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ERDAS8.7和ArcGIS9.0支持下,对若尔盖黑青乔沼泽1977年Landsat-2MSS、1994年Landsat-5 TM和2001年Landsat-7 ETM遥感数据进行解译,选取斑块形状、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和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分析了该区景观格局。结果表明,24a间研究区湖泊总面积缩小82.43km^2,草地扩大70.87km^2,半沼泽扩大52.97km^2,沼泽缩小43.00km^2;景观斑块数增加83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少1.8375km^2;湖泊、沼泽、半沼泽和草地之间的类型演替较为明显;景观斑块形状指数整体上递减;景观优势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2.
广西贵港市城市建成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高分辨率QulckBird卫星影像及航片为数据源,借助GIS技术平台获得广西贵港市4个时期城市景观类型图;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40a来贵港市城市景观趋于有序多样化,表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斑块数和面积均逐年上升;建成区用地规模在经历了扩展过快和扩展不足的波动后,最近10a趋于合理,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闲置现象;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主要景观要素(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农田)的空间形状表现出规则整齐的特征,而主要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中西段肃州区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之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借助GIS技术(ArcGIS 8.1)和Fragstats Version 3.3软件,基于2000年Landsat5 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将研究区分为19个景观要素,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斑块伸长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景观多样性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优势度)和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破碎度、分离度)等指标,对酒泉市肃州区进行了景观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肃州区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戈壁(沙地)、耕地、盐碱地和低覆盖草地,体现了景观的基质是戈壁沙地和农牧业绿洲类型的特点;(2)斑块特征指数表现为:农村居民点、耕地和低覆盖草地斑块密度较大,耕地、戈壁、低覆盖草地和盐碱地斑块边缘密度较大,反映出农村居民点多而分散,草地退化和耕地碎片化状况;(3)景观多样性指数SHDI表明景观异质性较高的特点,SHEI则表明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戈壁、耕地和盐碱地等景观类型占优势;(4)景观空间构型指数蔓延度反映了聚集度适中的特点,破碎度则反映肃州区景观总体受人类活动干扰相对较小,戈壁、耕地、沙地、盐碱地分离度较小,反映出肃州区这些景观类型占较大面积,斑块相对聚集,构成控制性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4.
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采用分维数、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和边界密度等指数,分析了1988~2002年开封市景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斑块数增加,由1988年的28784个增加到2002年的32311个;景观破碎度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2)建设用地、水域和城市绿地面积增加;耕地(主要是水浇地)、未利用土地和园地等面积减小。(3)建设用地的空间质心向西南方向转移,城市绿地的空间质心向东北方向转移,水域空间质心向东南方向转移。(4)在景观斑块之间,高密度建设用地转移很少,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低密度建设用地主要转为高密度建设用地;而旱地、水浇地等耕地主要转变为低密度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主要转移为旱地、城市绿地和水域。人类活动和黄河同时控制着开封城市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和景观类型之间的转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基于3S技术的内蒙古乌审旗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乌审旗2005年30 m分辨率的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ArcView和ArcMap支持下,得到乌审旗景观分布格局图,并对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斑块形状指数、斑块数破碎化指数、斑块分维数、景观异质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乌审旗21 495个景观斑块中,斑块数目最多的为沙地景观,共有10 357块;总面积最大的也是沙地,为6.28×109m2;水域景观总面积最小,仅为5.36×107m2;平均面积最大的是工矿用地,为4.26×106m2;景观斑块密度最大的是耕地。各类斑块形状均较复杂,近圆度极小,居民点由于受到人为规划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几何形状特点,故景观形状指数最小;随着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加,从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到人工景观,多样性指数、破碎化指数均依次减小,景观多样性指数沙地最高、工矿用地最低;居民点的优势度指数最高,其均匀度指数最低;整个研究区各景观分数维值均小于1.4,景观的自相似程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吴健生  张朴华 《地理学报》2017,72(3):444-456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引发了强烈关注。现有有关城市内涝问题的研究多关注土地利用与城市内涝的关系,而对于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影响的研究则不多。本文以内涝问题严重的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深圳市2014年5月11日暴雨期间内涝点数据(共278个),选取类型水平上的最大斑块面积比例(Largest Patch Index, LPI)、斑块聚集度(Patch Cohesion Index, PCI)、景观破碎度(Landscape Division Index, DIVISION)、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ion Index, CONTAG)、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SHDI)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不透水率、植被覆盖度、降雨量、地形地势及雨水管网密度等内涝影响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究深圳市景观格局对内涝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土地利用类型中,住宅用地等建设用地对内涝灾害影响最大,其面积比例的增加会加剧区域内涝程度;② 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建设用地斑块的优势度、聚集度越高,景观破碎化程度越低,区域的内涝程度越高,绿地的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与建设用地相反;③ 城市整体景观特征中,景观整体越复杂越不易引发内涝灾害;④ 不透水率等人为因素比降雨量等自然因素对城市内涝的影响程度大。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使人关注到地表景观格局对内涝的重要作用,为内涝治理和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2个时期的遥感图像所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GIS工具,选用斑块密度、廊道密度、斑块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面积变异系数5个指标对金塔绿洲的破碎化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00年,金塔绿洲总体的景观破碎化程度轻微地降低。(2)从景观类型上看,基质的破碎化程度增强;水浇地面积增大,趋于集中分布,破碎化程度降低;城镇用地破碎度增加,分离度减小。这些变化与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程度和方式有关,体现了荒漠基质受人类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典型农业型绿洲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大尺度景观结构指数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尝试对大尺度下陆地景观结构指数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生态区划计算描述中国陆地景观结构的13种景观结构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面积加权斑块形状指数、面积加权斑块分维度、平均最近斑块距离、最近斑块距离的标准差、最近斑块距离的相异系数、蔓延度、分布邻接指数、结合度、香农多样性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12种指数进行因子分析,并采用前3个公因子分析中国陆地景观结构,3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88.8%,分别定义为斑块多样性因子、斑块形状复杂性因子和斑块分布均匀性因子。计算表明,在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生态区,这3个公因子取值都比较小,反映斑块类型多样性减少、形状复杂性降低、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9.
利用雅安市雨城区1996年、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在ArcGIS平台下进行矢量化,生成两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属形数据,通过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计算相应的景观格局指数,用以描述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96~2003年,斑块数明显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斑块的形状趋于复杂且不规则,表现为分维数的增加;通过景观破碎度的分析,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呈上升趋势,斑块连接度、聚集度减小;1996年、2003年两个时段的基质景观均是林地,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耕地;通过景观多样性、均匀度、聚集度分析,景观异质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大丰市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学方法,从斑块类型和整体景观两个水平研究了滨海开发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尺度效应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斑块水平上,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是对尺度变化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斑块密度、斑块结合度指数、斑块聚集度指数、有效网格大小、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是对尺度变化较为敏感的指数。景观水平上,不同转换尺度形成的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差异不大;各景观指数随尺度增加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变化可用指数函数或二项式函数进行拟合。2008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使景观的丰富度和结构的复杂性有所提升,景观斑块的破碎度、连通性和聚集性降低,分离度增大。总体上滨海开发带土地利用变化使研究区景观格局更加合理,生态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乡村景观的概念内涵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乡村景观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是人与环境互动作用产生的生态综合体.文中通过不同学科范畴对乡村景观进行了概念辨析,认为乡村景观是人地互动的产物,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空间性的表征.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起源与发展的回顾及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内容进行梳理,认为目前其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乡村景观分类、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格局及演变、乡村景观规划等4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乡村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景观功能网络的等级与结构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景观生态系统由多个层次水平的等级体系所组成,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其结构与功能间具有不同的相互依存关系,透过网络的概念有助于整合景观的等级性与复杂性。为探讨景观功能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本文将其区分为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城市中心为主体,交通干线为主要联系廊道的城市功能网络;及以生态保护为目标,保护区或未开发区为主体,河流或绿带为主要联系廊道的生态功能网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不同尺度中景观功能网络的结构、功能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期望为未来景观结构调整与功能协调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Yanchi County is located in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and belongs to the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of Northwest China.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evolu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to curb it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In order to intuitively show how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the study area changes over time,Landsat Thematic Mappers(TM)and Landsat Operational Land Imager(OLI)data of 1991,2000,2010 and 2017 were used.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nic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to landscape ecology,and constructs a niche model of landscape components by using"n-dimentional hypervolume niche theory"and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By evaluat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nich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wo-dimensional space to reflect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the study area over the past 26 years,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1)The larger the attribute and dominance value of landscape components,the higher the ecological niche and the stronger the control effect on the overall landscape.2)The ecological niche of each landscape componen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just as its control effect on the overall landscape.3)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each landscape component was different,with grassland,unused land and arable land always in a high dominant position,although the ecological nich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water area was always low.In general,the introduction of niche theory into the landscape ecology provided a new method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regional landscape pattern.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乡村景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该文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和乡村景观规划4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在评价这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区划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景观生态系统由多个层次水平的等级体系所组成,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中, 其结构与 功能具有不同的相互依存关系, 区划的概念有助于整合景观的等级性并厘清复杂性。本研究在景 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功能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生态区划、生态经济区划、农业 区划等相关研究的成果,探讨了景观生态区划应依循的原则、内容及区划等级系统, 指出景观生 态区划不仅强调景观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异质性, 还必须综合景观单元的过程关联和功能统一性。 同时以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为核心制定了开展景观生态区划需遵循的等级性、多尺度性、发生一 致性、格局与功能依存性、功能协调性以及界线完整性等原则。在其指导下, 重点讨论了景观生态 区划过程中涉及的方法论构建、景观生态分析与评价、景观生态区划体系构建等研究内容。最后, 通过比较了景观生态区划与自然区划、生态区划以及经济区划之间的异同,提出了不同尺度下景 观生态区划理论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6.
理想类型叙事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变迁与优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艳刚  刘继生 《地理学报》2012,67(10):1399-1410
乡村景观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在整个人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城市化、交通网络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乡村景观。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认识、解释和评价, 这影响了对乡村景观变迁的理性认识, 以及对乡村景观的高效利用和保护。本文采用理想类型叙事法, 利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对乡村景观的变迁进行叙事分析, 提出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4 种乡村景观变迁理想类型叙事:保护叙事、现代化叙事、公平生存叙事和内生发展叙事, 更客观全面地凝练乡村景观变迁的多元价值观、理论基础、核心假设和基本观点与建议。最后本文提出了乡村景观分异的7 种情景类型, 每种情景类型具有不同的判征指标、空间区位指向、主体景观和主要功能, 并结合理想类型叙事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以期为未来建设健康、富有生产力和吸引力、和谐的乡村景观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高校的吸引力已不仅由师资力量决定,校园环境、合理的景观布局也成为招生的主要吸引源之一。校园景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师生的活动与行为,构建一个风景优美、格局合理的校园非常重要。另外,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建设与人和谐的校园已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针对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的生态景观实际,运用斑块、基质、廊道理论,对景观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高校校园景观规划、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景观格局分析指数选取刍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当前景观格局分析中所用到的景观指数上百种,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正确选择景观指数是一个普遍存在,然尚未完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简要阐明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基点(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镶嵌模型)的基础之上,针对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误用景观指数的事实,叙述了合理选用景观指数的基本原则。最后,引介国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荐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5个景观指数:平均斑块边缘一面积比、蔓延度、相对斑块面积、分维数及斑块类型/景观类型/土地覆盖类型,以供读者选取景观指数时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研价值。随着对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由局部点状斑块向区域性文脉整体保护认识的转变,相关研究日益受 到国内外更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概念与内涵阐释入手,对近20 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进行了总结,认为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景观的变化、景观的保护三大方面,其中,在现 代经济的冲击下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及相应的保护调控措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学者们运用历史学、地理 学、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多学科参与研究的良好局面,但是在研究的内容和深度方面还有待于 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文化景观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化景观已被列为第4种世界遗产类型,虽然文化景观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景观、文化景观和景观文化的基本概念仍未达成一致,阻碍了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对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变迁、感知与解释、构成与类型、保护与利用4方面的理论方法进行综述,认为国内外文化景观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国内的研究不仅落后于自然景观,而且与国际研究水平有较大差距。建议从文化景观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研究氛围和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解决5方面推动文化景观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