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改善水质环境,对福建省龙江中下流进行补水效果实验.根据控制断面测得的水质浓度和流量数据,计算水污染物通量.使用该通量评估污染负荷,计算生态补水量.所得污染物通量良好地反映出流域污染状况,实验效果显著,河流水质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2.
王凌 《吉林地质》2020,39(2):105-114
以京杭运河镇江丹徒段辛丰镇、王家桥断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面所在区域的水环境状况评价和区域污染源特征分析,确定超标污染物因子氨氮、总氮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生活源,并识别得到造成水污染的几大主要问题。同时,通过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和分配,与运河该段的排污量对比,得到现状污染源排放量的需削减量和整治方案,实现断面水质达标,为地方环保管理部门提供了技术支撑,有利于京杭运河水环境的根本化改善。  相似文献   

3.
梁丹丹 《地下水》2014,(4):169-170
通过对天津三岔口国控水质断面的pH值、DO、CODMn以及NH3-N四个指标2004~2013年十年间周数据的记录及分析,确定天津三岔口水质各季节各污染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年迹变化情况并分析各污染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把握天津三岔口的水质情况。天津三岔口国控断面水质状况基本稳定,可达地表Ⅴ类水体水质标准,各污染因子特征值及相关性之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邕江南宁段水质现状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影响南宁地区最大的河流——邕江近年污染物排放状况和3个水质控制断面的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等监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本文主要从水质现状、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原因考察了邕江的水环境状况。结果显示,邕江水质总体上属于II~III类水质,但部分断面有恶化趋势,主要是溶解氧和氨氮超标;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这表明邕江的污染类型属于典型的有机型污染。同时,也指出了邕江水质污染特征和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南宁市水污染的成因和水污染因素的分析,提出了保护和改善邕江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地表水资源主要由北部山区冰川融雪和山区降水补给,水质现状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流域5条河流水质较好,17个参评指标中,大部分达到Ⅰ类水质标准,达到Ⅱ类标准的参评项目主要是镉,各河流,大多水量不大、流程短,其水环境承载能力不高。各监测断面现状年水质均为Ⅱ级,因此部分流域水功能一级区水质均达标。二级功能区划分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根据河流水质分析结果,各监测断面现状年水质均为Ⅱ级,因此部分流域水功能二级区水质均达标。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感潮河网区水环境引水调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杜建  陈晓宏  陈志和  陈栋为 《水文》2012,(4):16-21,96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中顺大围为例,提出通过引水调控措施将内河涌由双向流变为单向流改善河涌水环境,建立水量水质联合调控模型,模拟引水调控实施效果。调控结果表明,在截污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调度泵站及围内节制闸,从上游引入大量外江清水,抬高内河水位,加快水体循环,可逐步改善围内水环境;对类似河涌的水环境整治,可建立河涌与外江互通可控的水网体系,同时对内河涌的点源和面源污染采取截污治理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内河涌污染问题。本文的研究可为感潮河网区河涌整治提供参考,并为感潮河网区引调清水工程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国强 《地下水》2012,(2):53-55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汾河流域静乐县断面、岚县断面及娄烦县断面的水体质量进行评价,并确定水质优劣顺序,为优先污染控制以及水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为岚县断面监测水质较好,娄烦县断面次之,静乐县断面监测水质较差。在水质较差的断面应加大环保投入,加强水质管理,从根本上改善流域水质现状。  相似文献   

8.
赵岩 《地下水》2022,(1):254-255
为有效解决城市小流域河道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以阜新市小流域为例,全面探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水景观、水生态修复、水质改善、水安全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修复、达标、保持、清源”的综合治理思路,并给出相应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科学设计了有限空间作业下的施工组织方案,研究成果可供其它地区类似河流水环境治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厚子河不同区域河水受硫铁矿污染的程度,在厚子河支流4个典型河流断面采集水样,开展水质全分析测试,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硫铁矿区厚子河水质评价的结果无差异,均为劣Ⅴ类水; 而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距离硫铁矿开采区由近及远的4个断面HZ001、HZ002、HZ003、HZ004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逐渐下降,水质类别分别为劣Ⅴ类且黑臭、劣Ⅴ类但不黑臭、Ⅳ类、Ⅲ类,符合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能够反映距离污染源越远时河水水质趋好的总体态势; (2)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同一河流各个断面所处的综合水质类别、同一水质类别中受污染的不同程度以及与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的比较结果,而且能够实现对劣V类水质污染程度的精细划分,相较于单因子评价法更加客观、科学、全面,适用于矿山开采等重污染区域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情况的研判。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厚子河不同区域河水受硫铁矿污染的程度,在厚子河支流4个典型河流断面采集水样,开展水质全分析测试,并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运用单因子评价法对硫铁矿区厚子河水质评价的结果无差异,均为劣Ⅴ类水; 而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距离硫铁矿开采区由近及远的4个断面HZ001、HZ002、HZ003、HZ004的综合水质标识指数逐渐下降,水质类别分别为劣Ⅴ类且黑臭、劣Ⅴ类但不黑臭、Ⅳ类、Ⅲ类,符合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能够反映距离污染源越远时河水水质趋好的总体态势; (2)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不仅可以客观反映同一河流各个断面所处的综合水质类别、同一水质类别中受污染的不同程度以及与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的比较结果,而且能够实现对劣V类水质污染程度的精细划分,相较于单因子评价法更加客观、科学、全面,适用于矿山开采等重污染区域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情况的研判。  相似文献   

11.
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黑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识别沿黑河干流不同地带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转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祁连山区,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转化以地下水向河流排泄为主.(2)南部盆地,在山前戈壁带,出山河水入渗转化为地下水;溢出带地下水以泉的形式转化为地表水;进入细土平原后,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非汛期地下水补给河水;在农灌区引河水通过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3)北部盆地,在金塔灌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引水灌溉入渗补给;在金塔灌区到额济纳旗,河流入渗转化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12.
A regional model of a small river basin with a catchment area of approximately 1000 km2 is considered. The model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groundwater intake on river runoff.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to the measured levels of groundwaters and discharges of this river. Geophysical and hydrometric surveys have allowed us to characteriz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bottom sediments along the riverbed. The reduction in the river discharge considering this heterogeneity is greater by 25% than the reduction in the discharge calculated without taking it into account. Thus, consideration of the heterogeneity of bottom sediments for more reliable estimation of an influence of water intakes on the environment is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3.
针对如何减小数值求解对流输运方程耗散误差的问题,引进断面计算浓度的概念来计算河段平均浓度,提出了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有限控制体积法离散对流输运方程的新算法,据此构建了模拟流域内的水源组成以及不同水源在流域内的时空变化情况的流域来水组成模型。通过数值试验与具体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充分掺混模式的新算法可有效地提高流域来水模型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
以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域,通过11年在不同河流断面的长期监测和区域内各类水体如地下水、泉水、水库和河流的空间选点取样分析,研究了干旱内陆流域水体 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负荷与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浅层地下水与河水中NO3-N含量普遍较高,含量超过 1.1 m g/L,大部分平原水库水中NH4-N含量超过 0.3 m g/L;河水与浅层地下水TP、NH4-N与NO3-N含量均呈现沿流域从出山口至下游的显著递增变化,同时还具有明显的随时间递增趋势,其中NH4-N含量在河流出山口及下游断面平均年增加幅度分别为 0.11 m g/L和 0.114 m g/L;流域水体 N、P含量的季节变化明显,黑河流域春季及春夏之交的枯水期大部分河段NH4-N、NO3-N和TP等要素含量为全年最高并出现水质超标污染。控制干旱内陆流域水域尤其是枯水期的 N、P污染,应成为干旱内陆流域水资源保护问题中值得关注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5.
Backwater effects in the Amazon River basin of Brazi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e Amazon River mainstem of Brazil is so regulated by differences in the timing of tributary inputs and by seasonal storage of water on floodplains that maximum discharges exceed minimum discharges by a factor of only 3. Large tributaries that drain the southern Amazon River basin reach their peak discharges two months earlier than does the mainstem. The resulting backwater in the lowermost 800 km of two large southern tributaries, the Madeira and Purús rivers, causes falling river stages to be as much as 2–3 m higher than rising stages at any given discharge. Large tributaries that drain the northernmost Amazon River basin reach their annual minimum discharges three to four months later than does the mainstem. In the lowermost 300–400 km of the Negro River, the largest northern tributary and the fifth largest river in the world, the lowest stages of the year correspond to those of the Amazon River mainstem rather than to those in the upstream reaches of the Negro River.  相似文献   

16.
GIS网络分析技术在河流水污染追踪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河流水环境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GIS网络分析技术在河流水污染追踪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河系网络模型的建立、河流水环境数据库的建立与集成、河流水污染追踪应用的方法与步骤,并以汉江流域河系为例,进行了原型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环状河网水质模型在水污染控制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一维圣维南方程及CSTR水质概念模型的机理,开发了平原环状河网非稳态水质模型,并用于温州市温瑞塘河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编制中。模型由水文子模型和水质子模型两部分构成,描述了水体中COD、氨氮和DO浓度随时间、空间的动态变化。利用新开发的模型,采用试错法,估算了河网的水环境容量,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远、近期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通过研究水质恢复的滞后性,提出可以采取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等非常规措施来改善河网水质;并且利用情景分析方法,分别设定不同流量与不同开闸方式相组合的9种冲污情景,定量化探讨了引水冲污方案;根据曝气复氧对河网水质改善的作用特征,筛选出需要曝气复氧的重点河段和次重点河段。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及其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达木中生界盆地形成时间及其盆地原型研究存在很大争议,主要原因在于对盆地内有无三叠系陆相沉积及其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接触关系和中生界原型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等问题认识不清.区域地质调查在盆地西部月牙山北发现中、上三叠统陆相地层与上覆下侏罗统地层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表露头、古流分析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柴达木中生界盆地起始于中三叠世.中生代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东西向展布的活动型山间盆地,盆地经历了中-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三个演化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中-晚三叠世坳陷型盆地、早-中侏罗世断陷型盆地和晚侏罗世-白垩纪坳陷型盆地三种原型盆地类型.中-晚三叠世盆地分布比较局限,沉积以氧化环境下的红色碎屑岩建造为主,不具生烃能力;早-中侏罗世盆地范围扩大,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主要分布于现今的阿尔金山地区及其山前地带,沉积中心在阿尔金山地区.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成为主要物源区,开始分割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沉积,沉积物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该研究对于准确评价柴达木盆地生烃潜力及合理进行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生态需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干预,导致季节性淹没区减少,天然湿地丧失,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以流域整体性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物种耐性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需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岸天然植被生态系统通过削减洪峰、增补枯水和截留污染物的作用,来影响流域的水量分配和水质改善,使流域受水分不足威胁的程度降低,即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保证了流域对生态水的需求。因此,为了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保护湿地、河溪森林植被、水陆交错带等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