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杰教授对笔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系统记述了许杰教授在笔石学研究领域内所做的大量工作:论述了他的名著《长江下游之笔石化石》的科学及实践意义;阐述了他在笔石地层、笔石演化分类、笔石体的复杂化、笔石的发源中心问题诸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江苏南部的奥陶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江苏南部奥陶系分布于宁镇山脉的仑山、汤山和幕府山,宜兴县芳桥阳山及昆山县马鞍山。在昆山县的钻孔中也见有奥陶系。 苏南的奥陶系研究较早,但均限于宁镇山脉,经朱森等(1935)、穆恩之等(1955)、潘江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宣昌王家湾、分乡和黄花场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沉积岩以及古地磁的进一步研究,联系当前世界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剖面资料,再论了全球奥陶纪晚期到志留纪初期笔石带和有关介壳化石的对比以及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的划分问题,仍然主张将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划在pers-culptus带底部,并明确指出,就选择国际奥陶系与志留系界线层型剖面而言,宣昌王家湾剖面较之Dob’s Linn剖面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正> 吉林省境内的北方型奥陶纪地层主要分布于和龙—辉南—库仑一线以南地区,在辉南样子哨、浑江沿岸及鸭绿江江北沿岸等处出露较好。1979年8、9月间笔者对本区的野外考察及有关门类化石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及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等问题。野外工作期间得到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等的大力支持及帮助,并承提供剖面资料;施从广鉴定介形类,深表感谢。  相似文献   

5.
<正> 安徽宿松地区奥陶纪地层仅在龙山一带零星出露,以往常与南京地区相对比。1979年,杜森官、齐敦伦认为本区与黔北一带奥陶系较为相似,自老至新分为红花园组、蒋家围组、油榨岭组、庙坡组、宝塔组、涧草沟组、五峰组。 宿松龙山剖面位于宿松县城北5公里蒋家围西侧,出露奥陶系中、上统及下统上部,奥陶系顶界与上覆下志留统高家边组呈假整合接触,底界由于断层破坏,使红花园组与中  相似文献   

6.
宁国胡乐地层区划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区。区内奥陶系分布广,出露全,剖面完整且层序清楚,化石丰富,在国内及大区域内均具典型性和代表性。本区奥陶系自下而上为谭家桥组、宁国组、胡乐组、砚瓦山组、黄泥岗组、新岭组,与下伏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西阳山组、上覆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霞乡组及系内各组间均为连续沉积整合接触。在胡乐梅树下发现原砚瓦山组下部地层,在胡乐将军岭首次发现宁国组浊流沉积及其鲍玛序列。  相似文献   

7.
安徽石台六都地区的奥陶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石台县六都地区,位于扬子区和东南区的交接地段,在12平方公里范围内,测制了奥陶系剖面4条,即荷屋、高岗、里山圲、大坞圲剖面(图1),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梳理了前人对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建组和划分对比工作,提出这些地区最新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对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的甲村群、中部申扎地区的柯耳多群和察隅地区的桑曲组的定义进行厘定;介绍3个新建的岩石地层单元,分别是甲村群中的阿当组、柯耳多群中的知洼作古组及桑曲组中的白云质灰岩段。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地区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与华南、华北及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精确对比,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奥陶纪岩相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主要由原始沉积的碳酸盐岩和岩溶角砾岩组成。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中奥陶世沉积作用之后不久,即发生了溶解作用、白云石沉淀、干化脱水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岩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胶结作用很普遍,主要发生在中石炭世之后的埋藏条件下,是对储层重要的破坏作用。充填于硬石膏结核溶模孔和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缝的方解石和白云石是最常见的胶结物。这些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物具泥晶、嵌晶状或粒状晶粒结构。泥晶白云石基质的δ18O值-10.98‰~-0.8‰,平均-5.54‰;δ13C值-4.76‰~5.77‰,平均1.51‰。充填于溶蚀孔、缝中的白云石的δ18O值-12.54‰~-2.67‰,平均-7.34‰;δ13C值-5.56
‰~3.48‰,平均0.28‰。充填于溶蚀孔、缝方解石的δ18O值-15.42‰~-6.02‰,平均-9.51‰;δ13C值-12.44‰~1.33‰,平均-3.20‰。总的来说,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和δ13C值低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原因是形成晚,受淡水淋滤、埋藏作用和有机质影响较大。泥晶白云石基质的Na含量0~350 μg/g,平均59 μg/g; Sr含量0~380 μg/g,平均10 μg/g;Fe含量0~14 570 μg/g,平均1 040 μg/g;Mn含量0~4 670 μg/g,平均183 μg/g。充填于次生孔隙中的胶结物的Na、Sr、Mn含量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差别不大,因这些元素含量均低。充填于次生孔隙的碳酸盐胶结物较泥晶白云石基质有明显高的Fe含量。胶结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90℃~140℃范围内。胶结物沉淀于埋藏较深,温度较高的还原条件下。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CH4最为普遍,液相成分以H2O占绝大多数。早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前,晚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之后。岩溶洼地是胶结作用最发育的地带。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主要由原始沉积的碳酸盐岩和岩溶角砾岩组成.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中奥陶世沉积作用之后不久,即发生了溶解作用、白云石沉淀、干化脱水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岩溶作用和胶结作用.胶结作用很普遍,主要发生在中石炭世之后的埋藏条件下,是对储层重要的破坏作用.充填于硬石膏结核溶模孔和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缝的方解石和白云石是最常见的胶结物.这些方解石和白云石胶结物具泥晶、嵌晶状或粒状晶粒结构.泥晶白云石基质的δ18O值-10.98‰~-0.8‰,平均-5.54‰;δ13C值-4.76‰~5.77‰,平均1.51‰.充填于溶蚀孔、缝中的白云石的δ18O值-12.54‰ ~-2.67‰,平均-7.34‰; δ13C值-5.56‰~3.48‰,平均0.28‰.充填于溶蚀孔、缝方解石的δ18O值-15.42‰ ~-6.02‰,平均-9.51‰;δ13C值-12.44‰~1.33‰,平均-3.20‰.总的来说,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和δ13C值低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原因是形成晚,受淡水淋滤、埋藏作用和有机质影响较大.泥晶白云石基质的Na含量0~ 350 μg/g,平均59μg/g; Sr含量0~380 μg/g,平均10 μg/g;Fe含量0~ 14 570 μg/g,平均1 040 μg/g; Mn含量0~4 670 μg/g,平均183 μg/g.充填于次生孔隙中的胶结物的Na、Sr、Mn含量与泥晶白云石基质的差别不大,因这些元素含量均低.充填于次生孔隙的碳酸盐胶结物较泥晶白云石基质有明显高的Fe含量.胶结物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90℃ ~ 140C范围内.胶结物沉淀于埋藏较深,温度较高的还原条件下.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CH4最为普遍,液相成分以H2O占绝大多数.早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前,晚期胶结物形成于天然气形成之后.岩溶洼地是胶结作用最发育的地带.  相似文献   

11.
安徽宁国胡乐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国市胡乐镇鸿门—将军岭段新开公路旁奥陶系宁国组出露完好,通过对该段地层进行连续观察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Ⅱ型不整合面、海侵面、最大海泛面等重要的地层界面,以及鲍玛序列、复理石建造等典型的沉积特征。根据海平面变化、地壳沉降和沉积物补给关系,采用基本层序调查方法,将该区奥陶纪地层层序划分为A、B、C、D、E5个层序。其中只有2个(C、E)为完整层序,其余3个(A、B、D)为不完整层序。研究表明,该地区奥陶系为深水盆地沉积,纵向岩性变化小,多数缺失低水位沉积,反映当时海平面升降变化幅度较小,但节奏性的韵律变化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用等离子光谱仪(ICP)方法,对安徽北部肖县下奥陶统顶部14个岩溶岩样品的稀土元素(15个项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在阐明REE总量和配分模式及LREE和HREE、δEu和δCe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稀土地球化学特征与古岩溶发育环境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岩溶岩溶蚀程度和岩溶岩形成环境的定量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的复理石具有多种类型的递变层理,有大量波痕,尤其是干涉波痕及浪成波痕发育,古水流方向有双向性,有多级别韵律发育等,说明这一复理石是由波浪、底流、潮流等多种水动力作用叠加而形成的,其沉积环境属浅海直至潮坪。  相似文献   

14.
李定龙 《地学前缘》2000,7(2):353-365
依据安徽北部刘桥二矿奥陶系碳酸盐岩隐伏剖面 (下奥陶统顶部 ) 17个碳酸盐岩样品的稀土元素 (15个项目 )的测试资料 ,针对不同岩性 ,分类阐述了它们的REE总量和配分模式、LREE和HREE、δEu和δCe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剖面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 ,详细讨论了碳酸盐岩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理与古岩溶发育环境的关系 ,为在岩溶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其形成环境及溶蚀程度间建立定量识别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西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的野外调查,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室内研究、整理、分析,对奥陶系岩溶发育特征及成因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系统研究京西奥陶系岩溶发育规律和矿井奥灰水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安徽下扬子区下奥陶统顶部到中奥陶统的灰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中,产出一种含铁的非骨架核形石。它形成于宁镇-皖南碳酸盐台地两侧边缘的浅水到潮坪环境中。这种核形石是由蓝绿藻以生物碎屑为核心,围绕核心以底部滚动和悬浮方式生长成同心圆状多层包壳的椭球体,有柱核形石和层柱核形石两种类型。蓝绿藻呈核形石生长过程中,吸附铁质形成含铁核形石,并能吸附铜、铅等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原地质部副部长、中国地质科学院第一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许杰教授,一九○一年三月二十日生于安徽省广德县誓节渡镇,一九一九年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地质学专业,一九二五年以优异成绩于该校毕业。此后,一直从事地质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推动我国的地质科学技术进步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一九八六年是许杰教授八十五岁之年,也是他从事地质事业六十七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8.
陈梦熊 《第四纪研究》2007,27(1):157-160
李捷先生,字月三(1894.4.29~1977.1.30),河北成安县人。著名区域地质学家、矿产地质及工程地质学家。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讲习班,同年进入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地质事业。他是我国地质界的老前辈,中国地质学会的创立会员,中国地质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早年在河北、山东等地,长期从事野外实地考察,并于1928年完成1 ∶ 100万中国地质图南京开封幅,是我国最早完成的3个图幅之一。1927年他参加周口店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担任中方代表,为两年后"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奠定基础。1928年调任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湖北、四川、广西以及苏皖等地区,开创性的完成大量调查工作。解放后,他曾担任水利部勘探设计总局地质总工程师,水电部水电总局副总工程师,为新中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李捷先生是我国最早参与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少数老地质学家之一,对冰川研究造诣甚深。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鄂西山区首次发现冰川遗迹,50年代又在三门峡以及北京附近发现冰川泥砾层的分布,对研究这些地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第四系划分,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