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国土空间与自然资源、空间区划与用地分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关系,研究了土地自然、利用、远景类型的内在联系以及生态用地的内涵与范畴。以上海为例,探索建立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形成了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与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的对照关系,提出了农业—生态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分类,以及森林覆盖率、河湖水面率统计和湿地归类方法。本文研究设计的国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层次、类别相对清晰,能够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职责行使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规则设计,以及与相关行业管理标准的衔接提供基础性指引。  相似文献   

2.
白中科 《地学前缘》2021,28(4):1-13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趋势外推法、政策环评等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从国家方略、顶层设计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脉络;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技术路经与方法、野外台站和科研样地等角度,阐明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的方法论;举例辨析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若干“伪生态”和“假技术问题”;指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的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原则、战略重点、战略对策;从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热点、语境分析、分区分类、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助推中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需要的科技支撑;讨论了“两屏三带”、科学推进生态修复,以及管理逻辑与技术逻辑融合问题。研究结果为破解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要素的综合性与管理事权的部门化、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与区域的政区化、生态工程的长期性与行政管理的届次化三大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重要基础,是自然资源部落实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和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迫切要求。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基础上,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自然资源的科学内涵,充分考虑我国有关自然资源的法律规定和政府管理职责,提出了地球圈层与自然资源分层分类关系基本框架方案,初步划分了10个自然资源一级类和相应的34个自然资源二级类,并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内涵和服务目标、地表基质分类及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地质学报》2022,(4):688-690
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运用水工环地质调查,可全面了解生态修复区域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等实际情况,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保证生态修复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促进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从而取得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效果。通过对以往生态修复中存在难点的分析,对水工环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和工作思路进行了研究探讨,有望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裴小龙  田野  袁士松  秦天  刘航  祝晓松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3-2024030013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和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地表基质”概念,并已组织开展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试点调查工作。然而目前地表基质三级分类、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技术体系等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和标准,严重制约着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工作。笔者等通过深入辨析地表基质科学内涵,综合考虑国土农业空间、国土生态空间、国土城镇空间规划的数据支撑需求,依据地表基质空间属性特征,建立了地表基质分层分类模型。基于科学性、统一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分类原则,提出了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方案,进一步探讨明确了地表基质分层分类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建立了一套地表基质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国土整治修复需要更多生态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了应对气候变化等风险的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国土整治生态修复中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并总结了欧盟在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最后,文章提出了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国土整治生态修复的四项策略,包括生态空间的“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策略、农业空间的“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策略、城乡生活空间的“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策略、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整治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文与环境地质专业服务对象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化旅游、林业草原、水利水务、农业农村、应急管理、交通住建等政府职能管理部门,服务范围涵盖资源能源调查监测、水土污染评价防治、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防灾减灾、重大工程建设等社会经济领域,水工环队伍是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等国土要素调查评价、利用及保护和监测预警的重要专业技术力量。本文在总结甘肃省地矿局“十三五”期间的水文与环境地质工作在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地质技术服务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方面成果的基础上,依托行业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结合国家及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部署,面向政府需要和社会需求,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地矿局“十四五”期间水文与环境地质业务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设想和思路。对地勘单位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水文与环境地质工作新要求,规划部署和构建相应的新发展格局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特邀主编致读者 白中科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实现美丽中国、“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本专缉是39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79名师生近年来研究的24篇最新成果。研究区域覆盖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长江流域、黑河流域(黄河上游)、华北平原等;研究尺度涵盖了区域尺度(流域尺度)、大中地貌尺度(景观尺度)和场地尺度。 理论方法研究论文8篇。梳理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脉络,阐明了生态修复研究方法论,辨析了生态修复若干“伪生态”和“假技术”,指出了生态修复发展战略框架、重大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分析了我国实施的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存在对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工程措施、配套管理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对备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与关注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和典型案例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完善我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议。以我国农牧交错区——内蒙古科尔沁沙地为例,根据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特征、坨甸相间地貌分异和沙性土壤雨水渗漏迅速的特性,提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一体化土地调查、评价与利用布局方法和最小地形干扰、雨养农业的土地整治工程模式。针对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水土流失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的系统修复思想。总结了欧盟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和管护生态补偿民生改善”、农业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绿色发展”、城乡生活空间“多功能景观绿色宜居空间营造”、国土全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策略。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为指导,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划为5大生态修复区,以及24个亚区、70个修复小区。基于文献检索和荟萃分析,系统梳理了青藏高原植被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发现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不利影响,由高覆盖度向中覆盖度转变强于由中覆盖度向低覆盖度转变的重要结论。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论文9篇。遥感监测查明了全国在建生产矿山、废弃矿山损毁土地面积、恢复治理面积,服务于“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链条管理的全国矿山遥感监测技术体系基本形成。借鉴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矿山生物多样性管理系列指南》,提出了大宝山矿生物多样性管理的保护修复框架和技术方案。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为研究区,得出了将工矿用地占比控制在5%以内可达到控制总体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结论;采用流动监测法等,发现粗颗粒粉尘主要来源工矿用地而细颗粒粉尘主要来源城镇。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发现宁东矿区采矿活动对周围植被生长扰动效应敏感范围可达7~8 km。以长江经济带新桥硫铁矿山集中分布群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的20个评价指标综合评判了矿山地质环境。以西北荒漠区7座典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对象,得出以工程措施为主的砾幕层重构是控制风蚀的有效措施。以平朔矿区为例,采用固定监测样地方法,验证了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效果;构建了适用于黄土高原矿区土地复垦美学视觉评价体系。 水生态、草地生态、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研究论文7篇。对长江下游重要的铜铁资源基地——铜陵矿区46个河段水质进行了检测评价,发现主要污染源为矿山酸性废水。研究发现黑河中游盆地地下水主要来源于祁连山区大气降水补给且干流区地下水氘氧同位素比丰乐河流域更为富集;在丰乐河流域排泄区发现了非现代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古水。采集柴达木盆地大柴旦地区28个代表性水样,运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发现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主要受水岩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控制。通过对138组石家庄地区浅层地下水水样分析,确定了地下水中铁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内蒙古草原露天煤矿为例,得到了利用光学和雷达遥感融合可有效提高复垦植被生物量估算精度的重要结论。以青海三江源称多县为例,运用基于数据挖掘的提升度算法确定了高寒草地退化驱动因素。以雄安新区西南部表层土壤和大宗农作物小麦、玉米为研究对象, 分析评价了As、Ni、Cu、Cr、Pb、Hg、Cd、Zn 等8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极具挑战,值得献身。新时期,希望得到国内外更多专家学者的专注和参与。 值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辑付梓之际,谨向各位作者和评审专家为本专辑做出的贡献,以及《地学前缘》编辑部的精心把关表示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10.
基于我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现状以及废弃矿山造成的压占污染土地资源、次生地质灾害、水生态环境破坏、植被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研究了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视角下露天废弃矿山的地质安全隐患治理、水生态系统恢复治理、污染土地治理与开发、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修复路径,提出了编制废弃矿山整体指引性规划、制定"一矿一策"精准制定恢复策略、鼓励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阅读提示 继生态文明建设被党的十八大纳入“五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之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使之提升到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层面。山、水、林、田、湖是国土空间里的生命共同体,借鉴国际经验并汲取教训对国土空间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为积极探索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新机制,丰富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项目和工程。通过需求对接、野外调查与勘察、室内评价与编图等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基本查清了承德市水、土、地质遗迹、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和环境本底条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林草湿地等地质问题及潜在风险; ②从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综合调查评价、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打造和林果业种植结构优化等方面,探索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地质支撑服务模式; ③基本查明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关系,据此提出了耕地资源和植树造林的优选区域; ④以双滦区为例,探索了地表基质层的分布特征,为宜林、宜耕、宜草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提出了基岩山区矿泉水成因模型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调查评价工作方法。该工程取得的初步进展及成果为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2021,48(4):1305
正为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战略,支撑自然资源部履行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职责,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计划。该计划总体目标是全面掌握全国水资源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开发利用、生态状况及动态变化,开展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评价水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中的关键性支撑和制约作用。该计划2019年以来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遵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结合2021年的矿山核查数据,分析了全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分布、矿种类型、开采方式和存在的生态问题,构建了以砂石矿为主、煤矿、硫铁矿、钼镍矿多点分布的四大类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格局。结合国内相应矿种矿山修复成功案例,针对不同的矿种类型提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思路,为遵义市国土空间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矿山部分提供科学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 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 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陕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恢复治理面积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政府投入有限,利用市场化手段成为解决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陕西省目前市场化手段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现状成效基础上,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可为当前陕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自然资源管理视角下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敬军  赵增玉  姜素  杨磊  高立  许书刚 《地质论评》2020,66(6):1609-1618
城市地质调查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基础工作。江苏在全国率先覆盖地级市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形成具江苏特色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和工作成果,但尚不能满足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本文在全面分析江苏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成效和不足的基础上,基于自然资源管理需求,构建了由多尺度三维地质调查、多要素自然资源调查、多系统生态地质调查、多维度地下空间评价、资源环境监测网建设和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及服务平台建设组成的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并提出精准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地质大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广“地质+”成果转化创新和探索后工业化时代工作方向等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思考。  相似文献   

18.
流域生态系统是以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要纽带,具有明确边界的国土空间地理单元,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最佳实施单元。基于流域生态恢复理论,以黄土高原地区佳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客观了解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问题的基础上,按照“保持水土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的理念,突出水资源涵养和科学利用措施,以保水为主线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流域划分为8个修复单元,实施13类工程措施,部署4个子项目,形成小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体系,对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开展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有助于控制佳芦河流域及沿岸生态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工矿与城镇水污染凸显、历史遗留矿山、农用地质量较低、生态保护和修复能力较弱等问题,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状况和减少入黄泥沙,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筑牢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对黄土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矿山开采生产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多部门,结合矿政管理工作实际,梳理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类型,总结剖析了目前不同部门分头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整合各部门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及资金,形成管理合力,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贯穿到从地质勘查、矿山建设、开采、闭坑、管护的全过程,边开采边治理,整体保护,综合整治,系统修复。  相似文献   

20.
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总体目标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紧密围绕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当前国土资源遥感调查的工作实际,系统论述了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的目标任务,拟定了矿山开发环境遥感监测、边海防地区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青藏高原冰川变化与冰湖溃决灾害遥感调查及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等4大工作内容,提出了实现目标的总体技术思路、拟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预期成果,并对成果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