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85年以来,在加州中部帕克菲尔德附近的圣安德烈期断层上,以地震预报为诉试验已经取得了进展,1857年以来,帕克菲尔德以22年一次的平均间隔经历了6次中等地震,最近的一次6级地震是在1966年。一次中等地震立刻就要出现的概率也很高,但认定它发生在1993年前的概率达95%的研究结果,现在看来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2.
美国地震工作者在加州中部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上,有计划地进行着地震预报实验。1985年12月8—13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地球物理联合会秋季大会上,报告了实验工作的某些进展。 在圣安德烈斯断层上,帕克菲尔德地段长约二十五公里。这里曾在1851年、1881年、1901年、1922年、1934年和1966年先后发生了六次6级左右的中强特征地震。所谓特 相似文献
3.
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的帕克菲尔德和霍利斯特是美国进行地震预报专题研究的目标。1984年年初,一项预报试验已在帕克菲尔德地区展开。1985年4月5日,美国地质调查局门洛帕克分部公众事务办公室正式宣布:帕克菲尔德预报研究的科学依据和预报意见经美国地震预报评定委员会和加州地震预报委员会审定后,已获得正式批准。这一官方认可,开创了 相似文献
4.
陈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86,(4)
序 1985年6月,地球科学理事会(Board of Earth Sciences)的一个委员会希望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和美国科学院能够促使联邦政府的官员们注意这样一个事件;科学家们最近作出了地震预报,1986年至1993年期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克菲克德(Parkfield)地区将发生一次中等强度的地震。对于提高关于地震的认识和增进预报的能力,这次预报提供了一次极好的机会。为了把这样一个很可能发生的事件前后情况完整 相似文献
5.
7.
9.
"地震预报发展规划"工作组 《中国地震》2010,26(1)
本文简要回顾了以往地震预报实验场的经验教训,讨论了新一代地震预报实验场的实施策略。汲取汶川地震的经验启示,本文提出"地震博弈"策略,即考虑中长期地震预测的可用性与不确定性,在监测与实验系统设计中考虑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相依的区域模型。对于特定的活动断裂或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潜在强震段落,设置适应多种孕震模型的"想定地震破裂",针对地震孕育的"想定模式"设计观测项目和监测系统。这一系统以地震成因和孕震模型的有效约束、"预期"前兆的有效监测、预测/预报效能的有效检验为导向。从技术角度,本文提出将地震预报实验场作为一个"大科学工程",强调复杂的多层次、多组分技术系统性能的稳健性,以及为确保与地震有效的"近距离接触"的系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12.
14.
1957年我们研究了1556年陕西关中8级大震前约8小时在震中区两县出现的“地旋”和“地旋运”现象,认为这是一种前震现象。1971年作者和秦保燕再次研究了上述地旋和地旋运的现象,认为它与一般前震的波动不同,可能是一种较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並指出这种现象可能是大震前震源断层面上较大部份弱化並产生预运动所致。本文进一步指出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原因是由于未来大震震源断层面上不同子源发出的波到达震中区地面后具有不同的振动方向但又相遇在一起互相迭加的结果。要造成这种迭加结果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一个是大震前震源断面上同一部位有异向的缓慢错动(相夹角不大于90度);另一个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缓慢错动虽是同一方向但它们相距较远(都位于未来大震的震源断层面上);第三个是只有一个错动但错动面积很大,该面积上不同边界处的错动部份相距较远。以上三种情况发生的波在地表的合成皆会形成明显的旋转运动,其中第三种情况包含第二种情况,它是我们1971年提出的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现象需要较大断层面积上发生预运动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震源地方有单旋和双旋运动在地表产生地旋和地旋运的可能。以上讨论的是临震前的地旋前兆,我们建议设计专门的仪器记录这种缓慢的地面旋转运动。在中长期地震预报方面尚有地块旋转运动的可能。对此我们在1987年曾讨论过。即某些大震是走滑兼块体的旋转。这种现象可由大震在地表造成的错动后果分析出来。即全段是走滑但两个端部地段分别兼有正断层式和逆断层式倾滑成份。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就是这样的。从力学道理上来说,这是在大区域水平挤压情况下沿断层不同地方其地壳下方有不同的垂直力作用的结果。这种不同的垂直力作用可造成断层盘体的旋转。根据布里季曼(Bridgman)效应,旋转是有利于粘滑错动的,因之它在走滑上的迭加可能对大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建议在野外应寻找与旋转有关的形变指标和新构造运动指标,以利于判定潜在的大震危险区。此可称为剪旋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谈地震预报与群测群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地震预报 尽管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能对某些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但社会的高要求和地震预报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预报实用化依然是地震研究的基本课题。 目前的地震预测水平主要是经验性的,比如长中短临相结合的渐进式预报方法。即认为愈接近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能观测到的异常或信息就愈多。而异常的周期性或韵律性,甚至异常中止,又常造成虚报或漏报。对此,有的学者又提出了跨越式预报,它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山西地震》1987,(1)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破坏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约有20多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大城市和工业中心附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据粗略统计,目前地震在全世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达几十亿美元.许多地震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注意到了地震预报和经济建设的密切关系.美、日等讲究实惠的国家,对一些事情都要考虑其利弊和经济价值,对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他们在研究地震预报时,十分注意地震预报的经济效果.众所周知,地震预报的目的在于减轻财产损失,并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付出一定的社会经济代价,诸如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迁移商业,缩小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地震波含有大量的关于大震发生前震源及其周围地区介质的物理性质的信息。一般认为,在大震孕育阶段该地区发生大范围的微破裂,本文回顾了探测介质随时间变化的地震波动法的理论基础和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注意讨论固有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实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类:(1)地震波速变化;(2)地震尾波衰减率变化;(3)S波分裂;(4)地震波的其他变化,如地震频谱变化和P波的线性变化等。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我国的地震监测手段和预报能力作了分析了估计,认为对地震预报现状看法的分岐,实质上是对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争论,指出当前地震预报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前兆机理的地震孕育过程研究,缩短战线重点攻关是推进地震预报事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