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沙海域西南部具有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属ⅡB-Ⅲ干酪根。根据DavidA.Wood(1988)计算不同地层的777值和R0值,确定了研究区的生油门限深度,万安盆地南部为1700-3500m,曾母盆地西北部为1500-3500m,并分析了有机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研究区发育有三类储集层:渐新世-晚中新世砂岩、中-晚中新世台地灰岩或礁灰岩和前第三纪裂  相似文献   

2.
藏北高原地质演化及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临邑,阳信洼陷地质演化与含油气丰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陆相盆地中具有相同地质背景的惠民凹陷的临邑、阳信洼陷两者所含油气丰度具显著差异的特点,从同不角度系统地论证了两洼陷地质演化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是惠民凹陷中央断裂带断裂活动的不均衡性、地层沉积厚度及沉积速率的差异性、岩浆活动的差异性、洼陷内新层发育特征的差异以及生烃岩埋深和成熟度的差异。上述地质演化的差异性严格制约了临邑、阳信洼陷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临邑洼陷探明含油面积与洼隐面积之比为8  相似文献   

4.
新疆构造演化与吐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地区新生代盆-山体制独特,深断裂活动既造山又造盆。活动带集中在山系及山前带,盆地内保存稳定地块区。吐哈盆地北部凹陷不存在大型盖层滑脱推覆构造带。火焰山构造带受基底逆冲断裂控制,断裂控制背斜闭形成,油气沿隐伏断裂伴生的构造圈闭富集成藏。湖-沼相侏罗系含煤系是重要的油气源层,湖相三叠-二叠系亦有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5.
6.
在综合论述石油勘探地质预测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其预测目的,任务及要求进行了分类,对如何进行石油勘探的地质预测及如何提高预测精度提出了建议。目的是使人们在进行石油勘探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研究,更要注意石油勘探地质预测方法和理论的研究,从而使现有的地质信息得到充分应用,降低探现险及勘探成本,提高勘探效率。  相似文献   

7.
基于万安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本文选用适合该盆地勘探和蔼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包括盆地和史、热流史、烃泊岩热成熟度史和生烃史的油气生成演化研究。研究成果表明万安盆地中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生成演化与其构造沉和作用强弱密切相关。在盆地中、北部地区,由于旱期构造沉降作用强,沉物细,烃源岩发育,热流值高,有利于有机质向油气转,成油气时间早,其生烃潜力大,在盆地南部地区,由于早期构造沉降作用弱,沉积物较粗,烃源岩不  相似文献   

8.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举足轻重,从而引起高度重视。在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基础上,结合高分子力化学分析,阐述了力化学作用的基本特点,沉积盆地中应力分布、成烃力化学作用方式、反应类型、影响因素和实验证据以及力化学作用与油气分布,以推进油气  相似文献   

9.
南沙中部海域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沙中部海域发育了古新统--下渐新统(上渐新统)、上渐新统(下中新统)--中中新统、上中新统--上新统三套油气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根据David.A.Wood(1988)所提出的TTI值和计算方法及R0值的关系,确定研究区生油、气门限,并分析了有面质成熟度的热演化史。在研究区发育有古新世-晚中新世砂岩、晚渐新世-中新世(或上新世)碳酸盐岩两大类型的储集层,在南部、中部西南侧、西北部均具有良好的区域性盖层,并发现有断块、断背斜、断鼻、背斜、台地生物礁(礁隆)等地层圈闭类型,因此研究区内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冀中早第三纪湖盆演化、油气评价与找油方向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冀中坳陷大量钻井岩性剖面、地震测线和实验室分析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区域地质特征、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环境变迁、沉积相带展布和油气分布状况。把冀中坳陷下第三系划分为断陷分割充填期、断陷扩张深陷期、断陷萎缩期、断坳扩展期和断坳抬升消亡期五个演化阶段。最终把区内12个凹陷划分为继承型、早盛型、过渡型、偏移型和沉降型五种类型湖盆,并对它们进行了含油气评价;指出廊固和坝县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攻方向;饶阳凹陷东部、晋县和束鹿凹陷,要立足小断块,不断发现小油藏,保证冀中油气长期稳产。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构造、三维应力与聚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研究柴达木盆地立体地质的基础上,本文应用多层百均匀介质理论和三维模拟方法,重塑了盆地生、储油层和基底三维应力、能量的空间分布状态,将其绘制成四维数据扬空间图形,揭示出构造应力作为驱动力使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机理;探讨了盆地三维应力、应变能的分布规律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模式,并评价了构造的控油性。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研究对于追踪油气运移方向和预测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柴北缘地区输导层砂体展布、主要成藏期古流体势、断层倾角和区域盖层分割槽等地质条件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分别阐述了级差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分割槽优势等4种类型优势通道的分布特征以及对油气运移的单因素控制作用, 然后进行多因素叠加, 综合分析在4种优势通道共同作用下柴北缘地区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进而优选勘探目标.结果表明: 冷湖-南八仙构造带具有阿尔金斜坡、赛什腾、鱼卡-南八仙3个大规模沉积体系的级差优势通道, 同时流压优势通道、分隔优势通道和流向优势通道分布范围广, 并且处于昆特依凹陷和伊北凹陷油气的运移指向区, 使得该构造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其次是鄂博梁Ⅰ号-葫芦山构造带; 冷湖七号东、西高点深层构造和葫芦山构造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根据侏罗纪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和构造演化史的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经历了两期不同盆地性质的发育和叠加,中侏罗世末期的中燕山运动是盆地性质的转变期。早中侏罗世盆地为南北向伸展构造环境下的断陷型盆地,主要表现为系列小型断陷盆地群,分布在祁连山南侧和阿尔金南缘断裂带附近;晚侏罗世(至白垩纪)为南北向挤压构造环境下的挤压型坳陷盆地,受南祁连山前冲断构造体系控制,其沉积范围明显变大。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特点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戴俊生  曹代勇 《地质论评》2000,46(5):455-460
本文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构造样式的演化归纳为6种序列和两个主要阶段,即冲断构造→生背斜→反冲断层→断层背斜序列、生长背斜→反冲断层+断层疹斜序列、生长背斜→纵弯背斜序列、生长断层→滑脱褶皱序列、水平岩层→纵弯背斜序列。构造样式的演化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盆地南北两侧具似性,而盆地中央呈东西差异。两个阶段是喜马拉雅早中期的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和晚期的强烈压缩构造样式发育阶段。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规律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北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保存有完整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对柴西茫崖凹陷背斜北东翼长尾台剖面详细的野外测量,结合室内薄片鉴定,研究了该剖面岩石组构、沉积构造、沉积相、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了各组基本层序,分析了其旋回特征。最后,系统总结新生代地层的整体沉积演化特征,试图通过这些特征来揭示该地区整个新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卫卫  查明  吴孔友 《地质学报》2008,82(2):247-253
本文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与控油特征、不整合结构与油气运聚特征以及不整合运聚油气的成藏模式.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形成了多个不整合.根据不整合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不整合纵向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不整合发育部位及剖面形态的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恢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勘探实践表明,对柴达木盆地西部中生界原型盆地认识不够,是导致该区侏罗系油气勘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以古流分析为主要手段,结合地表露头及地震解释资料研究认为,中生界在古阿拉巴斯套山与古昆仑山间发育一个大的近EW向展布的内陆山间坳陷(古泛茫崖坳陷)。坳陷演化可分为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白垩纪两个阶段,分别对应发育了伸展断陷和挤压坳陷两种原型盆地类型。早、中侏罗世,阿尔金山尚未隆升,为主要沉积区。沉积环境比较动荡,沉积物以暗色含煤建造为主。沉积中心在现今的阿尔金山区,坳陷西北部边界越过阿尔金山区与塔东南地区相通;东北部边界位于阿拉巴斯套山前;南部边界在煤沟—采石岭—黑石山—月牙山一线。晚侏罗世—白垩纪,阿尔金山快速隆升为物源区,开始分割塔东南和柴达木盆地西部沉积。坳陷沉积物以干旱气候下的红色粗碎屑岩建造为主,沉积、沉降中心由阿尔金山区向盆地内部发生迁移,南部边界已迁移至阿拉尔—红柳泉—红沟子—月3井一带。该研究对柴达木盆地资源潜力评价及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北凹陷地下水动力特征及其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曾溅辉 《沉积学报》2000,18(2):273-278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现今为重力水流盆地。台北凹陷可划分为胜北洼陷和丘东 -小草湖洼陷两个地下水流系统。区域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北部山前构造带为地下水补给区,南部中央断裂带北缘为地下水排泄区。垂向上,地下水的连通性较好。台北凹陷自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地下水动力演化阶段。早期 (早侏罗世 -晚侏罗世 )为压实水流阶段,该阶段导致区内较大规模的油气藏均分布在生烃洼陷周围,有效烃源岩展布范围之内;中期 (早白垩世 -第三纪中新世 )为压实水流 -重力水流阶段,该阶段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改造和调整,并在压实水流与重力水流的混合带形成油气藏;晚期 (第三纪上新世至今 )为重力水流阶段,它导致沿区域地下水流运移方向,油水界面、油气藏充满度和含油气层段均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松辽盆地基底内部石炭—二叠系生烃潜力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松深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显示:松辽盆地北部基底及其周边地区石炭—二叠系分布广、厚度大,主要分布于西部断陷区、中央断隆区和东南断隆区,林甸地区厚度达7 km;三肇地区及肇东地区厚度达到6 km,东北隆起区厚度达5 km。基底石炭—二叠系有机质类型一般为Ⅱ2—Ⅲ型,总有机碳含量高,热演化程度不均一。通过TTI-Ro法恢复了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上覆地层沉积之前的热演化程度,有机质成熟度有明显变化,盆地东部有利于二次生烃。另外,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具有二次生烃的热演化条件。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主要受石炭—二叠系发育情况、二次埋藏前及二次埋藏过程中的热演化程度控制,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存在3个有利的油气远景区:西部断陷区的林甸地区、东北隆起区的绥化断陷区、东南断陷区徐家围子断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