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侏罗系大同组。依据大同煤田构造发育特点,分析了区域构造对煤田构造格局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大同煤田主体为一向斜构造,控制了煤系的分布范围。区内控煤构造样式包括压缩构造和伸展构造两大类,前者分布于煤田边界,主要包括逆冲前锋构造、逆冲叠瓦构造、双冲构造、叠瓦扇构造等类型;后者主要分布在煤田内部,以正断层控制的堑垒构造类型为主,构成井田边界或采区边界。  相似文献   

2.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宁武煤田大同组植物化石笔者鉴定计21属41种,以真蕨类,银杏类为主,有节类,柏柏类次之,苏铁类稀少。该植物群可归于北方普遍发育的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并可与大同煤田的大同组、北京西山门头沟群、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及表海大煤沟组所含植物各对比,时代属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3.
河东煤田北段晋祠砂岩及其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东煤田北段晋祠砂岩及其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柴东浩,汤明章,周社育,贾真杰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山西省地质矿产局216地质队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晋祠砂岩(K1)一名源于太原西山剖面,60年代至今,晋祠砂岩作为石炭系本溪组与太原组的分界砂岩而得到地质界的普遍...  相似文献   

4.
为了总结大同煤田构造特征及二叠系太原组赋煤边界形成条件,结合野外露头、钻孔岩性、三维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大同煤田构造区带划分、地层结构样式、构造演化及应力场特征,明确了二叠系赋煤边界成因机制。研究表明:晚古生代以来,大同煤田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其中燕山期构造最为复杂,具有幕式、挤压伸展交替演化特征,控制了煤田现今的构造格局;煤田由东部逆冲断裂构造带,中部向斜-单斜构造带和西部隆起构造带组成,煤田内部断裂多为NW-NWW和NE-NEE向,前者形成时期早,规模普遍较大;不同构造期应力作用控制着二叠系煤层的赋存特征,印支早期NS向挤压作用,控制煤田东北部边界,燕山期控制煤田东缘、西缘和西南缘边界。   相似文献   

5.
莫虎岑 《地质论评》1985,31(1):79-82
不少论著及专题报告的文字和插图表明:阴山东西构造带南侧的大同一带是晚古生代的沉积边缘。有的明确指出:大同宁武煤田的太原组,向北至大同云岗十里河南岸已尖灭。山西组有超复现象,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大同煤田位于晚古生代的华北大型聚煤拗陷的北部,  相似文献   

6.
钟蓉  陈芬 《现代地质》1996,10(3):295-302,T002
通过对辽西石炭纪含煤地层的详细研究,发现辽西石炭系不仅有太原组而且有较厚的本溪组,在地层及沉积特征方面与内蒙古大青山煤田的石炭系十分相似。两煤田均形成于近山滨海平原的古地理环境而非前人认为的山前冲积平原。作者在杨家仗子煤田7#煤顶板发现的沉凝灰岩层可以与华北地台东部太原组中部遍布全区的火山事件层对比  相似文献   

7.
在对淮南煤田太原组前期油气勘查工作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重大实物发现(油气显示层位和现场含气量测试),提出了针对山西组下伏地层的井下钻孔布设方案及其井身结构设计,并综合掌握实物发现地矿井地质构造资料,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淮南煤田阜凤逆冲推覆构造带下盘系统(原地系统)太原组含煤岩系油气资源调查的地面探井布设方案及其井身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井下钻孔+地面探井"相结合的淮南煤田太原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9.
叙述了滕县煤田太原组的沉积特征,分析了主要碎屑矿物的标型特征以及该组砂岩在物质成分、结构及沉积构造等方面与火山碎屑岩的差异,认为滕县煤田太原组基本上没有所谓“火山碎屑岩”。还对火山碎屑岩的命名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以山西薄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了山西六大煤田中薄煤层的分布特征,得知六大煤田中大同煤田薄煤层数量最多,其次为霍西煤田和沁水煤田,西山煤田薄煤层数最少。沁水煤田灵石矿区、沁源北、左权矿区薄煤层层次比大于80%。山西薄煤层以0.8~1.3m厚度为主;大同煤田薄煤层总厚最高,西山煤田最小。霍西煤田薄煤层厚度占比最高,西山煤田薄煤层厚度占比最小。小于0.8m薄煤层总厚度均小于0.8~1.3m薄煤层总厚度。山西组含煤岩系以0.8~1.3m薄煤层为主,占山西组薄煤层总数的71.4%。太原组和大同组含煤岩系中小于0.8m薄煤层层数和0.8~1.3m薄煤层层数相当。太原组薄煤层数最多,分别占全省薄煤层总层数的60%和总厚度的58%。  相似文献   

11.
土壤样品分别采于山西省大同、太原和临汾3个地区。实验分成吸附解吸实验和运移实验2个部分。其中吸附实验分成砂粒土壤和粘粒土壤2个粒级分别进行。结果表明:3种土壤对Hg的吸附量随着加入Hg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4种吸附模式来拟合3种土样对Hg的吸附可以得出,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能较好地拟合3种土壤对Hg吸附的实验数据。3种土壤对Hg都有一定的吸持固定作用。解吸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大同土壤〉临汾土壤〉太原土壤。当Hg^2+的浓度为300mg/L时,Hg在大同土壤中的穿透速率最快,在太原土壤中穿透速率最慢。从而得出Hg^2+在壤质砂土中运移速度最快、在粉壤土中运移速度最慢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大同组和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是我国典型的双纪煤田。在收集大同矿区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同矿区5#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煤质主要为中灰、高挥发分、中硫、高热稳定性煤,整体以弱黏结煤为主,煤层的黏结性变化规律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变质程度由低至高,煤的黏结性也随之逐渐增强。5#煤层煤岩特征以半亮-半暗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以较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湖沼相为主。绘制了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图,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参照焦化、气化、液化用煤指标体系对5#煤清洁利用方式进行划分,结果显示,5#煤洗选后大部分可作为焦化用煤,部分煤可作为直接液化用煤。  相似文献   

13.
结合大量钻孔岩心、测井、井田地震资料,按照基准面旋回理论原理对大同煤田石炭系太原组含煤层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发育特征与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将太原组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分析了不同中期基准面旋回沉积相序、短期旋回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其煤层聚集的控制因素,明确了中期旋回地层格架内砂体与煤层的分布规律及其响应特征。研究认为弱伸展、缓慢沉降的古构造背景以及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是太原组成煤的基础条件,中期基准面变化及所处的位置是聚煤的主控因素,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易发育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的主力可采煤层;上升早中期或下降中晚期,多发育中薄层炭质泥岩与薄层煤层,煤层多零星分布,横向连续性差。  相似文献   

14.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孔渗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的低孔、低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选取华北河东、渭北、阳泉、晋城、大同和两淮等6个煤田,通过煤岩学特征测试、微裂隙分析和低温氮孔隙结构分析,对该区煤的孔渗发育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华北地区煤的孔隙度在2%~10%之间,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受3次煤化作用跃变所控制,在Ro,r约为1.2%附近达到最小值。矿物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的孔隙度。华北地区煤的渗透率一般都在5×10-3μm2以下,渗透率与孔隙度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无烟煤以微孔为主,孔隙度都在6%以下,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而中低煤级煤的渗透率不仅受裂隙影响,也受煤中各级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在内蒙古大青山晚古生代煤系地层中发现了9层以上火山事件层,主要由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及各种凝灰质沉积岩组成。通过剖面层序分析和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同位素比值研究,可将本区火山事件层划分为9个喷发旋回;根据火山事件层的分布,本区煤层可与山西大同同时代的煤层相对比;这一研究结果为大区域煤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根据本区的研究工作并与内蒙海槽火山活动资料相对照,本区火山碎屑物质来自内蒙海槽钙碱性岛弧型火山活动的观点得到证实,也为华北板块与古亚洲洋板块之间的封闭机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The western Daqingshan area, located in the eastern Yinshan belt, is dominated by the southern Daqingshan fold-and-thrust system and the northern Shiguai basin. Based on detailed structural investigations, stratigraphic controls, and geochronology, a three-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western Daqingshan area during the Jurassic. The discovery of syndepositional normal faults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sequences suggests that an N–S extensional regime (ca. 200–170 Ma) characterized the first deformational stage, which controlled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Shiguai basin. Subsequently, the relatively expansive rift basin was dissected by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the Daqingshan fold-and-thrust system that was associated with a N–S compressional regime (ca. 170–160 Ma). This phase of deformation involved the Lower–Middle Jurassic synrift sediments into a series of E–W-trending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and controlled the deposition of Late–Middle Jurassic Changhangou growth strata ahead of the deformation front. Finally, the progression of Daqingshan fold-and-thrust system was dominated by NW–SE compression (ca. 160–145 Ma), which converted the previous E–W-trending compressional structures into a stepped geometry marked by several NE-trending oblique footwall ramps, and resulted in the depocentre of the Late Jurassic Daqingshan synorogenic conglomerate migrating markedly northeastwards. The driving mechanisms for these three palaeostress fields are considered as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following Permian–Triassic collisional orogenesis, closure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 and NW-directed subduction of the Palaeo-Pacific plate,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的修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 ,下、中侏罗统五当沟组为一套含煤碎屑沉积 ,中侏罗统长汉沟组为灰绿色粉细砂岩夹灰岩及砂砾岩 ,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紫色碎屑岩系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序列。由于区内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极其发育 ,使得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呈构造岩片相互叠置 ,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许多困难 ,前人所划分的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大青山组 ,而是上二叠统脑包沟组和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及固阳组。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 ,笔者对区内大青山组的地层层序、展布规律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性质等都重新给予厘定 ,提出大青山地区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生物贫乏 ,分布严格受坝岩—席麻湾—金銮殿断裂控制 ,与下伏地层局部呈不整合 ,整体呈假整合接触 ,这些结论对区内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大同市环境监测及科学研究的有关信息,简要综述了大同市区及云岗石窟地区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物理和化学性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颗粒物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