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河流域平原浅层地下水消耗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量消耗过程、空间分布及机理研究,揭示了区内地下水系统与相邻层圈之间水分通量因人为活动影响而发生剧变的规律,并在现状开采与补给条件下警告性预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海河流域平源浅层地下水消耗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费宇红  张光辉等 《水文》2001,21(6):11-13,10
通过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储量消耗过程、空间分布及机理研究,揭示了区内地下水系统与相邻层圈之间之分通量因人为活动影响而发生剧变的规律,并在现状开采与补给条件下警告性预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保护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地下水资源在海河流域至关重要的资源。海河平原的浅层和深层含水层大面积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地下水资源的的过量开采造成了严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评价了可行的技术。利用洪水和废水进行人工回灌已进行了试验。在很多地区可以应用地表回灌系统,城市地区实施深层含水层的回灌。更好地策略是减少地下水的抽取量,特别是为了减缓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应该联合运用减少地下水抽水量和人工回灌,以解决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含水层恢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北平原地下水资源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河北平原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自70年代以来大量动用地下水的储存量,导致山前局部地区浅部含水层疏干,中东部平原深层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并诱发了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河北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约139.62×108m3/a,可采资源为107.75×108m3/a.1985~1995年地下水平均开采量133.1×108m3/a,即平均超采25.35×108m3/a,其中深层淡水超采10.01×108m3/a.本文提出调整布局,充分挖掘地下水资源潜力.河北平原中东部咸水分布区的浅层淡水分布面积17857km2,尚有约20×108m3/a的开采潜力.节约挖潜,调整产业结构,使工农业结构及人口适应水资源的承载力.合理调控地下水的开采深度,浅层水循环交替积极,具有开放性和可恢复性,采补均衡的着力点应放在浅部.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在于维护浅部地下水动态均衡上.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权  樊向阳  贾陈忠 《地下水》2004,26(3):159-160,219
根据我国地下水资源面临严重不足和水质恶化的严峻挑战,论述了地下水资源面临问题的原因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将模糊物元模型与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海河流域的五个典型区域——石家庄、唐山、沧州、衡水和天津的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评价中,计算结果表明五个典型区域中石家庄水资源存储量相对最好,属于中等程度,天津和唐山地下水资源较贫乏,衡水和沧州地下水资源很贫乏。评价结果与相关资料显示的各区域地下水系统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这验证了所选指标及所构建模型的合理性,可为其它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存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河流域沉降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克刚  王威  于强  易长荣  周俊 《地下水》2008,30(4):12-15
海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资源性缺水,历史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了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灾害,尤其是流域东部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不相协调调的具体表现。在有效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来防治地面沉降的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探讨了此前天津地区地下水环境容量指标在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土水比”评价指标,构建“土水比”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河南豫北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约17000km2,自中更新世早期以来,黄河冲积扇的形成和演化,对其含水层的空间结构及迭置关系,起决定性控制作用。最新计算结果,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为31 15×108m3 a,开采资源量为28 47×108m3 a,储存资源量为547 60×108m3;深层地下水开采资源量为9243×104m3 a,弹性储存量为42 93×108m3。2000年地下水开采量20 36×108m3,地表水实际利用量16 44×108m3。预测2010年河南豫北平原需水量为39 38×108m3,水资源尚有结余;2020年需水量为47 63×108m3,水资源缺口1 74×108m3,总体上是平衡的。评价的浅层地下水资源属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规划的6个城市应急水源地集中在沿黄地带,日开采浅层地下水达80×104m3,为城市供水提供了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9.
孙胜祥 《地下水》2004,26(3):190-193
分析陕西地下水资源的赋存、分布,总结地下水资源开发中的经验教训,并提出实现陕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海河流域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概念。本文就山前平原区、中部平原区和东部滨海平原区地下水的不同特点,开发和利用现状的不同,分别提出了海河流域各地区深层和浅层的地下水生态水位,并根据海河流域地下水位现状,提出保持或恢复地下水生态水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连市滨海河谷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至2005年城市缺水为11 042.5×104m3,占需水量的17.1%,其中大连城区(金州以南地区)缺水9 890×104m3,占缺水量的89.6%.开发利用滨海河谷地下水资源,建立滨海河谷型地下水库,不仅可以治理大连地区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增加水资源量,满足当地农业及生活用水,同时可弥补城市供水的不足.根据前人工作成果分析及野外实地勘查,大连市适于建设河谷型地下水库的滨海河谷有22条,建成后的总库容量103 602.9×104m3,开采资源量25 766.88×104m3,可增加开采资源量1 2 542.45×104m3.  相似文献   

12.
基于Bossel框架的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影响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最主要因素、评价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并进行预测,采用Bossel可持续评价的理论框架筛选了最能反映和影响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6大基本定向指标共36个具体评价指标,建立了考虑地下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对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价,辅助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报地下水流场变化趋势,进而预测评价了新地下水水源地投产5年后和10年后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现状条件下,双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态势处于绿色(良好)级别,但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不断增加,可持续利用态势逐渐恶化,由良好级别转变为危险级别。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并以其含沙量特大和下游的“地上悬河”而闻名于世。黄河上游的盐碱、沙害,中游的水土流失和下游悬河段的洪涝、干旱和断流等灾害使黄河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针对流域内缺水和水质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城市工农业的供需水量平衡、地下水的开发潜力等进行了预测。通过基流分割计算和同位素技术的应用,研究了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规律及地下水对黄河的贡献。最后,对黄河流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齐冰  刘洪吉  汪秀岩 《地下水》2006,28(1):20-22
通过对磐石市城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从地下水资源为磐石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的角度提出了城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枣庄地下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水制约着中国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本项研究探讨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工业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规划问题。在对枣庄市水资源条件研究与供需平衡分析基础上,充分考虑水资源的自然属性,生活资料属性,商品属性和环境因子功能,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进行了水资源开发规划,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管理建议,以期达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温福波  何俊仕 《地下水》2007,29(3):47-49
在概述沈阳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基础上,分析总结了沈阳市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漏斗、饮用水安全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沈阳市国民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沈阳市地下水资源开发、节约用水、地下管理等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河子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市区地下水位一直在持续下降,对目前持续下降的市区地下水的开发状况应如何看待,作者对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提出新的评价底限,意在抛砖引玉,吸引同仁对如何贯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