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在二十年代初期,李四光教授在研究中国和东亚各种类型构造体系的时候,就明确指出地壳表面存在着沿一定纬度分布的东西向构造带。以后又进一步讨论了它们长期发展的历史和它们在全球的规模。他从不同类型构造体系在地壳上分布和排列的规律,探索构造运动的起源,认为这些构造体系所表现的方向性显然与地球的旋转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成生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当地球自转角速度发生变化时,它的离心惯性力也随着发生变化,离心惯性力的水平分力推动着地壳的定向水平运动——经向和纬向水平运动。  相似文献   

2.
3.
4.
5.
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巨型纬向构造体系(以下简称纬向带)与地壳运动之联系,是地质力学一项基本理论问题。李四光教授早年探讨地壳运动规律时即得到启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逐步深入,得出了一些基本的规律,充实了地质力学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地质力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根据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纬向构造形变,结合其他学科观测研究的成果,对巨型纬向带,作一些补充讨论。(一)巨型纬向带发生的原因及其展布的规律性1.纬向带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弧形构造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弧形构造是造山带中一种常见的构造样式,弧形构造带的形成过程对于揭示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弧形构造在平面上通常表现为平行型、汇聚型、发散型、截切型和混杂型5种类型。依据弧形构造带运动史和是否弯曲旋转,弧形构造带可分为原始弧、渐进弧与次级弧3类运动学模型。弧形构造带的形成主要与边缘地形、刚性块体阻挡、地层厚度与拆离层滑脱程度差异、走滑断层等地质条件,运动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利用物理模拟实验,建立了两个不同边界条件的模型分别模拟帕米尔突刺东缘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的逆冲走滑构造演化过程,进而分析和讨论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均形成于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育明显断层走滑现象,前者逆冲前缘断层兼具左行走滑特征,后者逆冲前缘断层则具右行走滑特征,但前者总体走滑量明显小于后者;(2)帕米尔突刺东缘的柯克亚-和田褶皱冲断带和喀什-叶城转换断层带走滑作用均主要位于山前边界断层带,越靠近逆冲前缘(盆地内部),走滑效应越微弱,挤压效应越明显;(3)在边界走滑断层前缘(往盆地方向),弧形断裂由挤压方向向前依次产生,并且斜向相交,验证了帕米尔东缘冲断带构造演化符合自南向北依次变新的规律;(4)在斜向压扭作用过程中,走滑断层构造带不一定发育明显的高角度甚至直立的断层,也可能表现为逆冲叠瓦构造楔样式,形成走滑逆断层,故在进行帕米尔突刺东缘(如塔西南山前)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时应充分关注这种构造类型。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讨论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济阳坳陷总体表现为由多个次一级北断南超的半地堑凹陷组成。坳陷内的凸起构造呈近NE向的排列,单个凸起构造呈东西向展布。东西向构造为东营凹陷的主体构造方向,西部的几个凹陷则为北东向展布,坳陷区内的断裂构造以NE向断层为主。坳陷以伸展构造为主,同时发育有走滑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NE向挤压、中生代中期裂陷、中生代晚期构造抬升、古近纪强烈断陷和新近纪整体坳陷等几个阶段。盆地的最终成型是地幔抬升产生的裂陷和走滑断裂产生的拉分联合作用的结果,来自东南方向的挤压作用是形成区内北断南超半地堑盆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溪水洞位于上马家沟组砾屑灰岩中。洞穴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当时的古气候、古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2.
程裕淇  张寿广 《地质通报》1982,(2):1-14+131
我国境内变质岩系和有关岩类分布比较广泛(见图),西起帕米尔、昆仑,东至沿海山地、丘陵和台湾等岛屿,北自大、小兴安岭、蒙古高原、阿尔泰山,南至海南等岛。从变质岩系或变质岩所发生的变质时代看,包括了所有的地质时代,其中以前寒武系最为发育;而有些变质岩系,尤其是时代较老的,又往往经历了两期乃至两期以上的变质作用。它们的原岩建造与所经受变质作用的性质和变质程度,基本上包括了迄今已被人们所认识到的各种情况,构成了一些多样的变质杂岩和混合杂岩,蕴藏着多种矿产。主要的有铁、  相似文献   

13.
翟斗烈 《吉林地质》1990,9(1):65-68
早印支运动结束了吉林省北部地槽的发展进程,从而南台北槽统一为一体。早印支运动具有华力西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晚印文运动时期则具有中生代构造运动的新生性特点。北部地槽是递进式封闭的华力西地槽印支皱褶带。印支运动时期是在亚洲大陆与太平洋构造体系中首次出现大陆边缘活化带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蒙皂石—伊利石演化及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立兵 《现代地质》1995,9(1):37-41
摘要:作者认为蒙皂石—伊利石的转化是多因素、多机制作用的结果.不同环境、不同机制形成的伊/蒙混层矿物,有序化出现时的伊利石层含量不同。伊/蒙混层由无序到有序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存在过渡型混层矿物,多数伊/蒙混层矿物都是以某一类型为主的复杂集合体。作者指出分散蒙皂石是影响无序型伊/蒙混层矿物混层比计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中新生代盆地特点及几个构造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研究应纳入全球构造总格局中,进行全面深刻的剖析,以活动论、阶段论和转化论的观点,把盆地地热史、沉积史、构造演化史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构造理论,并指导普查勘探。  相似文献   

16.
THE GLOBAL TECTONIC SYSTEMS AND A LATITUDINAL MOUNTAIN-PLATEAU CHAIN ON THE NORTH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17.
杜霏  潘国林 《安徽地质》2021,31(2):165-168
本文结合物探、钻探、综合测井等成果资料,通过对地热地质条件、地温场特征、地热形成机制等因素分析研究,建立了地热田的形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温场平面上大致分布于F3、F4断层与伟晶岩脉(ρ)构成的"三角区"内,垂向特征表现为地热水出水深度各有差异;热储层为F3断裂破碎带,同时F3断裂破碎带亦作为地热流体的主要排泄通道,热源为现代岩浆活动形成的岩浆房或沟通深部热源的现代活动断裂的热对流.  相似文献   

18.
新疆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含矿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疆地壳演化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造山带在不同构造阶段、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不同沉积建造及岩浆建造,与之对应形成各种成矿类型.造山带经历了离散、汇聚、碰撞、陆内造山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成矿地质背景.根据新疆具体情况,进行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建立构造演化序列.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划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不同大地构造相类及构造相,并对其含矿特征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沉积硫化物矿层形成的构造地球化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还原性海底水域中,厌氧细菌引起的还原作用提供了沉淀剂S~(2-)。这种作用控制着同生硫化物相的形成。盆地中古构造运动形成的沉降—堆积弱补偿状态是硫化物矿物富集的一种有利条件。在此情况下,硫化物层不受非矿物质的稀释。某些层控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证明,陆缘构造拗陷带的潮下海湾和泻湖相构成一种使陆源成矿元素聚集成矿床的“地球化学阱”。  相似文献   

20.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