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S8滑坡体后壁出露有新鲜滑动面,两侧呈双沟同源,坡体出现大量裂缝,前缘缓慢推移等,充分说明该滑坡体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季节性洪水侵蚀滑坡体,前缘出现了临空面,使前缘支撑作用减弱;滑坡体内裂隙发育,裂隙水动力作用使滑动面抗滑能力降低;邻近采煤区造成的采动裂隙增加了水动力作用。该滑坡体裂隙丰富,保水性差,不利于植物生长;滑坡体边缘不断垮塌造成水土流失,沉积物淤塞下游河谷。防治措施有:在滑坡体后壁修筑排水沟,关闭邻近小煤窑,在前缘冲沟里构筑堡坎以减小水侵蚀作用;在冲沟里构筑拦砂埂,抬高沟底阻止切向侵蚀,以稳定滑坡体前缘。  相似文献   

2.
以大村滑坡群为例,基于详尽的区域地质和钻孔勘测资料,系统分析滑坡群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滑带、滑床特征等。对大村古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进而综合影响滑坡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探讨该滑坡体的活化机制。最后,对大村滑坡群的稳定性进行评估。鯵鱼河对滑坡体前缘的持续冲刷深切和暴雨作用,是古滑坡体形成及现代复活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3.
黄土坡复杂滑坡体形成机制研究对滑坡稳定性分析非常重要。通过地层对比并考虑软弱夹层的发育特征建立了巴东城区黄土坡斜坡原岩结构模型,斜坡前缘巴东组第三段上亚段岩体中软弱夹层发育密集,可与黄土坡滑坡深部多级滑带对应。数值模拟计算表明,斜坡在形成演化过程中斜坡前缘巴东组第三段上亚段岩体出现了明显的剪应变集中分布,变形深度与斜坡临江I号崩滑堆积体厚度基本一致,可见斜坡岩体结构和斜坡演化过程的应力应变特征控制了临江I号崩滑堆积体的形成。三峡水库蓄水后会加剧滑坡体的剪切变形,泥化夹层的存在容易诱发深层滑坡。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地区局部垂向裂隙发育的坡体容易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平推式滑坡,对于该类滑坡前人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对该类滑坡体局部复活特征的研究尚不深入。以川东某地老平推式滑坡体上发育的现代滑坡为例,分析了这类老滑坡局部复活的机理特征,5·12强震对滑坡体完整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是老滑坡复活的因素之一;但后缘人工弃渣的加载是其复活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文章对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探讨,最终选用"前缘抗滑桩+后缘截水沟+裂缝夯实"方案。  相似文献   

5.
扎马古滑坡是位于川西巴塘断裂带内的一个大型古滑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钻探等手段,揭示扎马古滑坡体积约2840×104m3.研究表明,扎马古滑坡局部具有复活特征,在平面上可分为滑坡后壁(Ⅰ)和滑坡体(Ⅱ)2个分区;根据滑坡变形情况将该区划分为中部局部稳定区(Ⅱ1)和前缘强变形区(Ⅱ2、Ⅱ3),Ⅱ2和Ⅱ3以坡体前缘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前判识滑坡变形并对其进行早期风险评估已成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以舟曲白龙江流域江顶崖堆积层滑坡为反分析案例,进行了滑坡变形早期判识及风险评估综合研究,提出了小基线集雷达干涉(SBAS-InSAR)技术解译分析、地质-力学联合分析、动力过程数值模拟分析三者相结合的滑坡变形早期判识与风险评估全流程分析模式。基于SBAS-InSAR技术解译能够准确地判识江顶崖滑坡的分布范围及早期形变特征,江顶崖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滑坡体长度约680 m,宽度约210 m。基于早期识别信息,地质-力学联合分析表明:江顶崖滑坡为典型的老堆积层滑坡,前缘局部变形,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滑坡体平均厚度约35 m,滑床整体坡度较缓,失稳后运移速度不大。选取符合江顶崖滑坡体滑移摩擦特征的库伦摩擦模型,基于深度积分连续介质方程,分析计算滑坡体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滑坡体滑移速度不大,最大值约为2.2 m/s,运动方式表现为推挤白龙江河道,堵江可能性较小,并且江顶崖滑坡体前缘错动完成后,该滑坡体滑移速度从前缘到后缘快速降为0,表现为牵引式运动特征。本次分析结果与实际相符,吻合度较高,采取的综合分析方法及研究模式可用于舟曲白龙江沿岸类似滑坡的早期判识及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子长县阎家沟滑坡的变形特征,在2012年和2013年分3期对滑坡体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采用点云拼接、数据过滤、植被去除等技术手段,获取滑坡体在不同时期的DEM数据,基于多期DEM进行了滑坡整体变形分析,并通过多期点云数据的叠加及剖面生成,分析了滑坡局部及特征点的变形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滑坡体前缘整体变形量在0.25~0.65 m/a;从2012年6月27日到2012年10月31日,滑坡体高程最大下降值为0.5 m;从2012年10月31日到2013年10月20日,滑坡体最大下错位移为1.2 m。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精确的监测滑坡的表部变形情况,在滑坡变形监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青海东部地区红层泥岩广泛分布。由于红层泥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该区容易产生变形破坏现象,但大多为崩塌与浅层滑动变形破坏。供水干线16#隧洞的进口边坡,山体主要由西宁组上段泥岩组成,在隆国村一带发现大型红层软岩深层滑动破坏滑坡体,初步设计的进口位置在滑坡体前缘。根据滑坡体特征及周围地形地质条件,建立了隆国村滑坡体破坏前的斜坡地质模型,对斜坡地质模型的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了滑坡体的形成机制。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对隆国村滑坡体建立了三维计算模型,分析了天然、降雨及地震工况下的滑坡体稳定性。研究表明,隆国村大型深层滑坡天然工况下稳定性较好,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条件下可能处于失稳状态。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施工设计阶段引水线路供水工程干线16#隧洞的进口位置选择提供依据,也为红层泥岩区类似工程的分析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雅砻江周家坪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家坪滑坡体位于拟建的官地水电站库尾,系盐源县梅子坪乡政府集镇所在地,水库蓄水后,滑体前缘将被部分淹没,由于其结构松散,可能会影响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梅子坪集镇196余人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本文在现场地质调查、勘探及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周家坪滑坡体进行坡体结构和成因分析,并对滑坡体在天然和水库正常蓄水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0.
5月1日20时30分左右,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发生了滑坡,滑坡体垂直高度46.8 m,前缘宽55 .2 m,后缘宽25~30 m,滑坡体约1.6×10\+4 m\+3,致使1幢建筑面积为4061 m\+2的9层楼房被滑坡体摧毁掩埋,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德江县香树坪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树坪滑坡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大坪村齐心组,为大型古滑坡。滑坡边界及前缘坡下发育多条拉陷槽,滑动方向为310~335。基于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滑坡形成机制概念模型:在河谷形成及演化过程中,香树坪斜坡以滑移-弯曲演化。滑坡前缘拉槽LC6#和LC3#依次形成,其卸荷和临空效应导致上部坡体进一步变形。滑坡坡脚区因上部坡体进一步滑移变形而应力集中,坡体稳定性整体降低。当坡脚区失稳时滑坡发生。数值分析很好地再现了滑坡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成果可对西部山区类似类滑坡发育条件及识别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川县白什乡老街后山滑坡位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城以西, 该滑坡发现时已处于变形发展较快的状态, 前缘多处崩塌, 坡面张拉裂缝密布。为了准确地判断滑坡的稳定性现状, 预测预报滑坡的下滑时间指导避险, 对滑坡开展了专业监测, 专业监测工作持续到了滑坡失稳下滑。本文对滑坡从监测到下滑的变形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对各变形阶段滑坡的监测成果及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随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滑坡形成演变过程及失稳机制, 通过分析认为白什乡滑坡形成演变模式为弯曲-拉裂(倾倒)变形模式, 滑坡形成后失稳机制为推移式和牵引式复合型。根据监测成果及宏观变形迹象对滑坡进行了分区, 判断出滑坡失稳下滑的关键控制部位是滑坡前缘Ⅰ-3区, 因此Ⅰ-3区监测数据是准确预测预报滑坡下滑时间的关键数据。  相似文献   

13.
库岸边坡的地下水分布对其稳定性影响重大。以三峡库区树坪滑坡为例,基于Visual Modflow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的地下水渗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论表明:滑坡地下水位随着库水位波动而变化; 滑坡体后缘地下水受到影响较小,中部和前缘水头变化明显; 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滑坡体内地下水随时间变化呈现水位不变、加速下降、降速减缓、稳定水位的趋势,且不同库水降速只对地下水位变化速率产生影响,对最终地下水位没有影响; 库水位降速越大,滑坡前缘地下水位变化越强烈,水力梯度也越大,且在滑坡东西两侧边界处形成的水力梯度最大。其成果将为库岸滑坡渗流场变化及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宽城县遵(化)小(寺沟)铁路穿越一个体积约77104m3的古滑坡体,因在滑坡前缘以路堑方式穿过,开挖施工导致古滑坡复活。为保障未来铁路的运营安全,需要对其进行彻底治理。在现场地质调查及试验,以及分别对沿复活滑坡体新滑面和古滑面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复活滑坡体的具体特征,提出2种治理方案,即抗滑桩方案和削方+抗滑桩+桩间挡土墙方案。通过综合比选确定后者为采用方案,并具体进行了削方、抗滑桩、截排水系统和坡面防护等设计。  相似文献   

15.
明冲  马显春  肖洋  文绍强 《工程地质学报》2016,24(s1):1127-1132
中渡滑坡是二郎镇发育的滑坡中规模最大、危害最强、治理难度最大的一个,虽经过多次整治,该滑坡局部仍在蠕滑变形。通过现场勘查,首先分析了中渡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人工活动等特征,进而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详细分析了该滑坡的成因机制。中渡滑坡为古崩滑堆积体的局部复活。受向家场断裂及赤水河对坡体前缘的侵蚀影响,二郎场镇曾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滑动,滑坡堆积体堵塞赤水河道。此后,滑坡坝溃决,赤水河主河道右移,并长期冲刷坡体前缘,导致坡体前缘阻滑段减少。此外,从滑坡区左侧通过的沙井断裂倾向南东(即滑坡堆积体方向),倾角75,导水性好,加之坡体上的人工活动,是引发滑坡堆积体局部复活甚至整体滑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奉节县平皋乡花乐村滑坡位于平皋乡高店村,是在老滑坡体上多次复活的具有两级滑面的大型基础岩滑坡。老滑坡体具有多组剪切裂隙和风化裂隙,前缘受河水冲刷形成有效临空面。浅层滑体为块石土松散堆积物,滑移面为块石土与碎裂岩体的接触界面,目前处于正在贯通阶段。根据岩土样品的试验值、现场大剪值,结合地区经验值及反算值,对老滑坡及新滑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老滑坡在各种条件下是稳定的,新滑体在饱水及水库蓄水后,处于临界蠕滑或失稳状态,需尽快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7.
白衣庵滑坡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衣庵滑坡是奉节地区争议最大的一个滑坡,本文通过大量细致的地面工作,从外围逐点逼近的工作方法,再结合一些探槽并辅以大面积的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简称CSAMT)对白衣庵滑坡进行调查。作者得出以下新认识:(1)鸡骨梁前缘剖面出露岩体结构完整,不应是滑坡体;(2)李家沟两侧岩体连续,不能作为滑坡边界;(3)白衣庵滑坡东侧边界大致以卢家沟为界,西侧在水井槽东侧部位,上部东侧边界靠近柑子林,其后部可达老苍屋平台一带。  相似文献   

18.
2013年7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三溪村五里坡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约264104m3的山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启动,在短短2min内将滑坡体下方约500m处的11户农家乐吞噬,造成44人死亡, 117人失踪,大量农户房屋受损。本文采用三期遥感数据源,分别对滑坡发生前的孕灾环境条件、滑坡早期变形特征及滑后发育特征等内容进行解译; 同时结合无人机航空摄影、地形测绘及地面调查手段,对滑坡发育的地层岩性、结构面产状、节理发育情况等内容进行现场验证; 在此基础上对滑坡成因机制及运动破坏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里坡滑坡是在较好的临空条件和结构面的有效组合条件下,受强降雨条件激发形成的灾害。在持续强降雨作用下,与母岩分割开来的滑动块体,在动水压力作用下,沿底层滑面向临空方向滑动。在越过前缘约36m高的陡坎后,运动方式转变为崩滑运动,滑坡体经瞬间加速并撞击碎裂化,形成高速运动的滑坡碎屑流。在此过程中,中途伴随着洪水汇入,滑坡碎屑流又进一步转化为泥石流,最终形成滑坡-碎屑流-泥石流的链式成灾模式。其运动和破坏模式较为典型,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15年7月11日23时,受前期连续降雨和灿鸿台风短时强降雨影响,浙江省绍兴市太平山村滑坡在2000年首次发生滑动变形基础上,再次出现剧烈的变形迹象,前缘土体明显隆起,滑坡边界急剧扩大,直接威胁到下方约25幢居民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在地表裂缝、滑坡表面位移及坡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基础上,结合详细的地质调查、现场工程地质测绘、含水率及渗透试验等手段,对太平山村滑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滑坡形成机制及破坏模式的初步认识。结果表明:(1)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主滑方向约140,滑坡体斜长约330m,前缘宽150~180m,后缘宽度约75~105m,厚15~25m,体积105104m3,以残坡积和坡洪积含碎石粉质黏土层为主;(2)强降雨是诱发滑坡体失稳变形的主要因素;(3)滑坡基本呈蠕动变形状态,滑动速度缓慢,仅在强降雨条件下出现依次明显的错动,一般时期内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可以判定为牵引式滑坡。  相似文献   

20.
位于白龙江断裂带的甘肃舟曲江顶崖古滑坡规模巨大,受断裂活动、降雨入渗与河流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多次发生复活-堵塞白龙江灾害事件,造成极大危害。为研究江顶崖古滑坡的复活机理,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滑体在含水率为10%、15%和20%条件下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在滑体含水率为10%情况下,试验结束后仅在坡体中后部产生少量裂缝,但滑坡体整体还处于稳定状态; 而在滑体含水率为15%和20%情况下,滑坡均发生了破坏,在滑体含水率分别为15%、20%情况下坡体失稳所需离心加速度分别为100g和50g。试验测试分析表明,江顶崖古滑坡为推移式滑坡,其变形先从坡体中后部开始,坡体中后部产生裂缝,随后裂缝逐渐向前缘扩展,最终裂缝贯通造成滑坡滑动破坏。滑坡体的变形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 ①变形启动阶段(裂缝开始形成阶段); ②变形加速阶段(裂缝加速发展阶段); ③失稳阶段。通过离心模拟试验,结合野外调查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复活的因素主要受降雨和孔隙水压力的影响,是受前缘河流侵蚀牵引、降雨入渗造成滑坡中后部推移的耦合滑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