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强震活动和板块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各地区地震活动特征时,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需考虑的,即各区的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和邻近地区的强烈地震的时间、空间分布,地壳厚度分布和震源机制所示的压应力方向等,讨论大地震与地壳结构和构造应力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2004,31(2):113-122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从而使这里的沉积发生变形,这就引起万安运动(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3.
巴颜喀喇断块边界断裂强震活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高翔  邓起东 《地质学报》2013,87(1):9-19
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尤其是现代强震活动,一直是活动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对象也从一条断裂带上的强震活动,发展到多条断裂带所构成的空间内的强震活动和断块的强震活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巴颜喀喇断块的活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巴颜喀喇断块整体运动的角度出发,根据断块周边各条断裂带上1900年以来的历史强震记录(Ms≥7)和现代强震活动,分析了断块的地震活动及其准周期性、震源机制、最大震级以及边界走滑断裂与强震活动的关系,主要的认识有:①1900年以来,地震活动呈现出3个地震系列,即:1923~1937年叠溪—花石峡地震系列、1947~1976年达日—炉霍地震系列和1997年开始的昆仑汶川地震系列;②地震系列之间的时间间隔和每一次地震系列持续时间有较大的差异,达日—炉霍地震系列与前后两次地震系列差别较大,而昆仑—汶川地震系列尚未结束;③经过2次8级和8级以上大地震之后,昆仑汶川地震系列虽然尚未结束,今后还可能发生较大地震,但是巴颜喀喇断块很可能已经历了本地震系列的大释放阶段,在该地震系列时间范围内大释放阶段之后的地震震级将小于大释放阶段的震级;④走滑断裂是控制巴颜喀喇断块运动的主要边界断裂,走滑型强震是地震系列的主体;⑤印度板块向北存在一个强烈的推挤过程,是使这些边界断裂带从孕震到真正发生强震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强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海昆仑山口西 8.1级地震发生在具有新生性特征的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断裂带上。该断裂带在 190 0年以来的 10 0多年中经历了一个强震活动过程。在该强震活动过程中 ,地震沿整个可可西里—东昆仑活动构造带分段破裂 ,强震的破裂长度和震级之间大致满足对数线性的统计关系 ,强震活动呈现指数型时间分布的加速特征。这种强震加速活动特征可以用含多个震源体的孕震系统的强震成组活动模型给予解释。  相似文献   

5.
6.
一提起前寒武纪绿岩带,人们往往会想到南非巴伯顿、加拿大阿比提比、澳大利亚的伊尔岗和皮尔巴拉等这些典型的,矿产丰富的绿岩带分布区,而对欧亚地区广泛分布的、规模不甚大的那些绿岩带,虽然也有些文献报道,但资料比较少,特别是人们总是认为它们不是理想的绿岩带分布区,因而很少给与重视,如苏联的东欧、西伯利亚地区的绿岩带、中国东北、华北、小秦岭、大别山等地的绿岩带,印度的达瓦尔、科拉尔的绿岩等。最近几年来,许多地质工作者在这些地区作了广泛的研究工作,获得了一批有  相似文献   

7.
8.
环太平洋带的明显分区可由火山、地震、山系、盆地、岩浆和矿物表示出来。所获得的大尺度分区相当于4个象限区:南东区、北东区、北西区和南西区。在一定经纬度上,尤其在中低纬度(60°~0°)带上,宽度具百公里的中尺度分区表示出等距和交替重复性发现的分区特征。在东太平洋底部中的一系列转换断层不断地把大洋板块切割成一系列条状断块,条状断块相应显示出独立运动称之为“条状板块构造”。部分条状板块有关不同类型板块舌状构造在大陆显示形状变化底部下倾,使板块舌状构造的不同类型决定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分区。亚洲东部大陆板块也被分离成东西扩张构造带。这些大陆板条向东运移,相当于西太平洋岛分区。舌状板块变形机制(包括弹性弯曲,弹塑性弯曲)和承受洋脊压力和舌状板块弯曲将被分析,同时对分区的起因也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蛇绿岩带与板块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中生代以来地壳的发生和发展问题,而且对大陆裂谷、大洋中脊以及岛弧等全球性问题的阐述,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地壳的最初形成远非中生代以后,而是古生代、元古代甚至太古代,所以对地壳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全面研究,还必须回溯到古生代或更早的地史时期。板块构造学说能否为解决地史历程中的许多地质问题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这是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大陆内部古板块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从分析已知的蛇绿岩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们对地幔动力学了解不够,因而对地幔是整体对流还是分层对流这一问题仍有争论。分层对流是在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间,由670公里深处地震不连续带上的相变面或化学界面分开。尽管下地幔绝大部分可能是由镁硅酸盐型钙钛矿构成的,或许这类钙钛矿占整个地球体积的40%,但对其相关系,流动特征及物理性质我们却了解得很少,而这些对地幔的流变学和对流行为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要了解地球的热力学和化学演化,就必须  相似文献   

11.
地壳表层构造和深部构造互相制约是控制河北地区许多强震发生的必要地质条件。由此地质条件,在水平与垂直两个相互叠加的应力场作用下,使河北地区发生许多强震。这个构造-应力场模式,对华北地区许多强震的发生可能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模拟强震发生前后以及发生时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到了龙门山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在汶川地震到地震时到地震后的最大主应力和剪应力的数值和方向均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应力方向整体上由NEE变为SEE,但在不同地区这种变化表现有所差异。剪应力在震前和震时均有局部区域出现了集中,特别是在映秀附近; 但在地震后,区域内剪应力相对均匀分布,而且与地震前相比,剪应力在龙门山前山断裂和龙门山中央断裂分布的值明显减小,在后山断裂附近分布的剪应力数值增大。同时地震后剪应力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集中的区域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应力场变化规律与地震时的地表形变规律和震后余震的分布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的网结状构造样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结状构造样式是造山带地壳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为线状强应变带与夹持其间的透镜状弱应变域规律组合格式。这种网结状型式在几何学上具有尺度不变性,并具三维特征,理论分析和实际观察指出,这种网结状构造样式,是在应变软化作用及变形分解作用控制下递进发育而成的,而造山带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组成造山带岩石的流变学特征以及变形物理环境,又是控制应变软化及变形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新生代太平洋陆缘带的构造格局和构造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同处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但具有不同的构造属性。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前者以构造扩张为背景,由此引起陆缘裂解,陆块漂移以及岛弧、边缘海的形成;后者以构造收缩为基础,导致陆缘增生、陆块拼贴和陆缘造山带的出现。然而,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亚洲东部是以构造封闭型的陆缘带为特点,北美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开放型的陆缘带。构造扩张和构造收缩是环太平洋陆缘带构造环境的两种基本型式,它们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对峙分布,在时间上成有节奏的交替转换。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伊犁微板块间的南天山洋最终消亡缝合线——那拉提构造带,基底由下元古界那拉提岩群的片麻岩、变质表壳岩及早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组成.经研究分析,上述岩石遭受了4期变质变形.本文从不同构造层次和深度残留下的变质变形构造研究入手,初步探讨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那拉提构造基底的变质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6.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IES ON THE EAST BORDER OF 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造山带蛇绿岩及其解体的超镁铁岩体大部沿着缝合带和深大断裂出露,形成21条不同时代与规模的岩带。时间上,古生代蛇绿岩占优势,中、新生代次之,元古宙极少。一些较大的蛇绿岩带往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代和构造类型的蛇绿岩块组成的复合岩带。中国西部造山带蛇绿岩以塔里木-中朝地台南缘为界,其时空分布由北向南有由老变新之趋势,可能暗示中国西部和西南大陆具有由北向南依次增生的演化机制。根据蛇绿岩剖面类型和洋盆发育阶段,可将中国蛇绿岩分为四种构造类型:(1)初始洋盆型;(2)成熟洋盆型;(3)岛弧型;(4)残余海盆(非蛇绿岩)型镁铁一超镁铁岩。中国造山带蛇绿岩以(1)类为主,其余类型较少。  相似文献   

18.
孙大中 《地球学报》1990,11(1):105-107
<正> 中国东部华北克拉通太古和早元古地壳以垂直增原为主,华北克拉通以外早元古地壳大范围地增生,其中、晚元古活动带则发生了地壳开会和水平增殖。它们分别具有各自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的发展。 华北克拉通的太古宙地体主要由高级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所构成。大部分地区仍可见到变质的上壳岩,如变质的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变粒岩、孔兹岩、大理岩和条带状铁建造等,形成了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地体的自身岩石特征。已知太古宙的岩石时限为3.5—2.55Ga,其年代构造格架表现为大面积的晚太古岩石中包含了局部的3.5—2.9Ga的早  相似文献   

19.
造山带岩石圈去根作用作为碰撞后或造山后阶段构造-岩浆活动的重要机制,是研究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通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获得的一系列成果表明俯冲板片发生断离/拆离作用残留在对流地幔中,表现为高导低阻而冷的高速体;这些被断离/拆离的板片直接记录了造山带巨厚岩石圈去根作用。板片断离/拆离作用导致岩石圈深部伸展-减薄作用和热的软流圈地幔上隆,从而引起强烈的交代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和断陷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甘肃大型变形构造及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变形构造带是地球表层重要的构造现象,它们记载了地壳的构造变形(走滑错移、逆冲叠覆和伸展滑移)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本文根据大型变形构造定义及其分类原则,将甘肃省大型变形构造划分为3大类10种类型,初步厘定出大型变形构造带23个,简要叙述了主要大型变形构造规模、产状、构造层次、物质组成、变形期次等基本特征,探讨了大型变形构造与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关系,从全省北山造山带、祁连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带一盆”的构造格局出发,探讨大型变形构造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