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5年元旦前夕,我到北京中日医院看望张文佑先生.他当时的精神很好,思路清楚,再次与我讲<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专著结束语中的几个问题,要求我们在此后的研究中重视.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一个地质假说形成之后,其固步自封之日,就是其走下坡路之时!做学问如此,做人亦然.你还年轻,要博采众长,分析断块构造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我元旦后再去医院探望时,张先生已进入监控病房,没想到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交谈!"固步自封之日就是走下坡路之时"的告诫以及张文佑先生的言谈风貌、期盼之情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并对我的后半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3.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4.
我们以极其沉痛的心情通告:本刊编委、著名地质学家、古地理学家、地层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鸿允先生,于1998年8月24日病逝,享年78岁。刘先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古地理学专著《中国古地理图》的编著者,是我国古地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逝世是我国古地理学和地质学界的一大损失。他为本刊撰写的“关于《中国古地理图》的点滴追忆”是他在住院期间完成的。这是他的最后一篇著作。我们十分珍贵刘先生的这篇遗作。  相似文献   

5.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4):593-594
光阴荏苒,周恩济教授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周恩济教授于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杭州市.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气象科,随后考入浙江大学研究院地学部,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先生,于1943年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6.
张含英 《水科学进展》1993,4(4):325-325
谢家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是新中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水利水文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7年,我与家泽先生曾同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执教,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在水利部共事,我们是心灵相通的好友.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和乐观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2):294-294
王锦生先生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我虽与王总共事的时间不多,但他对水文测验事业的执着、工作之勤奋与严谨,以及对中国水文测验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一直在我记忆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王锦生先生是山东诸城人,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句古话“如其人”,今天我们怀念侯德封先生其人则是对他科学思想之作一反思。  相似文献   

9.
《地质科学》2009,44(4)
2009年8月31日是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张文佑先生诞辰100周年,为此,我们邀请了部分学者、他的同事和学生撰写文章,编集了这期纪念专刊,缅怀他在我国构造学界所作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 11月22日是刘东生先生的生日,在先生离开我们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时刻在怀念他。这里我们刊登了刘先生的密友之一、瑞士的Heller教授的短文,怀念与刘先生一起研究黄土磁学的点点滴滴。本文是Heller教授为刘先生的纪念文集撰写的,但因故未及在文集中刊出。现在本刊补登,除了表示对先生的深切怀念,也表示对Heller教授的感谢和歉意。  相似文献   

12.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2):106-114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他一生工作涉及地质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除了在古生物地层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外,他还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回国后早期的研究工作很多是第四纪研究课题,如1932年对大同火山的研究。这些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第四纪地质的重要文献。晚年他再次赴大同火山区考察(1975年),以第四纪研究为他毕生最后一次野外工作。尹赞勋先生关心和支持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和它的活动,他倡导中国第四纪研究人员与国外交流,扩大国际影响,中国第四纪能在今天走向世界,得益于尹赞勋先生的教诲。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9日,我们敬爱的张之淦先生与世长辞。 张之淦先生祖籍山东省安邱县,1935年出生于北京市,作为著名岩溶学家和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家,他为我国岩溶地质事业和许多重大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张之淦先生是在参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举办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的现场上,因脑溢血突发,送医不治,带着对事业的无限眷恋而离开我们的。虽然斗转星移,时光流逝,但却无法抹去我们心中的悲戚与哀伤。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际,作为张先生昔日的同事和学生,我们在这里缅怀他的业绩和学风严谨、热爱事业、大公无私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4.
40年代初,巴金先生在《灯》一文中曾写过这样一句名言:“我们不单是靠吃米而活着”。巴金先生之所以在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的情况下,提出不单是靠吃米而活着,就是他深刻地意识到精神的可贵。是的,在现实生活中,“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富有也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5.
正2009年6月,在成都召开的工程地质年会期间,正逢张咸恭先生90大寿。工程地质专委会为先生组织了祝寿庆贺会,会议安排我们原北京地质学院首届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到会的学生致祝贺词。讲话后,肖树芳,杨华琨,周柔嘉和我起立,向张先生和师母深深行了三鞠躬!表示要在先生一百岁大寿之日,去北京为他祝寿。不曾想到先生竟然提前离我们而去!我想通过祝贺会上我们的一些讲话来寄托我们的哀思与怀  相似文献   

16.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05,22(1):F003
今年2月21日,是著名地质学家丁道衡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他的人格风范一直为后学所景仰.他的创业精神一直鼓舞着地学界同人,他所创造的业绩为国家带来了大量物质财富.一直在造福于后代子孙。  相似文献   

17.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刘东生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周年了.刘东生先生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中国地学界,为中国科学做了巨大贡献; 先生实践了中国科学院的院训: 科学民主、爱国奉献、唯实求真、协力创新.  相似文献   

18.
纪念黄汲清先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彦英 《地质论评》2004,50(3):227-229
今年,黄汲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深切怀念他!  相似文献   

19.
今年2月21日是张忠胤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我们特发表他的学生、多年来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张杰坤同志的这篇短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20.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2008,28(5):959-961
今年是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马溶之先生诞生100周年,对这些为中国第四纪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刘东生先生十分重视宣扬这些老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和对中国第四纪事业的奉献,总是在《第四纪研究》上亲自撰文纪念文章,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他生前曾一再关照,《第四纪研究》应该在一定的时机,缅怀这些中国第四纪的奠基人。对马溶之先生的学术成就刘先生一直十分景仰,非常可惜的是刘先生不幸离开了我们,不能再为我们撰稿怀念马先生。为表达刘东生先生的遗愿和对马溶之先生的敬意,本刊征得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同意,转载刘先生为纪念马溶之先生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文集《马溶之与中国土壤科学》撰写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