期间三倍体群体生长最快的阶段 ,其中壳长增长显著 (P <0 .0 5 ) ,壳宽和体重的增加极显著 (P <0 .0 1 )。与二倍体群体相比 ,放养后 68— 1 0 6天 ,三倍体群体在壳长、壳宽、体重上都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 (P <0 .0 1 )。三倍体幼蟹蟹体氨基酸总量高于正常二倍体幼蟹 ,必需氨基酸中苏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高于二倍体 ,而蛋氨酸的含量则低于二倍体幼蟹。蟹体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三倍体幼蟹低于正常二倍体 ,EPA、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例也低于二倍体。结果表明 ,三倍体幼蟹的生长比正常二倍体具有优势 ,并且在营养组成上也和二倍体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长荡湖1号”A系和B系是分别以成活率和大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建立的两个相互独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选育品系,为评估“长荡湖1号”偶数年群体(偶数年繁殖孵化)选育第二代(G2)的选育效果,本实验以未选育群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选育品系和对照组在实际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性腺发育和养殖性能。结果显示:(1)两选育品系A系和B系在扣蟹、成蟹养殖阶段的最终平均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B系雌体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 B系最终平均体质量均略高于A系,但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实验蟹雌雄个体在成蟹阶段的生殖蜕壳高峰期分别为2021年8月10~30日和8月30日~9月20日,各组成蟹完成生殖蜕壳后性腺迅速发育,并且性腺发育后期,对照组GSI最高、B系的GSI最低;(3)就成活率而言,三组蟹在扣蟹和成蟹阶段的成活率大小顺序为:A系>对照组>B系,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产量、大规格蟹比例和饲料系数方面,两选育品系均优于对照组。综上,经过两代配套系选育,“长荡湖1号”A系和B系均获得良好的选...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5种光色对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存在一定差异。黄光下,蟹的特定生长率(SGRd)最高,显著高于白光和蓝光处理组(P0.05),而与红光和绿光处理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蓝光下,蟹的SGRd显著小于除白光外的其他处理组(P0.05)。2.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摄食存在一定差异。蓝光下,蟹的摄食率(FId)显著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P0.05),但其食物转化效率(FCEd)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黄光下则呈现相反的趋势。3.不同光色下三疣梭子蟹的能量分配存在一定差异。黄光下,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高,显著高于红光外其他光色处理组(P0.05),其能量转化效率呈现相同的趋势;而蓝光下,蟹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其能量转化效率呈相似趋势。结果表明,黄光下,三疣梭子蟹食物转化率高,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高,净生长效率和同化效率较高,因而获得较快的生长。在工厂化养殖生产中,黄光是有利于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的较佳光谱。  相似文献   

8.
芝罘湾长竹蛏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1990-1993年烟台芝罘湾自然生长的长竹蛏为材料,对其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竹蛏一年有一个肥满期,一个消瘦期。5月至11月较肥,肥满指数(1)为57.3-93.7。12月至翌年4月较瘦,肥满指数(1)为47.2-56.6。二龄蛏肥满度最高。由肥满指数推断,长竹蛏一年有一个繁殖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9.
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单体筐养养殖(SCBC)系统中,研究了不同的饲养空间大小对梭子蟹(幼蟹与成蟹)摄食行为与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了四个饲养空间处理:空间长度分别为养殖蟹平均壳长的1倍、1.5倍、2倍及3倍,宽为长的一半。经6天试验,结果表明,1倍空间的幼蟹摄食行为发生变化,摄食次数[(1.2±0.45)次/d]和总进食时间[(31.2±6.89)min]比2倍与3倍的空间[(2.6±0.45)次/d,(83.1±13.66)min]明显减少,导致摄食量减少[前者为(0.0835±0.0269)g/g BW,后两者最高为(0.2014±0.0114)g/g BW],至第5天全部死亡。其它处理,随着空间的增大,摄食量增大,幼蟹的生长速率(蜕皮率,体重增长率)增加。其中,在2倍空间以上处理中,幼蟹表现有最高的成活率(100%)、蜕皮率(100%)以及体重增长率(86.5%—97.2%),同时有较低的饵料系数(1.31±0.11)。成蟹的试验结果与幼蟹类似,除1.5倍饲养空间外,该处理中幼蟹表现出对生长的胁迫,而成蟹的摄食行为和生长与2倍及3倍空间无差异。不同空间中梭子蟹的摄食与生长的差异与梭子蟹在这些处理中的保护性酶类(SOD,POD,CAT)和消化酶类(淀粉酶,蛋白酶,脂酶)的活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俗称河蟹或毛蟹,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水产品种之一。河蟹的产量历来都是任其自然繁殖生长所获。但是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环境的污染,产量逐年下降。近十多年来,虽然采取了人工放养蟹苗,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由于放养的蟹苗一直靠捕捞天然蟹苗,产量很不稳定,资源日趋少。据统计,天然蟹苗产量从1981年的10多万斤锐减到1982年的不足200斤;1983年不超过二千斤,1984年至1987年又欠收;严重影响了河蟹资源的增殖,不少河蟹著名产区甚至濒临绝产。按每200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青瓷蟹出现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之后开始在佐治亚州和南卡罗莱纳州的海滨迅速繁殖。也许温暖的水域促使了它们向北迁移,或者它们只是依靠吸附于往来的船只到北部海域。青瓷蟹很满意自己的新家园,但是,谁也不知道,青瓷蟹新家园会不会满意它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白沙湖四角蛤蜊的繁殖期及增养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10月-1995年9月在汕尾市白沙湖进行了四角蛤蜊的肥满度及生长的周年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其肥满度在4.73%-9.84%之间,平均为7.07%,最高值出现在10月份,最低值在5月份;繁殖盛期主要为9-12月,其闪为2-3月。其生长与水温及年龄均有密切关系,春夏季生长快,秋冬季生长慢;1-2龄贝生长快,3龄贝生长慢。  相似文献   

13.
分析测定了未经处理的普通三疣梭子蟹和经过溶藻弧菌感染筛选的三疣梭子蟹从第Ⅰ期溞状幼体(Z1)到第Ⅳ期仔蟹(C4)各发育阶段的耗氧量和耗氧率,比较了两类梭子蟹的耗氧情况,并研究了三疣梭子蟹体质量与溶解氧需求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类三疣梭子蟹早期发育阶段的体质量与耗氧量、耗氧率均呈幂函数关系,耗氧量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耗氧率则随体质量的增加而降低;各发育阶段普通蟹和筛选蟹体质量差异不显著;在Z1期和Z3期,筛选蟹的耗氧率显著低于普通蟹(P<0.01),Z2期筛选蟹的耗氧率显著高于普通蟹(P<0.01),Z4期至仔蟹期,两类梭子蟹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朱小明 《台湾海峡》1997,16(4):465-467
本文镜检了1994,1995年5,6月采自福建莆田黄石,闽江口的海洋蟹类大眼幼体,初步提出绒螯蟹属与同科几属大眼幼体的区别及绒螯蟹属大眼幼体鉴别方法,并区别出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字纹弓蟹,相手蟹和厚蟹的大眼幼体。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饵料对真蛸(Octopus vulgaris)生长与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采用4种饵料:蓝点马鲛(鱼组)、天津厚蟹(蟹组)、四角蛤蜊(贝组)和日本枪乌贼(鱿鱼组)分别投喂真蛸,分析了各实验组真蛸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经济效益比,以及饵料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生长性能指标方面,贝组的日均摄食量最高,而饵料转化率低于鱼组与蟹组;鱼组与蟹组的日均摄食量差异不大,但蟹组真蛸的特定生长率和饵料转化率高于其他三组且经济效益最佳;鱿鱼组的日均摄食量、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比均低于其他三组。在真蛸肠道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方面,鱼组均高于其他各组,而鱿鱼组的丰富度最低;在门水平上,软壁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等10个门为真蛸的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摄食率最大的贝组真蛸肠道菌群中的支原体、乳球菌等11种菌为优势菌群,特定生长率最大的蟹组中真蛸肠道菌群中的弧菌、小纺锤状菌等5种菌为优势菌群。综合不同饵料对真蛸生长性能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认为蟹类是真蛸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16.
闽江口海蜇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高次方程和指数高次方程模拟闽江口海蜇伞径和体重的生长,结果表明海蜇生长明显分3个阶段:5月10日以前为缓慢生长期;5月11日至7月30日为快速生长期;7月30日以后为衰老期,个体收缩,体重减轻;伞径和体重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月5日和7月30日;伞径和体重生长速度最大值分别在6月2日和6月25日。据此确定闽江口海蜇最佳捕捞期7月30日,最佳捕捞伞径494.1mm;合理开捕期7月20日,开捕伞  相似文献   

17.
对山东半岛南海岸3个地点虾池内的蟹类组成、分布和携带病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用敌百虫和次氯酸钠对天津厚蟹(Helicana fridens)进行了杀灭试验。发现虾池内的蟹类组成相对简单,蟹洞分布 85%集中在水位线以上 100 cm至水位线下 30 cm区域内;敌百虫对天津厚蟹的 96 h半致死浓度 LTD_(50)(96 h)=1.25×10~(-6),96 h全部将天津厚蟹杀死的浓度为 2.75×10~(-6);次氯酸钠(以有效氯计)对天津厚蟹的 72 h半致死浓度为 LTD_(50)(72 h)=63.8×10~(-6),72 h内将天津厚蟹全部杀死的浓度为 111.1×10~(-6)。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菹草疯长及其腐败给湖区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采用不投喂方式,对比研究了东平湖草鱼-中华绒螯蟹不同复合养殖模式下鱼、蟹生长情况及其对底质碳(C)、氮(N)、磷(P)营养盐含量的影响,来筛选适宜东平湖的生态养殖模式。结果表明,草鱼的摄食作用能有效控制菹草生物量,减轻菹草腐败带来的底质污染;中华绒螯蟹在整个养殖期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减轻底质碳氮磷含量,达到"养底"目的;综合比较发现,C2E1(草鱼2 ind/m~2,中华绒螯蟹1 ind/m~2)为最佳生态养殖模式,鱼、蟹生长状况最优,可生产草鱼31037.04 Kg/ha,中华绒螯蟹359.94Kg/ha,同时每产出1 t草鱼可从环境中带走129.43 Kg的C、27.83 Kg的N及3.30 Kg的P,每产出1 t中华绒螯蟹可从环境中带走121.51 Kg的C、17.22 Kg的N及1.89 Kg的P,养殖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水系大规格中华绒螯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为选育基础群,以降低一龄性早熟率、提前或延后二龄成熟期和提高成蟹规格为主要选育目标,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综合比较野生和养殖群体选育子一代(野选G1,养选G1)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1)扣蟹养殖阶段,野选和养选G1的早熟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36.89%和15.25%,养选G1早熟率略高于野选G1(P0.05);野选G1在9—11月平均体重略低于养选G1和对照组,且8—9月野选G1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野选和养选G1的正常扣蟹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选育群体G1早熟蟹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成蟹养殖阶段,野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晚于对照组,养选G1的生殖蜕壳时间和性腺发育略早于对照组;(3)三群体中华绒螯蟹在成蟹养殖阶段的早期(3—6月)生长速度接近,6—8月野选G1雄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8—9月则明显高于其它两群体雄体;野选G1雌体的生长速度仅在6—7月明显低于其它两组,7—9月则反之;(4)野选G1的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最终成蟹平均规格均高于对照组,仅野选G1雌体成蟹体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选和养选G1成蟹平均体重均比对照组大10%以上;两选育群体雄体和雌体的大规格成蟹(雄蟹≥175g,雌蟹≥125g)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野选G1具有一龄扣蟹早熟率低、二龄成蟹规格大和性腺成熟时间略有推迟等特点,养选G1具有扣蟹养殖阶段饲料系数低、性腺发育时间提前和成蟹规格大等特点,两群体G1均具有进一步选育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底栖节肢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峰  朱麟 《海洋科学》2013,37(11):35-40
为了解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节肢动物多样性水平, 作者于2009 年12 月、2010 年3 月和7 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8 个采样点进行节肢动物群落调查, 共获得底栖节肢动物34 种, 隶属2 纲14科; 方蟹科和沙蟹科是主要类群, 其中双齿近相手蟹(Perisesarma bidens)、原足虫(Kalliapseudes tomiokaensis)和锯眼泥蟹(Ilyoplax serrata)为优势种; 不同潮滩间节肢动物的栖息密度差异不显著, 但生物量差异显著; 不同季节间节肢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 物种种数S、Margalef 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 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 均匀性指数J 皆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