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羌塘中央增生(变质)杂岩带地层的解体有助于厘定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和古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时空演化过程。长期以来,该缝合带三叠纪地层研究薄弱,已有认识缺乏与洋陆俯冲古地理格局的联系。蓝岭高压变质带北侧3个露头中新发现一套中—晚三叠世台地相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硅质岩沉积组合,它们以断块状叠置于中二叠世蛇绿混杂岩之上,内部层理近水平状,层序并未倒转,但顶底不全。依据岩性组合、相对层厚和化石分布,将层序较完整的西南侧岩块大致划分出三个沉积亚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和台地边缘礁相。边缘礁相砾屑、生屑灰岩中含丰富的六射珊瑚化石,已鉴定出的珊瑚总计6属1种,分别为Conophyllia sp.,Omphalopylliasp.,Coryphylliasp.,Pamirastraeasp.,Margarophylliacf.capitata,和Craspedophylliasp.,指示地层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晚三叠世诺利期。通过对羌塘盆地中—上三叠统的对比,发现北羌塘地体、中央增生杂岩带和南羌塘地体分别发育不同的沉积体系。构造接触关系及地层特征综合显示蓝岭北侧的中上三叠统代表北羌塘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沉积,具体类型为增生楔上叠盆地。结合区域内中上三叠统的产出背景和生物化石时代,推测古特提斯洋闭合于晚三叠世诺利期中期。  相似文献   

2.
重新测制并研究了西藏申扎地区扎扛-木纠错剖面的下拉组。根据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的研究,将下拉组划分为3个岩性段:第一段为灰白或紫红色中层状生屑灰岩段,时代为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中二叠世罗德期;第二段为浅灰色至深灰色含珊瑚格架灰岩的生物碎屑灰岩段,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至卡匹敦期;第三段为灰黑—深灰色中层或厚层状含燧石结核或条带的泥晶灰岩段,时代为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利用微相的方法,在下拉组的3个岩性段中识别出7种微相类型,并根据微相组合划分出台地边缘生屑滩、台地边缘生物礁、陆棚、局限台地等沉积(微)相。通过以上研究,认为下拉组从早二叠世空谷晚期至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内连续沉积,沉积环境由开阔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过渡到较为封闭的局限环境,中、晚二叠世间不存在明显的地层及相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云南会泽地区中二叠世阳新组中发育叶状藻礁。本文以碳酸盐岩微相分析为主要手段,对落水洞剖面阳新组进行了微相特征和沉积相研究。识别出7个沉积微相类型:含核形石有孔虫藻屑颗粒灰岩、有孔虫藻屑颗粒灰岩、叶状藻礁灰岩、腕足棘皮泥粒灰岩、棘皮藻屑泥粒灰岩、介形类棘皮粒泥灰岩和藻屑粒泥灰岩,和4种沉积亚相类型:较深水的滩间亚相、台内低能生屑滩亚相、台内叶状藻礁亚相和台内高能生屑滩亚相。叶状藻礁形成于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位于台内高能生屑滩下部。落水洞剖面整体发育于暖水的开阔碳酸盐台地,指示滇东北地区中二叠世位于温暖的古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中、晚二叠世生物群更替事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学鲁  高金汉 《地质学报》2005,79(2):145-149
西秦岭地区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动物群的更替事件,表现为中二叠世茅口晚期迭山组底部开始的竺蜓类化石的突然锐减或消失及腕足动物的大量繁盛。茅口中期的热让沟组上部,有Afghanella及丰富的Parafusulina,Chusenella等竺蜓类化石。但上覆的迭山组底部开始,仅有少量Parafusulina,Chusenella及Schwagerina等断续出现。而同时交替出现了以Urushtenia,N eoplicatifera为代表的小型腕足动物群及小型单体四射珊瑚。这一动物群的更替事件受到当时沉积环境变迁和区域构造活动的制约。迭山组底部的沉积环境由开阔台地的浅水环境转入半局限台地较深水滞流环境,导致了竺蜓类的消失和小型腕足动物的兴起。这种沉积相的变化与动物群的更替在层位上是完全吻合的。研究区处于西秦岭晚海西裂陷带两侧的碳酸盐台地或台地边缘,其生物群的更替和沉积相的变化必然受到区域上裂陷活动的影响。根据本区生物地层的研究,可以更为确切地认为,本区二叠纪裂陷活动的时间始于中二叠世茅口期Afghanella schencki时的后期(或N eoschwagerina时的后期) ;约终于晚二叠世长兴期Palaeofusulina时之前。  相似文献   

5.
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依布茶卡东、南及牛山剖面的龙格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在龙格组碳酸盐岩内发育丰富多样的小有孔虫化石计有16属45种,据其纵向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小有孔虫组合: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和Hemigordiopsis组合。小有孔虫化石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牛山剖面龙格组的归属争议,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期层位的小有孔虫对比,将龙格组的时代重新修订为中二叠世栖霞晚期—茅口期,并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南羌塘盆地中二叠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6.
西藏羌塘中部增生杂岩的不断解体对于该区古生代—三叠纪地层格架的厘定及特提斯洋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对西藏荣玛乡亚丹地区的增生杂岩进行实测剖面时,发现一段早二叠世大陆斜坡相深水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扇细碎屑岩沉积,北侧被新生代康托组红层覆盖,南侧与玄武岩等基性岩块呈断层接触,沉积序列不完整,主体为一套海底扇中扇-外扇厚层粉砂岩夹水道砂岩透镜体。碎屑岩层中垮塌沉积的生屑灰岩夹层含Parafusulina,Pseudofusulina,Schwagerina,Chalaroschwagerina parampla共4属10种■类化石,指示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亚丁斯克期。1∶25万日干配错幅区域地质调查将该地层归为吞龙共巴组,主要为混积陆棚相沉积。依据岩石地层及化石组合时代,厘定本套海底扇沉积为下二叠统曲地组。结合前人报道的早—中二叠世含■灰岩建造,以及羌塘中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基性岩的大陆裂谷背景,认为羌塘中部早二叠世沉积代表了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初始阶段,并推测在空谷阶之后发育小规模洋盆。  相似文献   

7.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纪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江苏地质》2016,40(1):7-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系剖面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二叠系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钙质页岩等组成。根据岩相、古生物化石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研究区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和盆地沉积。其中,中二叠世发育碳酸盐斜坡沉积和盆地沉积,晚二叠世发育斜坡沉积、碳酸盐台地和盆地沉积。沉积演化表明,该区二叠纪发生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发生在栖霞期,茅口期末结束;第二次始于吴家坪初期,持续到长兴末期。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形态及沉积构造研究表明此遗迹化石产生于浪基面以下较深水的碳酸盐岩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剖面测制,将下拉组地层由下到上分为三段:其岩性特征为,一段为生物碎屑粉晶灰岩段,二段为礁灰岩段,三段为含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段。一段和二段采珊瑚、腕足、等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时代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9.
东昆仑山脉西段二叠纪生物礁由早二叠世、中二叠世的栖霞期和茅口期三个层位组成,早二叠世的礁和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填补了我国二叠纪礁的空白。早二叠世礁的时代相当于阿赛尔-萨克马尔-阿丁斯克期,主要表现为海绵礁、苔藓虫礁和Shamovella(Tubiphytes)-古石孔藻礁。但缺失由Palaeoaplysina组成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表现为海绵-苔藓虫礁、Shamovella-苔藓虫礁和叶状藻礁。中二叠世茅口期的礁与栖霞期的礁类型基本一致。阿尔格山礁是塔吉克斯坦-喀拉昆仑地体的一个部分,该地体位于南纬30°以北的东特提斯海内。此处的二叠纪礁由各种生物组成,包括珊瑚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古石孔藻、棘皮类、有孔虫、叶状藻、粗枝藻以及腹足类等,推测该礁形成于温暖和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暖水内,而非冷水礁。  相似文献   

10.
乌兰乌拉湖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原划若拉岗日群分布区内新发现混杂有二叠纪外来岩块,在构造透镜体灰岩中见有晚二叠世长兴期有孔虫化石。在晚三叠世苟鲁山克错组中采集到丰富的植物化石,其中以种子蕨纲的属种Hyrcanopteris最多,与唐古拉山结扎群、土门格拉群及藏东甲丕拉组、巴贡组以蕨类Neocalamites,Equisetites为主的晚三叠世植物群有所差异。侏罗系是调查区内分布面积最大、地层系统发育最完整的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2个生物组合、3个生物组合带、3个组合亚带。建立了一条高精度古地磁控制的地层剖面,为第三系陆相红层沉积时代的确定和对比提供了依据。据新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和分析结果,确认藏北面积最大的新生代火山熔岩的形成时代为45~40Ma,它源于EMU型富集地慢。发现乌兰乌拉湖构造混杂岩带,为区域构造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三叠纪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分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介绍了我国陆相三叠纪的地层概况,重点对我国南北方孢粉组合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建立了三叠纪孢粉组合带。北方分三个带、四个亚带;南方(除早三叠世外)建立了三个组合带。同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初步探讨了三叠纪的植物分区。  相似文献   

12.
世界二叠纪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上早二叠世生物礁分布于泛大陆的西北陆棚、乌拉尔山脉的西侧、美国的二叠盆地等地,并集中分布于前两个地区。其早期,以Palaeoaplysina礁或Palaeoaplysina和叶状藻礁占优势,而至晚期则形成以Shamovella (Tubiphytes)和苔藓虫为骨架的礁。中二叠世栖霞期的礁仅发现于北美格拉斯山脉、帕米尔和我国的阿尔格山等地。茅口期的礁是世界上最发育的生物礁之一,北美瓜德罗普山脉的二叠纪礁已成为世界上最典型的礁,其相带分异之清晰堪称为世界之最。北非突尼斯的礁也是研究程度较高的礁之一。中二叠世的礁以海绵、苔藓虫、Shamovella的大量出现为特征,古石孔藻、Shamovella和笛苔藓虫是常见的包覆生物。晚二叠世生物礁分布于欧洲镁灰岩统盆地、特提斯海西缘和最北缘的陆棚以及特提斯海域内的一些地体。我国晚二叠世礁十分发育,成为世界二叠纪礁的一个亮点。礁内的造架生物以珊瑚海绵为主,包括房室海绵和纤维海绵,古石孔藻和Shamovella (Tubiphytes)作为常见的包覆联结生物。  相似文献   

13.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且多保存良好,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经系统鉴定,计有60属10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Kansas西部和South 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稍有不同。经与白垩纪颗石藻化石带对比,可将Kansas西部的Niobrara组划分为6个化石带(CC13~CC18)和8个亚带,其中,根据本文研究地区的化石序列,CC15和CC16带被进一步划分。根据与同一剖面所建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带对比,钙质超微化石CC17带的时代被重新厘定,即该带应始于中Santonian的晚期,结束于晚Santonian的早期,并据此将Santoniatr/Campanian的界线划在CC18带之内。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地区晚二叠世生物碳酸盐岩岩隆生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江南古陆的两侧(尤其是北侧)晚二叠世生物碳酸盐岩岩隆发育。慈利、辰溪和清水岩等地出露海-藻礁和珊瑚礁。本文论述了生物碳酸盐岩岩隆和生物礁在该地区出露的地质条件、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生物面貌、生物-微相等实际资料,分析了成岩作用和孔隙度的变化。通过原始沉积厚度恢复了海平面谱化和基底沉降的相对值。最后讨论了它们生成的控制条件。  相似文献   

15.
鄂西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主要分布于香炉山背斜、长阳向斜及仁和坪向斜(图1)。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黄龙组中有孔虫组合的垂直分带性,以及黄龙组沉积之后遭受不同程度剥蚀的古岩溶面上残存的有孔虫组合(带),同下二叠统底部马鞍煤系的富煤带关系十分密切,同时对于阐明该区自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之间沉积—剥蚀—再沉积三个地质历程的变化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地震沉积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巍  胡明毅  高炎 《现代地质》2014,28(4):806-816
建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时期沉积相平面展布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生物礁滩发育区带预测。在实际研究中,以碳酸盐岩沉积理论为指导,运用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利用单井资料对地震相反射特征进行地质意义解析,建立沉积相地震识别模式,并且运用古地貌恢复、属性分析等技术进行沉积相平面分布与演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井震结合进行层序标定后,地震相位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生物礁滩发育期次;结合地震剖面相与平面相识别,在研究区中部主要为低频、弱振幅反射的陆棚相,能够说明开江-梁平陆棚延伸到研究区;地震多属性分析能够较为真实地对沉积相边界与生物礁滩分布范围进行刻画;等时地层切片反映出三级层序SQ1后期为生物礁主要发育时期,SQ2时期海平面变浅,暴露滩体发育部位产生迁移。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PethenreefsarewidelydistributedinSouthetna,espeCiallyinsouthernGulzhouandnorth~ternGUanghProvince,wherenamusreefsoccurandareWellexposed.TheUpperPenmanreefinZiyUnChamy,southernG~uisoneofthehotdevelopedandexposedhairierreefsinthearea(WangandFan,1994).DuetoitSspedaltectonic--geographicpositionandcompletefactesbeltd~iation,thebatherreefshavearousedagreatinterestamonggeologistS.SpstelnaticinvestigationandstudyonthebarrierreefshaveaammadebymanygeologistSsince197ds(LiuandGao,…  相似文献   

18.
湖南邵阳市邵阳大道两侧出露的龙潭组下段(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发育一套地质特征典型、沉积序列明显的重力流沉积。重力流沉积以块状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层为主,砂岩底面发育有重荷模、槽模、工具痕及冲刷充填构造,砂岩内部有块状层理、平行层理、包卷层理及粒序层理,互层的泥岩中见类似于古网迹的痕迹化石。可识别出砂质碎屑流、浊流与滑塌沉积。剖面下部含泥砾块状砂岩发育,剖面中上部以发育薄到中厚层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特点。根据重力流沉积物特征及其垂向序列特征,建立了重力流沉积模式,将海底扇划分出内扇、中扇与外扇。通过与附近的短陂桥矿区的龙潭组下段沉积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华南地区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位于华南盆地范围的邵阳地区,在中二叠世茅口期晚期(龙潭组下段)发育的重力流沉积,可能意味着华南盆地在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的深大断裂在中二叠世末期曾经发生拉张,形成裂谷盆地。  相似文献   

19.
苏浙皖地区茅口阶和上二叠统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浙皖地区茅口阶和上二叠统各组普遍穿时。进入茅口期,一改栖霞期广袤平坦的碳酸盐台地面貌,三角洲、浅海和碳酸盐台地分割清楚,来自华夏古陆和鲁东古陆的碎屑和清水的底栖生物成为塑造全区古地形的主要物质。冷坞海绵圆丘礁微相展布显示区域古地理格局,区内孤峰组生物—岩相变化揭示茅口期早时古地理差异。上二叠统陆屑明显减少,全区呈现碳酸盐台地和陆棚两个相带,其切变部位可能是江南断裂确切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