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郧县青龙山一带的上白垩统是一套以冲积扇相为主体的红色陆源碎屑沉积,依据岩性变化,可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下部组合含多个产恐龙蛋化石的层位.上部组合与毗邻的李官桥盆地胡岗组(K32hg)可以对比.红寨子、青龙山一带的恐龙蛋化石分布集中,藏量丰富,类型较多,埋藏甚浅,保存好,实属举世罕见.据初步研究,蛋壳的显微结构有5种类型,分属于5个恐龙蛋科,即Dendroolithidae,Dictyoolithidae,Faveoloolithidae,Prismatoolithidae和Spheroolithidae,其中以Dendroolithidae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新生代隆升的构造地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上白垩统的研究, 揭示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之前的晚白垩世原型盆地和构造地貌背景, 这对探索青藏高原隆起过程的起始至关重要。西秦岭腹地岷县地区分布着一套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且沉积序列相近的上白垩统红层地层。该套红层现今呈离散分布, 故多被认为是西秦岭陆内造山阶段不同山间盆地或走滑拉分盆地的沉积物。对不同高程和露头上的该套红层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面地质特征对比分析, 特别是对不整合面之上含砾砂岩和砂岩的粒度组成和颗粒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 该套红层底部的胶结砂砾岩和其上的红色砂岩皆具有沙漠沉积的特征, 也就是说西秦岭晚白垩世曾出现过干旱沙漠环境。沙漠环境的出现不仅需要干旱炎热气候条件, 而且需要相对平坦的地形地貌空间条件。据此, 本文提出了西秦岭在晚白垩世可能处于相对平缓的古地貌状态。现今这套红层不连续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顶面, 其下部以洪积砾岩、河床砾岩和砂岩、沙漠相砂岩互层, 上部则以河—湖相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等细碎屑沉积为主。经研究分析认为西秦岭在上白垩统红层开始沉积之时, 总体已处于地形起伏不大的洪积平原和宽谷型河流地貌, 而晚期则演变为平坦湖盆地貌, 其原始盆地为统一宽缓的湖相盆地。现今上白垩统红层地层和角度不整合的弥散性分布是在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动力学背景下, 青藏高原崛起和逆冲—走滑作用以及地壳不均匀抬升—侵蚀的结果。西秦岭晚白垩世相对平坦的古地貌状态确定可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高原隆升与板内变形在东北缘的扩展提供重要线索和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研究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本文较详细的论述了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晚期的20多个地层剖面或钻孔的磁性地层极性期,得出了一批地层年代数据。如昆仑山口羌塘组为3.1MaBP-0.65MaBP,在该组中发现的三趾马化石为2.08MaBP,定日县贡巴组为2.3MaBP-1.9MaBP;札达盆地札达组和香孜组为6.15MaBP-3.4MaBP,3.4MaBP-1.25MaBP;理塘甲洼组为1.24MaBP-0.43MaBP,还得出吉隆三跖 相似文献
5.
安徽贵池地区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池市郊区桂畈、古潭湖一带上白垩统宣南组中恐龙蛋化石——粗皮蛋(OolithesrugustusYang)的首次发现,给贵池地区晚白垩世地层的对比与划分提供了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陆相地层侧向加积作用广泛发育 ,导致岩性、岩相横向多变。如何控制陆相地层横向不稳定性 ,是盆地分析的难点。利用高分辨率事件沉积作用 ,结合岩性变化带 ,可以在盆地确定等时地层单元 ,在横向地层变化研究中提高精度 ,是控制陆相地层横向变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晚古生代事件地层,可区分为两类:一类为原始的形成事件(包括沉积事件、海水进退事件、缺氧事件、冰川及古气候演变事件、生物事件、生物灭绝事件、火山喷发事件等);另一类为后期形变事件(如构造不整合事件、大陆漂移事件、岩浆侵位事件、变质事件等).本文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总结,概述了区内事件地层. 相似文献
9.
在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早白垩世地层中,极少见到菊石化石,但是可以利用地层中腕足动物化石组合为基础划分贝利阿斯阶(Berriasian)、凡兰吟阶(Valanginian)、上下欧特里夫维阶(Lower and Uppet Hauterivian)和下巴雷姆阶(Lower Barremian)地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煤田钻孔资料,对内蒙古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及聚煤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砂砾岩体底面、古生物组合突变面及沉积相转换面等层序界面,将海拉尔盆地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铜钵庙组是盆地初始断陷阶段的产物;南屯组一段、二段是盆地快速沉降阶段,大磨拐河组一段、二段是盆地稳定拉张阶段,伊敏组是断陷萎缩阶段。盆地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煤层发育表现为东、北部好,中部次之,西南部差的特点;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伊敏组及南屯组二段,这2个时期构造沉降表现出间歇性、震荡性及多旋回性,保证了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形成了区域性的厚煤层。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陆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因为缺少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地质记录,使得中国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是新的、系统的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成果一直缺位,这使得不同学者对中国陆相白垩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诸多不必要的争论及不便.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成果的基础上,补充近十余年来火山岩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及磁性地层学资料,对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对比,旨在为中国陆相白垩系研究提供系统的年代地层框架. 相似文献
14.
辽西上白垩统大兴庄组地层层序及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辽宁西部白垩系上统大兴庄组主要分布于锦州、义县地区,在朝阳波罗赤、阜新碱锅等地也有零星出露。除阜新等地区为中基性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外,均为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熔岩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次火山岩。角度不整合覆于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之上,平行不整合覆于白垩系孙家湾组之上,K—Ar同位素年龄值为80.83Ma,属晚白垩世。该期火山活动以爆发—喷溢交替进行为特点,间有次火山岩侵入,活动强度微弱,分布局限。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北羌塘地区晚三叠世地层展布和沉积型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北羌塘盆地地处拉竹龙-金沙江缝合带和双湖构造混杂岩带之间,自北向南可划分出5个沉积相带/岩石地层单位:以砂泥质复理石-洋岛、岛弧型火山岩-大理岩岩石组合沉积为特征的若拉岗日群,以深水复理石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藏夏河组,以深水暗色细碎屑岩盆地相沉积为特征的结扎群,以开阔台地相/缓坡相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的菊花山组,以三角洲相含煤碎屑岩系沉积为特征的土门格拉群。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显示为南缓北陡的箕状沉积格局,盆地内充填物为南薄北厚的楔形沉积体,且双物源、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不一致,表明其具有前陆盆地的一系列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三叠纪沉积盆地形成演化可划分为早印支期和晚印支期两个阶段。按沉积盆地演化及古生物特征可划分为西藏型、巴颜喀拉型和西秦岭型3个组成部分;生物古地理区划相应归属于华夏特提斯区南方省西藏-滇西生态区、巴颜喀拉生态区和西秦岭生态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色素、有机碳含量和环境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湖泊中色素的来源特征和该地区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等信息。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TOC含量多在4%~6%之间,藻类植物是沉积物色素的重要来源。颤藻科和蓝藻科在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中生长优势明显,颤藻科在数量上相对蓝藻科有明显优势。青藏高原湖泊溶解氧(DO)、电导率(SC)对湖泊中藻类生长状况影响明显,其中SC的升高对该地区湖泊中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武岩夹层采用锆石U-Pb (LA-ICP-MS)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其年龄为118.3±2.1Ma。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采集了珊瑚、双壳类、腕足、腹足类化石,化石资料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是首次在南羌塘地块发现该时期海相地层,这一发现证明南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局部发育海相三角洲。 相似文献
19.
Upper Cretaceous (Santonian-Maastrichtian stages) strata of the eastern US Gulf Coastal Plain represent a relatively complete section of marine to nonmarine mixed siliciclastic and carbonate sediments. This section includes thre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which display characteristic systems tracts and distinct physical defining surfaces. The marine lithofacies are rich in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which can be used for biostratigraphic zonation. Integration of this zonation with the lithostratigraphy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se strata results in a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for local and regional intrabasin correlation and potentially for global interbasin correlation. Only the synchronous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s of these depositional sequences, however, have chron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initial flooding surfaces are diachronous, and their use for correlation can produce conflicting results. The availability of high resolution biostratigraphy is critical for global correlation of depositional sequences. 相似文献
20.
雍永源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2,32(3):21-30
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是高原新生代陆内汇聚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中外学者40余年研究,至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并形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若干分歧。作者对南北向构造研究及某些共识的不同意见是:①南北向构造不仅有伸展构造形迹,还有褶皱、逆断、叠加等挤压构造形迹;②不能用裂谷系代表所有的伸展构造,也不能用裂谷系、地堑系等伸展构造名称代表高原西南部的全部南北向构造形迹。建议采用"南北向构造"这一包容性强的中性名称;③南北向构造最早产生于始新世-渐新世;④首先产生南北向伸展构造的是藏北羌塘-青南地区而非喜马拉雅地区;⑤大致在渐新世末-中新世初,青藏高原曾出现过一次短暂的东西挤压应力场,生成了各式挤压构造变形形迹。本文的新见解既丰富了南北向构造的成份与内涵,又可以此将南北向构造划分为早期(E2-3)伸展、中期(E3末-N1初)挤压、晚期(中新世及以后)再伸展3个发生、发展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