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的修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 ,下、中侏罗统五当沟组为一套含煤碎屑沉积 ,中侏罗统长汉沟组为灰绿色粉细砂岩夹灰岩及砂砾岩 ,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紫色碎屑岩系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序列。由于区内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极其发育 ,使得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呈构造岩片相互叠置 ,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许多困难 ,前人所划分的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大青山组 ,而是上二叠统脑包沟组和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及固阳组。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 ,笔者对区内大青山组的地层层序、展布规律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性质等都重新给予厘定 ,提出大青山地区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生物贫乏 ,分布严格受坝岩—席麻湾—金銮殿断裂控制 ,与下伏地层局部呈不整合 ,整体呈假整合接触 ,这些结论对区内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石拐中生代断陷盆地形成与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拐中生代断陷盆地发育在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前缘,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受早侏罗世南北向伸展变形作用和晚侏罗世逆冲挤压构造变形作用控制.根据地壳构造变形特点、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不同,把盆地演化分为3个阶段:早、中侏罗世五当沟时期,地壳以伸展变形机制为主,盆地快速堆积,沉积了一套巨厚的含煤碎屑建造;在中侏罗世长汉沟时期,地壳构造变形不强烈,处于稳定湖相沉积环境,沉积一套滨浅湖相的泥岩和淡水灰岩;晚侏罗世大青山时期区内发生了强烈南北向挤压变形作用,形成了同构造前陆挤压沉积盆地,形成了紫红色-灰紫色粗碎屑岩.盆地内部岩相变化、沉积建造特点、地层之间接触关系和构造变形特征都记录了地壳构造变形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大青山晚白垩世以来的隆升历史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中海  吴珍汉 《地球学报》2003,24(3):205-210
根据以裂变径迹年龄为主的热年代学方法和大青山地形剖面和盆地沉积资料分析,认为大青山地区侏保罗世发生大型板内挤压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进入伸展构造控制的构造活动阶段。在伸展背景下,大青山主要经历了晚白垩世整体隆升—剥蚀和始新世以来的造山带伸展裂解引发的差异升降—剥蚀过程。造成大青山约6km的剥蚀量。在大青山伸展、塌陷、裂解过程中由于山—盆间的阶段性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大青山中的四期夷平面和其下的山前侵蚀台地以及邻区盆地沉积体系中的相对应的多期沉积间断。最终形成大青山地区现今盆—山构造—地貌格局。控制山脉隆升的大青山山前正断层始新世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0.2—0.3mm/a。  相似文献   

4.
大青山伸展拆离断层运动学涡度研究及构造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华北北缘的大青山伸展拆离断裂带叠加在中生代逆冲断层之上,其韧性剪切带在变质核杂岩南北两侧出露,运动学指向为上盘向南东向拆离.运动学涡度分析表明,大青山拆离断层剪切带早期(较高温)简单剪切分量不断增加直至简单剪切;拆离断层总体平均涡度Wm简单剪切分量沿拆离断层上盘运动方向增大,与韧性剪切带先垂向颈缩、后水平伸展的被动式...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地区是燕山—阴山板内造山带西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内主体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样式是由中生代地壳多期、多阶段构造变形的结果。印支期地壳以南北向挤压作用为主 ,是一次强烈褶皱造山运动 ,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早期阶段地壳仍然以挤压变形为主 ,形成了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 ,同时控制了前缘断陷盆地沉积和演化。燕山中期由于区域构造背景的转变和重力作用 ,区域内发生了向南的伸展变形作用 ,形成了早白垩纪呼包盆地。燕山晚期地壳以挤压逆冲变形为主 ,不仅形成了楔冲式推覆构造 ,也使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地质工作者在大青山地区发现的一套较具规模的中生代伸展构造地质形迹一变质核杂岩,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 7月2日至5日,由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北京大学承办的中蒙中生代伸展构造国际现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美国6所知名大学、俄罗斯和我国7所大学及科学院所的专家教授共计50余人参加了会议。一致认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变质核杂岩,具有结构完整、组成齐全,是多层次拆离几何学和变形运动学特征,是伸展占主导作用的结果。从侵入岩岩石学、岩相学表明阴山——燕辽地区中生代…  相似文献   

7.
王永超  董树文  陈宣华  魏丽娟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20-2023050020
石拐盆地是阴山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盆地,其沉积充填过程和碎屑物质组成为正确认识大青山侏罗纪构造地貌演化提供了重要约束。石拐盆地形成于伸展断陷环境,依次充填了下侏罗统五当沟组和中侏罗统召沟组。断陷初期,南部地貌陡峭,控制发育了冲积扇沉积体系,碎屑组分记录了近源高级变质地体的剥露过程;晚期以坳陷为主,在召沟组末期形成最大湖泛面,碎屑组分中沉积岩岩屑和砾石明显增多,指示构造平静阶段的地貌夷平。至中—晚侏罗世,大青山地区构造属性发生反转,断陷盆地南部开始卷入挤压变形,形成大青山褶皱—逆冲系统雏形。然而,这些新生的挤压构造似乎未能引起地表地形的剧烈起伏,它们主要表现为隐伏状态。相反,该时期北部地貌抬升最为显著,不仅体现在中侏罗统长汉沟组和上侏罗统大青山组边缘相沉积均分布在盆地北部,更体现在阴山地体中浅层次盖层、火山物质与深层次TTG岩套的的反复剥露抬升。这种“北高南低”地貌特征的形成与阴山地体持续抬升及其两侧先存断裂活化密切相关,也是对周缘板块向东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早白垩世变形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E向构造具有剪切正断层的性质,NE向和NEE向断层都是形成于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控陷断层,它们是形成于同一应力场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NW向断层形成较晚,切割了NE向和NEE向断层,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挤压作用,不仅使部分早期NE向控陷正断层发生正反转作用,而且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依据反射地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确定拉布达林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变形作用,即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的伸展作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挤压作用和伊敏组沉积时期的近EW向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华南板块中东部晚中生代广泛发育伸展构造变形事件,不仅发育沉积红盆、伸展穹窿、变质核杂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也发育大规模的同构造岩浆和成矿作用,但是快速伸展时限仍然存在争议。选取庐山岩浆核杂岩,针对岩浆核杂岩两侧的晚中生代韧性剪切带及周缘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同构造变形分析。构造变形的运动学解析结果表明,庐山岩浆核杂岩拆离正断层的伸展方向为NW—SE向,同构造40Ar-39Ar测年获得白云母主坪视年龄为105.20±0.23 Ma和黑云母主坪视年龄95.84±0.09 Ma,限定了庐山岩浆核杂岩隆升-快速伸展时限集中于95~105 Ma。庐山岩浆核杂岩本期伸展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时代与华南板块区域性的隆升-伸展变形特征一致,代表了华南板块晚中生代以来快速的伸展构造变形事件,形成机制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后的板块弯转后撤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中、晚中生代大型推覆和伸展构造的发育是华北地块及北缘构造的一大特色。本文在典型伸展构造亚干变质核杂岩中识别出早期具拉张环境的糜棱状花岗岩,岩石类型为钾质花岗岩及钾玄岩系列,具造山后及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特点,锆石U-Pb定年为228±7Ma,这些岩石强烈变形,并发育同侵位岩浆流动和高温固态流动变形。这些特征表明在晚中生代该核杂岩成型之前即早中生代中下地壳层就已经历调整、减薄和伸展变形。它们的组合揭示了一种特有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和背景。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构造特征与成矿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的临河-集宁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北缘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它主要由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和推覆构造等构成.推覆构造自南向北可分为叠瓦逆冲推覆构造带、紧闭褶皱一逆冲断层变形带、宽缓褶皱-断层转折褶皱带、滑脱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带等4个变形带.断裂带从韧性到脆性表示了其出露深度不同,并有由南到北活动强度逐渐减弱的趋势.该区主要分布有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和以煤、大理岩为主的非金属矿床.区内金多金属矿床多与韧性剪切带有关,断裂构造为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空间,也是成矿物质的通道.研究指出了该地区的找矿前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郭俊  马富财  杨文  成林强  李鹏  郭雪峰 《地质通报》2016,35(9):1517-1521
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所截切的英安岩中获得锆石~(207)Pb/~(206)Pb表面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870±19Ma,认为英安岩为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末—新元古代一次裂解事件的产物.同时,据安山岩锆石U-Pb年龄谐和度(102)较好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436±4Ma及英安岩锆石U-Pb年龄谐和度(104)较好的锆石~(206)Pb/~(238)U表面年龄153±2Ma和160±2Ma,表明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存在构造复活或构造追踪现象。这一认识为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积累了新的资料,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1095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During the Late Mesozoic Middle Jurassic-Late Cretaceous,basin and range tectonics and associated magmatism representative of an extensional tectonic setting was widespread in southeastern China as a r...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含义及地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是三叠纪中后期至白垩纪漫长的脉动式的造山过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是由一系列由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岩片相互叠置构成。它涉及了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古生代沉积地层和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并伴随有印支期岩浆活动。在变形旋回上表现为多期和多阶段的脉动式,印支期表现为南向北逆冲推覆和强烈的岩浆活动,燕山期表现为南南东向北北西推覆,形成了褶皱系统和劈理系统。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早白垩世变质核杂岩的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别山中部混合岩-片麻岩穹隆的构造属性认识方面一直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大别杂岩及其边界剪切带或断裂带的构造解析,并结合对前人相关研究的总结,我们将中大别杂岩厘定为早白垩世的变质核杂岩,其中商麻断裂与晓天-磨子潭断裂和水吼-五河剪切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拆离断层带,并将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限定在145~120 Ma.中大别杂岩...  相似文献   

17.
Mesozoic rift basins locally bounding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ransbaikalia and northern China. Numerous basement outcrops located between these two regions, in eastern Mongolia, are considered as pre-Palaeozoic in age. One of these, the Ereendavaa Range, appears as a gneissic core marked by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c conditions. The range is overlain to the NW by the unmetamorphosed Mesozoic Onon Basin. Below the bas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range consists of a gently NW-dipping shear zone associated with top-to-the-NW motion. The structural pattern is consistent with syn-extensional exhumation of the range. Preliminary geochron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hear zone is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in age, coeval with the Onon Basin. These new data from eastern Mongolia constitute a link between Transbaikalia and northern China, indicating that NW–SE extensional Mesozoic tectonics occurr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