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古植物群的化石分布点来大致确定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的分界线,根据动植物化石及其相应地层耒鉴别界线附近的推覆构造,由此来确定两大陆的细微界线。这条界线大致是沿日土县的吉普之北—东双湖—丁青—怒江。在这一线之北或之东,分布有属种复杂、数量众多的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三叠纪的亚洲大陆类型植物群。而在这一线之南式之西,分布着属种单调、数量稀少的舌羊齿植物群,局部地方因推覆构造作用造成少量属种的华夏植物群分子与舌羊齿植物群分子“共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断裂、地貌、地震活动等方面,阐明了福州—永泰区域地质构造带及其特征。论述了本构造带内温泉的分布规律,该构造带控制了本区热源及地热异常带分布范围;区域上北东东向断裂带是压扭性的,特别是輓近时期挤压更甚,它在深部不可能成为热源通道;本区北北西向主要断裂在平面上大致以8—10公里间距排列,是控制区内温泉出露及展布的构造;北北西向断裂的力学性质以张为主张扭性特征,其在輓近时期活动性强、是本区良好的控热与导水构造。  相似文献   

3.
一、地下热水的分布 江西地下热水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已知温泉61处,热水钻孔6处。其中以中温热水(40—60℃)为主,有35处。占地下热水点总数的52.2%,其余为低温(21—40℃)、中高温(60—80℃)和高温(80—100℃)热水。温泉最高温度82℃。其总的分布情况是: 赣东、赣东南地区:出露温泉20处,热水钻孔2处。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西侧的黎川、南丰,宜黄、资溪、石城、宁都和寻乌  相似文献   

4.
龚士良 《地下水》2003,25(4):235-236
台湾地热资源主要蕴藏在火山和变质岩区,全省温泉有98处,地热温泉主要用于发电、理疗洗浴与冬季供暖。  相似文献   

5.
赣中抚州—永丰断裂新构造活动踪迹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抚州—永丰断裂作为江西省德兴—遂川断裂带的组成部分,通常认为是一条长期活动的控岩控盆控矿断裂。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挽近时期具有明显新构造活动的踪迹,如清晰的线性影像、构造地貌单元分界线与断裂走向一致、具有地震活动纪录、温泉沿断裂分布等,表明该断裂是新构造。断层角砾岩特征及地层错移关系显示为右行正断层,南东盘向南东方向下滑,致使断裂两侧侵蚀深度或保矿条件明显不同:北西侧处上升盘,侵蚀深度较大,玉华山盆地体找铀潜力受限;南东侧处下降盘,侵蚀深度较小,上白垩统红层较厚,保矿条件良好,相山矿田北西部及红层深部具有较大的找铀远景。  相似文献   

6.
1985至1986年间,江苏区调队在宜兴、溧阳地区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发现了多处温泉。水温21—25℃,pH 值5—6,属偏酸性低温热水。温泉一般分布在北东与北西向两组断裂的交会部位。于溧阳县境内相继发现金山、仙人山、  相似文献   

7.
关于湛江组时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湛江组一名,是1954年李树勋在广东雷州半岛湛江市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建立的,时代归属于第三系—第四系。张治平(1957)、广东省地矿局地质队将湛江组时代定为早更新世。 湛江组分布于整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主要出露在滨海和沟谷被割切处,地表分  相似文献   

8.
关中盆地地下热水的类型和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中盆地蕴藏着较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目前已知地下热水天然露头—温泉,有23处,热水井9处,有地热异常显示的钻孔28处,共60处。其中以(20°—40℃)的低温热水为主,有42处,(40°—60℃)的中温热水12处,(60°—80℃)的中高温热水4处和(80°—100℃)的高温热水2处。 为探索在巨厚新生代沉积物覆盖的平原区地下热水赋存的可能及其分布规律,我们曾对西安及其附近  相似文献   

9.
依据“质量守衡”原理和沉积物物源难以穷尽的认识 ,提出了沉积物物源定量识别的非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了东海陆架北部表层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 ,阐明了长江、黄河入海物质的大致分布特征。长江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南、台湾暖流以西的海域 ,黄河沉积物主要分布于 32°N以北、台湾暖流以东的海域。长江、黄河两类沉积物的这种分布格局与本海域的流系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何小芊  刘宇 《山东地质》2013,(10):62-66
温泉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旅游资源。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分布范围广泛,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江西温泉资源进行现代旅游开发的历史较短,已进行旅游开发的温泉仅占少数,开发强度由赣北、赣中到赣南依次递减。依据江西省内各区域温泉资源特点、交通条件、经济状况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出采用网络化模式发展温泉旅游,通过“点一轴”渐进式扩散,形成“点”、“轴”、“面”相结合的空间结构网络系统,形成“一心两核、二轴四区”的旅游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