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南海莺-琼盆地油气源对比的成熟度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海莺-琼盆地油气源对比的成熟度证据陈军红,傅家谟,盛国英,周毅(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张启明(中国海洋石油南海酉部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关键词中国南海,莺-琼盆地,成熟度,油气源油气源对比对含油...  相似文献   

2.
随着塔里木盆地中浅层油气勘探不断深入,深部油气勘探成为研究区必然选择。以塔里木盆地深部最新油气勘探开发资料为依据,揭示了盆地深部油气勘探现状,进一步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剖析了盆地深部不同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划分了深部油气藏类型并阐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深部钻井数比例逐年增大,油气三级储量逐年递增,深部油气勘探潜力巨大;根据油气藏储层特征、物性演化机制及源储接触关系,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可划分为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及改造型油气藏3种8类,常规油气藏包括背斜、断块及岩性-地层类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包括先成型、后成型致密油气藏,改造型油气藏包括流体改造型、构造改造型及综合改造型油气藏;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分布规律复杂,构造格局与演化控制了其平面分区分带富集,沉积成岩背景与演化控制了其纵向分层分段富集;综合研究表明,当今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应注重储层控油气作用,立足多目的层共同勘探,以致密油气为主导,改造型油气藏为重点,兼顾常规油气,逐步向盆地斜坡、坳陷处紧邻源岩的部位拓展。  相似文献   

3.
油气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是盆地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核心,而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又为限定评价单元之基础。以复合油气系统原理和方法为指导,油气源对比判识为手段,以寻找各供烃中心和油气藏之间成因关系为目的,重新划分了塔里木盆地4个复合油气系统和5个评价单元。在详尽分析评价单元油气勘探历史和发现历史基础上,结合已发现或落实的圈闭数量和规模,利用第七逼近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塔里木盆地已知油气系统中评价单元进行了油气资源与油气田规模、数量的定量预测评价。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11.43×108t,预测油田数量94个,86%集中在台盆区下古生界海相评价单元;预测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1000×108m3,气田数量104个,58%集中在库车前陆评价单元。塔里木盆地有近91%的石油、84%的天然气资源等待发现,是我国陆上资源发现程度较低的盆地,也是我国未来油气储量增长最重要的盆地。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un工作站Motif界面环境下,针对塔里木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完成了三维油气盆地模拟,包括地史、热史、古水动力史、生排烃史模拟及油气资源量的模拟计算,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三大油气系统,即满加尔油气系统、塔西南油气系统、库车油气系统,并指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热历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热历史潘长春,周中毅,范善发,解启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地温,热历史,塔里木盆地由于古地温是控制油气生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十多年来塔里木盆地古地温和生烃史一直是倍受关注的课题。早期的研究认为该盆地古地温...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油- 源特征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源对比是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针对东营凹陷沙三中、沙三下和沙四上三套有效烃源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探讨了东营凹陷内三套烃源岩与已知原油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及其成因。以油源对比为依据,将东营凹陷划分为沙三中—沙三中亚段(!)、沙三下—沙二、沙三段(!)和沙四上—沙四、沙二段(!)3个含油气系统。分析结果表明,3个含油气系统中已发现的油气藏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环状分布特征,其成因模式受控于输导要素组成、油源断层分布位置、烃源岩内砂体的发育规模以及断-砂空间组合等;其中,油源断层和砂体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东营凹陷不同成因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主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原油中二苯并噻吩参数与源岩类型判识吴治君,张建军(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二苯并噻吩参数,源岩类型,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原油之主力油源岩的岩石类型是勘探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下古生界主要发育寒武一奥陶系海相碳酸盐...  相似文献   

8.
NSO杂原子化合物在烃源岩和原油中通常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其包含重要的地质地球化学信息。由于组成复杂且难以分离,对该类化合物的组成研究相对薄弱。电喷雾电离源(ESI)结合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是一种新型检测石油组分的手段,具有选择性电离、超高质谱分辨率和质量精度等特征,非常适合检测石油复杂基质中微量NSO极性杂原子化合物分子组成,近年来开始应用于油气勘探领域。结合对塔里木盆地海相油与陆相油、辽河稠油等样品的FT-ICR MS分析,发现原油中NSO化合物受母源岩与油气成因类型、成熟度、油气运移示踪及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控制,可提供相关的识别与评价信息,显示FT-ICR MS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缝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10.
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征与描述 : 以塔中含油气系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塔中含油气系统的研究,发现它难以用传统的含油气系统方法来描述。它主要有二个油源区三套生油岩,发育有三套储层;不同油源在不同时期生成的油气在储层内共生、甚至相互混合,使油气成因复杂。据此提出了它是一个复合型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复合型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是多油源、多期成烃、油气成因复杂,出现在迭合型盆地。并针对这些特点,初步提出了工作思路及描述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油气体系的概念、产生、分类和命名。油戏源岩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搞清油气资源的空间分布,优选有利含油气区带。根据这一理论,提出我国中西部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三个重要油气盆地油气体系的划分和油气勘探目标选择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依据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可划分出压缩、伸展、走滑和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它们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展布。据成因可将塔里木盆地构造圈闭划分为2类,5型,15亚类。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多种构造样式的复杂组合,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氦气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稀有资源,关系国家安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我国贫氦且绝大部分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开展氦气资源调查非常迫切.通过全国七大含油气盆地及其他地区氦气资源及成因系统调研,明确我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天然气中氦气基本为壳源放射成因,其富集受富含U、Th的酸性岩或基底的分布、背斜圈闭及断裂共同控制.东部郯庐断裂带两侧含油气盆地中氦气为壳源和幔源混合成因,其富集受断裂控制明显.地热或温泉的水溶气中,含量较高的氦气主要为壳源.优选了氦气显示良好、但存在不确定性的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及周缘开展氦气资源系统勘查.通过对和田河气田及周缘11口井天然气样品精细取样、分析,首次发现和田河气田为富氦气田,氦气体积含量为0.30%~0.37%(平均0.32%),为壳源成因,折算氦气探明储量1.959 1×108 m3,是我国发现的首个特大型富氦氦气田.因此建议:(1)加快建设和田河气田氦气分离、液化装置,实现气田开发整体效益最大化;(2)尽快论证建设"塔里木盆地氦气战略储备基地"的可行性,开展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氦气资源系统调查;(3)加强氦气成藏理论研究,指导氦气资源勘探.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修祥 《沉积学报》1998,16(1):64-69
侏罗系是目前塔里木盆地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具有双重(海相、陆相)油气来源的含油气层系之一。塔里木盆地侏罗系油气聚集有两种基本型式即库车型和塔北型。油气分布在剖面上可分为5个带,即山前冲断-褶皱带、前渊带、斜坡带、前缘隆起张性构造带和按覆背斜带,油气富集明显受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再论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景廉 《铀矿地质》1997,13(1):13-18
本文根据近代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在油气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指出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需重新审视。从卤水、火山作用对油气、金属(非金属)矿床分布的影响,认为造成油气与金属(非金属)矿床这种空间分布关系的主要原因,可能由于它们均源于深部物质,而不是上部地壳的矿源层、烃源层。深入进行这项研究,必将对矿床成因理论有新的突破,并将对矿床勘探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庞雄奇  陈章明 《现代地质》1997,11(4):510-521
排油气门限是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生油气量饱和了自身吸附、水溶、油溶和毛细管封堵等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出的临界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源岩的排油气门限主要随源岩的有机母质丰度(C/%)、干酪根类型指数(KTI)和转化程度(Ro/%)三者的不同而改变。应用排烃临界地质条件可以建立源岩概念和差别标准;计算源岩排油气量并确定源岩等级评价标准;研究源岩排油、气相态并分析油气运聚成藏机理;划分源岩排油气阶段并建立源岩排油气地质模式。实际应用表明,用排油气门限、排油气量、排油气阶段、排油气地质模式和排油、气窗等替代生烃研究中的相应概念和术语指导油气田勘探更合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库车陆内前陆盆地及其勘探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前陆盆地按大地构造位置、发育时间及成因类型等可以划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新生代库车前陆盆地即属于陆内前陆盆地.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分析库车陆内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其控油作用对揭示我国中-西部地区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油气成藏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文正  李先奇 《沉积学报》1995,13(4):109-115
对采自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和层位的14个凝析油样进行了GC/C/MS在线(Online)碳同位素分析,获得了液态烃系列单分子碳同位素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时代凝析油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特征,并进行了油-油的对比与成因分类。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存在煤成油、油型油与混合成因油三种类型。其中油型油又可按母岩的时代划分为奥陶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三种类型。煤成油的源岩为佛罗系煤系源岩。佐证了该盆地存在四套现实的烃源岩(即奥陶-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和侏罗系)。  相似文献   

19.
应用矿物包裹体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史和油气演化阶段*郑旭明李良(地矿部华北石油地质局第三普查勘探大队,陕西咸阳712000)刘德汉**(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包裹体热史油气演化研究高演化碳酸盐岩烃...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相复杂含油气系统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油气系统研究是当今石油地质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在油气勘探中日愈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陆相多旋回族合叠加型盆地背景下的含油气系统多表现为复杂的多源多灶多期生烃和成藏。这种复杂的含油气系统有3个较突出的特点:(1)多源多灶致系统叠置和交叉;(2)多阶段多期生烃、成藏和变动导致多源混生;(3)多个关键时刻。在复杂含油气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常有多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过程,因上顷研究过程中要重视过程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