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伦理观是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中英文主流数据库期刊的文献回顾,对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内涵、影响因素以及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进行系统梳理。结果表明:环境伦理观的概念体系主要包括环境道德、环境情感和环境信念三要素。现有研究往往不区分环境道德和环境信念,对环境情感的度量往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一致。对环境伦理观具有直接影响力的是价值观理论,社会文化因素、宗教因素、教育水平、媒体和广告影响、政策、国内和国际移民经历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西方对环境伦理观与可持续旅游行为进行了大量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而国内以概念性研究居多,既有研究中往往仅关注旅游中的环境行为,对可持续旅游行为关注较少,缺乏对这一特定行为的概念界定,因此,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①对环境伦理观理论内涵的度量;②对环境伦理观影响因素的研究;③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界定和度量;④文化因素对于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旅游行为的影响;⑤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探求环境伦理观对可持续旅游行为的作用机理和影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对我国四省市15岁学生的环境素养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在71个参与国(地区)中,我国四省市15岁学生环境意识、环境乐观、环境行为指数排名分别是第13-32名、第1-2名、第38-49名,整体呈现出"态度乐观但知行不足"的特征;(2)学生在具体环境问题与环境任务上的表现有所差异;(3)经济社会文化地位、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科学信念、学校位置、科学活动、探究教学对不同环境素养维度表现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据此提出如下建议:以协调发展为先,开展生本取向的环境教学;以双向整合为法,构建全面深入的环境课程;以群体差异为重,制定统筹兼顾的环境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中国人居环境指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封志明  唐焰  杨艳昭  张丹 《地理学报》2008,63(12):1327-1336
以1km×1km 栅格为基本单元, 选取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因子, 构建了基 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 运用GIS 技术, 定量评价了中国不同 地区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揭示了中国人居环境的自然格局与地域特征。研究表明: 中国 人居环境指数整体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 人居环境指数与人口密度显著相 关, 二者的对数曲线拟合度R2 值高达0.87, 人居环境指数可以综合反映区域人居环境的自然 适宜程度。中国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 中国人居环境适宜地区430.47×104 km2 , 接近国土面积的45%, 相应人口占全国的96.56%, 其中3/4 以上的人口集聚在约占1/4 人居 环境高度适宜和比较适宜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225.11×104 km2 , 占国土面积的 23.45%, 相应人口4112 万, 占全国的3.24%,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8 人, 是中国人居环境 适宜与否的过渡地区; 中国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304.42×104 km2, 人口249 万, 不到全国的 0.2%,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1 人, 大片地区沦为“无人区”。  相似文献   

4.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界第三极地区,是全球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耦合系统之一,对中国、北半球乃至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第三极地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亦有敏感响应,同南极和北极一样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水—冰—气—生—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题,旨在解决第三极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冰圈与水圈相互作用及其灾害过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及该地区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科学问题,以揭示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规律,从而为提高这一地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该计划自启动以来,以TPE科学委员会及TPE项目办公室为依托,,有效执行各种实施方案,已经在第三极冰川变化、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台站建设、数据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今后,将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和研究地区,与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相对接,为第三极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西方城市环境议题及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英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从以下几方面对西方城市环境议题展开综述:环境议题的兴起;城市环境议题的主要研究主题和进展;城市环境议题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地理学视角研究的述评.研究发现:城市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尺度性、综合性,城市-自然/环境二元观被现有研究打破,发展中国家城市环境问题具有特殊性且一度被忽略;城市地理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借助技术方法革新和学科交叉的机遇参与和推动上述研究;未来环境议题将成长为城市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关于沙漠环境演变几种研究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漠环境演变研究过程中,地层沉积序列和沙漠环境信息的重建是其研究重点。大量关于沙漠环境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示:在沙漠沉积地层时间序列测定中,光释光(OSL)测年比较适用,但其在高分辨率方面欠缺、精度稍差,实际研究中应该视实际情况把OSL测年与^14 C测年结合使用。在环境代用指标选择方4面,沉积粒度及地球化学元素比较适合沙漠环境演变研究;磁化率、碳酸钙、有机碳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中仍多使用;孢粉分析在较湿润区域的环境演变研究中作为环境代用指标效果较好,但在沙漠这个极度干旱、植被稀少的环境下适用性不强。  相似文献   

7.
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科学基础及其图谱意象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汪洋  赵万民 《地理学报》2012,67(2):253-265
从人居环境研究的系统性、融贯性内在要求出发,结合信息论、人居环境科学、地学信息图谱及城市意象理论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人居环境研究的内容和流程进行了信息论解读;结合城市意象的认识论逻辑,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论观点的人居环境意象及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意象系统概念,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论思维模型。本文认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信息论解读包含信息本体界定、信息流向界定和信息流内容及其度量方式界定三大论域,可以此为基础派生人居环境信息主体、客体、载体以及正向信息流、反向信息流、信息立方体和人居环境信息熵等概念;论文在全面继承并充分融合人居环境科学及地学信息图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居环境信息图谱的基本概念系统,认为人居环境信息图谱是3 大模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3 大层次(宏观、中观、微观)、3 种类型(征兆图谱、诊断图谱、实施图谱) 和3 种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时空综合维度) 的融贯综合。该概念系统的提出和实现将会为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模拟、实验、分析、控制平台。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理尺度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人居环境的地理尺度进行了新的划分,主体分为现实人居环境、意象人居环境和拟态人居环境(即“三态”),采用“主观文献归纳+客观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地理尺度视角下的人居环境内容、数据和方法等进行评述与展望。① 研究内容趋向综合集成化、新人地关系“广深化”和尺度交叉化等;② 研究数据表现出质度和量度的优化态势、多源数据的时空融合趋势和“小数据+大数据”的组合互补方向等;③ 研究方法体现在质性研究的更新化、计量模型的丰富化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小数据抽样调查”的聚合化等。未来,国内人居环境研究应深化“一横+一纵”的逻辑分析原则,横向尺度关注居住、工作、交通、游憩等不同人类活动的时空特征,纵向尺度关注现实人居环境、意象人居环境及拟态人居环境融合趋势下人类聚居的深层结构,围绕着“三态”人居行为逐步完善为多视角、多领域和系统综合的学科群组。  相似文献   

9.
基于熵值法的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与优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之一。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64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建立居住环境系统、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及生态环境系统4个人居环境评价子系统的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定量评价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结果表明: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层中居住环境子系统及指标层中公共图书馆藏量的权重最大;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根据综合得分划分为优级发展区、良级发展区、一般发展区及差级发展区4类发展区;在子系统得分上,苏锡常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最高,苏中及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知行脱节”困境,是加快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和跨区域大样本数据,研究社会信任对环境意向与亲环境行为关联度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公众对日常环境污染具有较高危机感和鲜明态度,这种危机感和态度促使公众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某种程度的付出;公众愿意为环境保护做出付出的意向越强烈,实施相应的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但这种关联度受到社会信任水平的调节,公众持有社会信任水平越高,其付出意向与亲环境行为关联度就越强,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实施亲环境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相似文献   

11.
将知识图谱技术与地缘环境领域相结合,剖析地缘环境知识的内涵和特点,提出基于多源异构地缘环境数据构建地缘环境知识图谱的基本框架,设计地缘体、地缘事件等知识表示模型,对地缘知识查询、地缘事件演化分析和地缘环境影响力分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1)基于地缘实体能够快速关联查询地缘要素知识、地缘事件知识和地缘专家知识等各类地缘知识;(2)根据地缘事件之间的因果、顺承等关系可以快速分析事件的发展脉络,厘清地缘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规律;(3)大规模网络图关联了地缘体、环境、事件等多源异构信息,为地缘环境分析提供了基础的信息底图。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31,自引:8,他引:123  
张晓东  池天河 《地理研究》2001,20(4):506-515
在阐述经济环境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并通过对90年代我国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空间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度基本符合“U”型曲线,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问题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是一种特殊类 型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关于区域资源和环境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 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的评述, 本文主要 对国内外区域资源环境综合要素承载力及城市群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综述。研究认为, 目前国内外对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分析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表现在: ①承载力研究不够深入, 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②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集中于单要素研究, 综合要素承载力研究欠缺; ③资源环境承载 力的概念及量化方法有待深入探讨; ④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系统的开放性特征。针对这 些不足, 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趋势和方向为: ①从综合多要素角度加强城市群开放系统承载力研究; ②充分重视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③注重科技进步、制度管理等人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④加强城 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测度与定量测算方法研究; ⑤充分发挥复杂系统方法、GIS、RS 等先进技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丽丽  王晓宇 《地理科学》2018,38(8):1337-1345
以公众环境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以及计划行为论(TPB)为基本借鉴理论,融合旅游活动特性,构建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影响因素模型,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地,以结构方程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验证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环境行为意愿受到特定环境态度、感知行为控制以及旅游地意象3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其中特定环境态度的影响最突出,感知行为控制次之,旅游地意象略弱;主观规范作为中介变量在受到环境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作用于游客特定的环境态度与感知行为控制;旅游地意象要素直接影响特定环境态度与游客环境行为意愿。  相似文献   

15.
刘笑明  李同升 《地理科学》2008,28(5):656-661
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杨凌农业示范区作为创新扩散源头,以关中地区作为扩散区域,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关中地区各市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定量化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总体扩散环境欠佳,各市区(除杨凌外)扩散环境差别不大;各个具体的评价因子对各地市扩散总体环境的贡献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关中地区表现为3种不同的扩散环境:杨凌区最优,宝鸡、咸阳、西安市次之,铜川、渭南两市扩散环境最差。  相似文献   

16.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空间差异性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选择1991~2008年的数据对长株潭城市群8个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变差指数和协调指数进行了分析测算,定量阐释了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发展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内部协调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距逐渐扩大;教育科教系统、经济系统和居民生活系统是长株潭城市群内部人居环境质量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长株潭城市群人居环境系统总体协调度较高,大都处于较高效、和谐的运转状态,且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国家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设,包括自然要素、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实体建设和全球数据库空间集成;模型研究与模型库建设;资源环境元数据管理、数据压缩、数据安全、软件研制;建立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库网站.此项研究将开发出Internet环境下高效、安全的数据集成和空间信息共享、知识传播的网络化运行系统,将为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提供资源环境领域的时空数据平台,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地球科学研究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注城市不同群体的流动性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出租车司机对城市交通环境意象认知和满意度评价是在流动性视角下交通建成环境与居民需求感知关系的重要体现。研究以出租车司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地图认知分析及问卷调查方法,开展出租车司机对泉州市区交通环境意象要素(中心与节点、标志物、道路、区域和边界)认知特征及交通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研究发现:1)出租车司机对泉州交通环境标志点的意象认知以旅游景点、城市标志建筑和交通枢纽点最强。如清源山、开元寺、西街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景区,钟楼、泉州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等城市标志建筑;浦西万达商圈、钟楼、清净寺等景区和学府路学校路段是意象认知最易拥堵节点;动车站和客运中心站、商圈停车场、丰泽街与西湖公园周边等路段是最易停车和最便利就餐的节点。2)出租车司机对4条交通路径便捷度意象认知差异较大,其中“江滨北路-坪山路”意象认知最高;其次是“站前大道-江滨北路”;九一路、宝洲路、泉秀路和学府路等意象认知最低。3)出租车司机日间/夜间候客意象认知的共同区域为交通枢纽区域、公园区域和商圈区域。4)出租车司机对交通环境评价以“一般”和“比较满意”居多,但对一些交通软硬环境也...  相似文献   

19.
为检验旅游者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对环境责任行为(遵守型和主动型)的直接效应、地方依恋的中介效应及环境知识的调节效应,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PROCESS模型检验工具,分析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收集的546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一般性的环境关心对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尤其是遵守型)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地方依恋在该路径(尤其是环境关心→主动型行为)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在环境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境关心与地方依恋的关系、地方依恋与遵守型行为的关系均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可通过提升旅游者的环境关心和地方依恋水平、根据其环境知识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环境教育策略来有效促进其环境责任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王平  卢嵘  王文东 《西部资源》2014,(5):194-196
通过海拉尔区存在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分析其产生原因、发育规律、机理和发展趋势等,评估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提出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防治对策建议,为国土规划、开发整治、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