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北京(白家疃)地磁台(以下简称北京台)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设计建立的永久性标准地磁台之一,它创建于1953年,1957年正式投入观测工作。三十余年来,北京台已积累了大量的连续完整、准确可靠的地磁变化记录,到目前为止,《地磁观测报告》已出版28卷(1984年),截止1986年底,已记录到五级以上的磁暴585个。这些资料,在地球物理、高空物理、地震预报、无线电通讯以及高等院校等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经上级批准,1979年起地磁资料参加国际资料交换。1979年以来,北京台每年参加由国家地震局召开的地震、地磁质  相似文献   

2.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其海拔高度为3655m,位于东径90°02′10″、北纬20°38′10″的地方。该台始建于1956年10月,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站系拉萨河谷盆地中央,2m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地磁场梯度nT/m,分布较均匀。拉萨地磁台自建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摸清这一特殊地区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拉萨地磁台1957年—1974年已正式出版的1—18卷《地磁观测报告》资料,以及1975年—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此时间内没有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拉萨地磁台单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以短期变化日变幅的资料作个简单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日变幅的变化大体呈现以11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并受太阳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高度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址在拉萨河谷盆地中央,地面两公尺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磁场梯度为1纳特/米,分布比较均匀。拉萨地磁台从建台至今已近三十年,其间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探讨该台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已正式出版的拉萨台《地磁观测报告》1—18卷(1957—1974年)和1975—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京地磁台1987~2012年已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资料,对北京地磁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地磁台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对进一步认识了解北京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以及应用北京地磁台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言长春合隆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 类基本地磁台 ,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及磁暴报告与 4 0多个国家 (或地区 )实行资料交换。1 981年 ,台站投入形变电阻率 (简称地电 )观测 ,设置 N4 5°E,N4 5°W两测道 ,为十字型对称性布极 ,供电极 ( A、 B)极距为 2 0 0 0 m,1 992年改为 1 3 0 0 m,测量极 ( M、 N)极距为 4 0 0 m。观测中心点位于地磁观测室南 1 70 m处 ,供电线 ( A1 B1 )在地磁观测室及记录室西侧 ,垂直距离 1 50 m;供电线 ( A2 B2 )在地磁观测室及记录室东侧 ,垂直距离 1 1 0 m。地电观测证明 ,向 A、 B电极供电时 (直流 2 .4 A…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地磁台担负着监视全国地磁场变化,为地磁学、震磁关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地磁数据,为区域磁测提供通化数据,部分台站参加国际资料交换等任务。我国地磁台的地磁观测系统由绝对观测和相对记录仪器所组成,这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基本状况。地磁台提供长期、连续、可靠的观测数据,主要体现在:①产出连续可靠的地磁信息磁照图。②精确测定地磁场绝对值。③编制地磁观测报告、磁暴报告等供资料交换使用。近年来,由于地震监测、地磁学科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地磁观测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廊坊、富克地磁台站数据与国内地磁台站十三陵、三亚台以及国际标准地磁台站MMB台的观测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各地磁台站数据变化幅度相近、相关性高,对地磁暴有明显响应,且磁暴期间各时段扰动幅度相近。同时,以高质量地磁数据为基础,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对廊坊与富克地磁台站的地磁观测数据开展地磁脉动提取,研究发现,两个台站在地磁暴期间均能观测到明显的Pi1、Pi2、Pc5地磁脉动,且Pc5的持续时间、平均强度、变化幅度和Pi1的持续时间、变化幅度及Pi2的变化幅度均有明显增加,为今后开展地磁脉动与高能电子增强事件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磁暴报告,得出昌黎地磁台与同一纬度各台垂直分量△Z的最大幅度差值从几nT到60多nT的差异,初步探讨了昌黎地磁台及其地域地磁变化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与实践高祥真,黄建明,王文德(中国新疆830017乌鲁木齐地震台)豆前言乌鲁木齐台属国家1类地磁台,它始建于1965年,1970年正式投入观测。20多年来,乌鲁木齐地磁台的观测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连续完整、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0.
地磁日变幅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3个全国Ⅰ类基准地磁台和3个Ⅱ类地磁台的《地磁观测报告》,通过对偏角、水平和垂直三分量日变幅值求季平均、年平均以及年滑动平均,再用各种均值点图,从而发现,(1)三分量日变幅皆有以一年为周期的季节变化和以约11年为周期的太阳黑子周变化;(2)三分量日变幅随地磁纬度的变化存在区域性,在区域内日变幅值与地磁纬度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此外,本文还对分析结果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为纪念我国五十年代建立的地磁台在1957~1959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观测记录资料和连续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科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协会前秘书长——福岛直教授,前不久在所主持的日本庆祝国际地球物理年25周年纪念活动中,特意赠给我国的“老八台”金质、银质纪念章八枚,以表示国际上对我地磁台站工作人员所做的艰苦努力所取得的工作成绩的莫大鼓励!其中佘山地磁台鉴于建台历史悠久,早已为国际人士所称道,所  相似文献   

12.
上海佘山地磁台位于中纬度地区,拥有逾百年的连续地磁场观测资料,非常有利于研究地磁活动的周期规律.本文利用该台站1908至2007年的100年磁暴记录,通过时序叠加、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研究了磁暴的周期规律.结果表明:强磁暴具有显著的11年、22年和季节变化;弱中等磁暴没有明显的11年周期,并且季节变化的幅度较小.奇/偶太阳活动周相比,强磁暴的季节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季节变化不明显,高年季节变化显著,并且偶数周的变化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境內(大陆地区)7个地磁台1979年—1982年的磁暴资料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些中低纬度台站在太阳活动峰年期间所观测到的磁暴,急始型磁暴的出现频次比缓始型磁暴的高,△H为100—200γ幅度的磁暴最多。磁暴的周日时间发生的频次,出现率是在午夜到凌晨时段稍高于其它时间。磁暴发生的频次具有季节的变化。各台磁暴的变幅随着磁纬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4.
兰州地磁台是我国解放后首批新建的台站,已有二十多年的连续工作历史,是我国西北地区能提供完整的地磁观测报告的老台站;从一九七九年起,经国家批准正式参加国际资料交换,被国外同行视为全球主要地磁台站之一。随着仪器装备的更新和补充,急需进一步改善观测条件和增建第三观测室,遂于一九八○年根据国家地震局(80)震发计字第012号文件下达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第二观测室设计和建筑。在设计中参照国家地震局编制的《地震台站观测规范》有关对地磁台建筑的技术要求,并吸取了兄弟单位一些地磁台建设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地磁台地磁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乌鲁木齐地磁台有史以来的地磁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磁场的长期变,短期变及其磁暴活动规律进行了总结分析,这对进一步认识乌鲁木齐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征,为地震震预报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南极中山站地磁台的建设与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中山站于1991年3月建立临时地磁台,1992年2月建立正式地磁台,台上建有地磁观测室、记录室和各种探头室.它们均采用高架结构和用无磁性材料建成;能保温、防潮、防积雪和抗强风.1991~1993年分别安装有数字化地磁仪,地磁脉动仪,哨声与VLF仪和地震仪,并不断获得极区地磁与高空物理资料.1991年与1992年中山站地磁观测报告(第一卷与第二卷)已整理成册,资料分析表明,极区地磁扰动与中低纬区地磁扰动特征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极区各种电流体系所造成.  相似文献   

17.
参加1988年度资料质量评比活动的地磁台有30个,应邀出席会议的代表和工作人员19人。会议共收到各台提交的观测报告,工作报告、观测记录及图件210件。评比活动主要内容一是资料质量评比,具体完成查对图件资料、统计成绩;二是开展学术活动和经验交流。会上邀请了中科院空间中心章公亮教授作了题为“磁暴成因与日地扰动”的学术报告,代表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磁暴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局地球所米铁强同志作了磁照图数字化的报告,并进行了实际操作演示。九室副研究员高玉芬、高级工程师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佘山地磁台百年磁暴的第二部分,对其极大磁暴(主相ΔH≥400 nT)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三组由不同地磁活动指数定义的极大磁暴对比,表明佘山台用主相幅度差对极大磁暴的定义与之基本相符.同时结合几个典型磁暴,对磁暴与太阳风、行星际磁场和电离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帮助广大地磁台站和分析预报人员提高对磁暴的识别和分析能力,掌握测量 K 指数的新方法,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杭州培训中心于1988年11月13—28日在杭州联合举办了磁暴学习班。为使磁暴分析与 K 指数测量方法规范化,在此期间还安排了二天会议进行分析技术交流活动。由于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教员们的辛勤劳动以及全体学员的努力,历时14天的学习班以丰硕的教学成果圆满结束,基本上达到了“坚持重概念、重实际应用、严格要求、讲究实效”的办班宗旨。本学习班实到学员57名(计划50名),其中86%的学员来自Ⅰ、Ⅱ类基本地磁台和部分区域台,他们中多数同志多年从事地磁观测与  相似文献   

20.
磁情指数K、磁暴与地震相关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整理全球大震数据目录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贵阳地磁台地磁报告分析资料和FHD数字化磁力仪记录资料绘制图,统计分析了磁情指数K、磁暴与地震的关系,认为K指数〈5时,磁暴次数少,地震多;反之,K指数≥5时,磁暴次数多,地震发生的次数少。根据有关专家研究统计对比模拟记录与数字化记录,两种仪器的观测记录资料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