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我国对中国大陆及邻海岩石圈研究的进展(1986—198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言 《地质论评》1990,36(6):564-570
国际岩石圈计划与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于198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代表我国参加了本世纪80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国际多学科《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自然资源和减轻灾害纲要》计划。在这项6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合作研究中,我国是最早参加国之一。该计划是60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70年代地球动力学计划的继续。该计划的中心任务是阐明岩石圈的性质、动力学、成因与演化。作为固体地球石质外壳的岩石圈,既孕育着矿  相似文献   

2.
一、新的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计划的诞生被称为八十年代地球科学研究前沿,期限十年的国际性多学科研究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经过七十年代后期三年多的酝酿、讨论和组织,巳于1980年付诸实施,并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计划是在全世界日益关心未来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自然灾害和合理的管理环境等问题,以及地球科学正在出现重要的概念复兴的时刻,根据国际大地测量及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倡议,由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建立的.它是五十年代国际地球物理年,六十年代国际上地幔计划和七十年代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的科学成就和国际多学科合作精神的继续.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八十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国际性多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大地测量学)研究计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是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领导下,由国际大地测量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共同组建的.它是五十年代以来地球科学领域一系列国际多学科规划(如1957~1959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六十年代的国际上地幔计划、七十年代的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等)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马杏垣 《地质论评》1981,27(1):87-89
一、新计划的缘起与制定经过被称为80年代地球科学前沿的一个国际性多学科研究规划:“岩石圈动力学和演化:地球资源和减轻灾害的纲要”已经诞生,即将付之实施。它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岩石圈研究的重要问题与研究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功建 《地学前缘》1998,5(1):99-109
岩石圈研究是80年代和90年代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地球46亿年的历史记录有95%都保存在大陆岩石圈中。大陆和大陆边缘岩石圈的研究最具挑战性吸引力。文中笔者简述了研究岩石圈的现代地球物理方法技术,岩石圈研究已取得的重大进展,全球地学断面图的编制和综合研究,大陆动力学热点研究,大陆科学钻探工作,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同时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状况。青藏高原是全球地球科学家从事研究的最佳野外实验室,它的隆升对亚洲及全球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全国委员会扩大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马杏垣、程裕洪、叶连俊、刘东生、王鸿桢、刘光鼎、叶叔华以及来自地矿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有关高校、能源部、国家测绘局的二十多位地球科学家,联名呼吁把岩石圈研究列入今后十年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 国际岩石圈计划是80年代的一项重大国际科学计划,也是当代固体地球科学中最大的一项跨学科的国际合作计划。十年来,参加实施这项计划的国家达60多个。我国是最早参加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实施了20年之久的国际岩石圈计划是全球固体地球科学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合作计划。它是20世纪地学革命的产物和延伸,也是新世纪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和先导。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我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因其在不同地质时代发育有各类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罕见特点,受到了学术界强烈的关注,从而构成了80年代以来我国地球科学前沿领域一个突出的研究热点,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投身其中。  相似文献   

8.
正在发展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预计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就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在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起着控制地球表面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作用,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真光层研究(GOEZS)、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ISLR)和全球海洋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国际上组织了一系列全球性地球科学的研究,如国际地球物理年、国际上地幔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国际海洋考察和深海钻探计划及目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岩石圈计划。现在世界上五分之三的国家和地区都制订了本国的岩石圈计划。 地壳和上地幔是人类居住和获取各种资源、能源,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重要场所。岩石圈的结构、组成、演化和动力学研究是80年代  相似文献   

10.
近代高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地质科学的研究向“外太空”(利用资源卫星)和“内太空”(即地球深部)两个方向发展。一门新兴的“深部地质学”已经兴起,早引起世界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并进而形成一项《国际岩石圈计划》(ILP),自1981年实施以来,已取得一些成就。这是一项80年代地球科学带有前沿性和战略意义的国际性多学科的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1.
沿着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由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数据,给出岩石圈演经的一般图像,青藏高原系由6个地体组成的;高原在垂向与横向是不均匀的,各地体间的组构是不同的;高原地壳的缩短与隆升是因素的,包括其中向北运动的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及柴达木盆地阻力,地幔热活动比预期要差;喜马拉雅山带不同于安第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有其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a study of the geotransect from Golmud to Ejin Qi published recently, the tectonics of the crust beneath the area from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Qaidam and the Qilian Mountains) to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Mongolia and its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have been revealed, and abundant information about the deep structures has been provided. Based on the research into the geotransec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rust in this area was formed by the assembly of the terranes in different geological stages. Follow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Palaeo-Asian continent, the north part of the corridor of the transect became a part of the huge unifying continent by the end of the Early Permian. In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as a result of the compression mainly by the pus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on the south, the unique crustal structure and geomorphologic features on the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were formed. This geotransect together with the Yadong-Golmud geotransect co  相似文献   

13.
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区域磁异常数据处理与地体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介绍了航磁数据的预处理;介绍了视磁化率填图方法及对浅层、深层视磁化率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行了方向滤波及长波磁异常的分析处理,讨论了航磁数据图象处理及其有关向题,最后提出了地体划分意见:由5条边缘断裂分割成6个地体。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成果,本文建立了垂直高原总体构造走向的南北向直立剖面的有限元模型,其根据实际资料,划分成分层和有限单元。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弹性材料的计算模拟和分析。 印度板块向北运动挤压、高原北部岩石圈阻碍及软流圈拖曳是青藏高原北移变形、隆升和地壳增厚的动力机制;重力及其均衡调整作用是地体间相对运动和地体内差异运动的主要动力,另外青藏高原还受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构造的影响。计算模拟还得到了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如活动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现象的分带集中、主边界和雅鲁藏布江等地体边界断裂的逆冲性质、各地体南部地表的南倾正断层及喜马拉雅山南坡向南的重力推覆等。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地球动力学的30个为什么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高锐 《地质论评》1997,43(5):460-464
本文依据亚东-格尔木及格尔木额济纳旗两条地学断面积累的丰富资料及近年来新的地球物理探测数据,分为高原的组成,结构与变形,物质流动,隆起的历史及动力学等5个方面,提出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动力不须深化研究的30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涉及到青藏高原目前的科学前沿。笔者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把青藏高原的地球动力推向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6.
地学断面是指地壳的垂直剖面,主要通过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来揭示构造带的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横断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基本包括100 km宽区域地质图、上地壳的地质剖面图、重磁图(沿横断面的重磁剖面图)以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其他地球物理属性的剖面图。这些数据被用于构建综合的数据剖面图(结果图),以展示各种地球动力学条件下(裂谷、海洋、碰撞带、造山盆地、大陆地台和岩浆弧,包括安第斯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弧前和弧后盆地)的特定的岩石组构。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区现存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解释,统一图例,建立研究区深部剖面,以确定地体的空间关系及其在板块构造方面的地球动力学性质。 前人已分别对东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境内的多个地体进行了构造划分,并对它们的地球动力学性质和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地体为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岛弧和微大陆。此外,研究还识别出了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早白垩世裂谷。与岛弧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岩体被推覆至相邻大陆和微陆块上,部分推覆宽度可达150 km。目前已开展泥盆纪到晚侏罗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古地球动力学重建。 “非地槽”型花岗岩类岩浆作用在板块构造方面找到了直接且合理的解释,其中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区域对应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则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大陆板块碰撞有关。碰撞岩浆作用中亚碱性(地幔)元素的存在及其所在的构造区域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后,巨厚大陆岩石圈下曾经发生过持续的大洋裂谷活动(地幔热点)。在早白垩世时期,大陆裂谷活动影响到了同一时期正在发生的大陆汇聚作用。 西伯利亚南部边界大部分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性质,这也是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沿线蛇绿岩数量较少的原因。因为当汇聚大陆一个具有安第斯类型的活动边缘,而另一个具有被动边缘时,前者的大陆地壳会最终逆冲到后者之上,并因此破坏掉先前出露的蛇绿杂岩体。部分被破坏的蛇绿岩块是俯冲带保留下来的海山残余,其可能成为增生-俯冲楔体的混沌复合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快速俯冲作用,这种楔形体在晚二叠世—早侏罗世的积累并不是西伯利亚活动边缘的典型特征。 沿地学断面综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时期由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构造拼贴而成的。前寒武纪地块间存在不同宽度的已变形且剥蚀强烈的显生宙火山弧,它们也被归类为特定地体。  相似文献   

17.
THE NUMERICAL SIMULATE OF THE UPLIFT PROCES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8.
唐哲明  韩同林 《地球学报》1990,11(2):121-128
本文在分析了青藏高原不同地体的区域构造的基础上,讨论了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史。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经历了两个开合旋回。第一个开合旋回发育的时间为泥盆纪到二叠纪,其中泥盆纪到石炭纪为洋盆扩张阶段,二叠纪为洋盆俯冲缩小阶段。第二个开合旋回发育的时间为三叠纪到白垩纪,其中早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期为洋盆扩张阶段,晚三叠世晚期到白垩纪对于整个青藏高原来说,为洋盆俯冲缩小阶段。洋盆扩张阶段,地体朝南运动,洋盆俯冲缩小阶段,地体朝北运动。  相似文献   

19.
The Tibet Geoscience Transect (Yadong-Golmud-Ejin) has revealed the basic structures, tectonic evolution and geodynamic process of the lithosphere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The evidence of northward thrusting of the Indian plate beneath the Himalayans on the southern margin and to southward compression of the Alxa block on the northern margin has been found. They were the driving forces causing the plateau uplift. The plateau is a continent resulting from amalgamation of eight terranes. These tenanes are separated by sutures or large-scale faults, and different terranes have different lateral inhomogeneities and multi-layered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At depths of about 20-30 km of the crust in the ulterior of the plateau there commonly exists a low-velocity layer. It is an uncoupled layer of the tectonic stress; above the layer, the upper crustal slices were thrust and overlapped each other and the rocks underwent brittle deformation, thus leading to shortening and thickening of the upper crust Belo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隆升的构造热演化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显杰 《地质科学》1986,(2):101-113
对“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近代隆起成因的探讨,是地球科学中重要的地质命题之一,长期以来,中外地质学家对隆起的时代、幅度、速度、形式和过程,作了大量探讨和论述,并发表了一批隆起速率和起迄年代的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