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居住区的不断涌现,老旧社区的问题愈发突出:空间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间绿化不足、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空间功能混乱等,导致空间活力越来越弱,空间利用率越来越低,加之随着后疫情的发展,人们被迫放慢生活和工作节奏,户外公共空间的行为活动再次被激活,邻里关系也得到了空前回归。  相似文献   

2.
“可食景观”作为一种将可食用性植物引入城市园林设计的新型景观类型,具有食物生产、观赏游憩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重功能,是现代都市农业与城市风景园林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大都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耕生活旺盛需求的新思路、新方法,也是超大城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在系统梳理“可食景观”发展历程基础上,结合上海高密度城市社区特点,探讨“可食景观”在上海城市社区推广的可能,并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从空间利用、功能打造、植物配置、组织运维以及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未来上海城市社区“可食景观”广泛应用的策略建议,以期为未来社区“可食景观”的适地性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滨河区域记载了城市从形成到发展的痕迹,形成了城市中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笔者以参与设计的仪征仪扬河景观带设计项目为例,通过景观语言的表达,尝试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滨河环境的打造巧妙结合起来,以期在改善滨河环境的同时,重拾人们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吸引市民的互动参与,使城市滨河历史空间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能量带。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城市已开发较大规模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然而,专门针对我国城市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发展的理论研究较少,亦常缺乏时间维度的规律分析。本文以上海91处站域地下公共空间为例,深入剖析其时空发展规律与空间组织特征,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借鉴。结果表明,潜在商业回报和TOD开发理念的推广是上海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重要动因,其时空分布规律与城镇化发展进程基本一致。城市区位、站点能级、站域空间开发水平是站域地下公共空间选址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保障地下空间连通规划的落地性,站域地下公共空间应避免采用站组域空间布局结构,应尽可能采用单级连通模式或以公共产权空间为连通媒介空间的多级连通Ⅰ类模式。  相似文献   

5.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是高密度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最终指向必然是城市安居生活.本文从分析当前地下空间发展的问题入手,论述了地下空间开发适应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据此提出了社区级地下建筑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农村社区的规划不是简简单单多个村庄的合并,在这合并过程中,农民的心理行为变化,以及农民迁居后对新环境的适应,都是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为此,从农民社会交往与阶级分层方面,对农村新型社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上进行思考,并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在人的社会因素方面的研究,对农村新型社区的分布形态,提出“点块结合“的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GIS技术,对重庆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GIS核密度分析法得到研究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密度分布图,并从设施级别与类型两方面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探讨。研究得出重庆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分散格局和中心城区指向性特征,并以对比法得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水平与国际化城市差距较大,设施市场化程度不高,以政府主导类为主等明显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优化空间布局、提升设施覆盖范围、整合资源增强综合效应带动整体发展等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重庆公共文化设施科学合理布局、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充分考虑用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周边环境件因素,以及住区建筑与周边建筑及城市空间相协调,使之成为城市空间的延伸与发展。创造一个从城市公共空间—〉住区公共空间—〉内庭院半私密空间—〉住户私密空间的设计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城市下垫面空间格局对社区尺度内涝过程的影响, 构建社区尺度下的8种不同城市下垫面空间格局, 并建立相应的城市内涝数值模型, 模拟6种不同重现期(2 a, 5 a, 10 a, 20 a, 50 a, 100 a)设计降雨条件下内涝过程; 基于不同下垫面和降雨情景下的内涝数值模拟结果, 分别从内涝淹没特征值、时空变化过程、水动力特性等方面开展分析。结果表明: ①城市下垫面空间格局对社区尺度内涝淹没特征值、淹没时空变化过程和内涝积水流速分布均有一定影响; ②设计降雨重现期为2 a、5 a、50 a和100 a时, 不同城市下垫面空间格局间的积水总量峰值、积水面积峰值、区域最大积水深差别显著, 重现期为10 a和20 a时, 无明显差别; ③内涝积水较大流速分布主要集中在道路交汇处, 在本研究构建的情景中, 最大流速的差值占比为31.9%;④在8种不同城市下垫面空间格局中, 环形放射型格局在应对内涝方面更具弹性。本研究可为城市下垫面空间管控和城市内涝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利用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设施,是我国城市社区实现对利用率不高的闲置建筑的功能置换和再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节约用地的同时又可节省建设成本。但是,改造为养老设施如何植根于社区、如何创造符合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建筑环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既有社区公共建筑改造为养老建筑的设计策略建筑空间环境应增强归属感、创造邻里感(1)应创造可识别性、多层次的外部环境空间。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对环境的适应力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7,(6)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必须对城市老旧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标本兼治城市才能和谐发展。围绕这一观点,结合持续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实践,针对政策法规,既有现状和住户意愿等因素限制,诸如消防改造、户内加固等部分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重点已逐步从新城建设转向旧城更新,并在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更新实践中总结出了系统全面的标准化模式。过去一段时间,城镇改造过于追求速度和规模,发展较为粗放,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千篇一律、千城一面”,是当下许多城镇改造后的真实写照。挖掘城市文脉、弘扬城市文化,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形象;了解城市历程、保存城市记忆,打造熟悉的社区生活环境,是今后城市更新的发展方向和改造理念。本文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城市更新的过程分析和经验总结,希望能为我国特色城市更新改造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公共空间既是城乡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又是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依托。运用文献扫描和比较分析方法,从公共空间内涵的扩展、类型的丰富、供求失衡的矫正、功能价值的提升、高品质的诉求、规划布局和优化策略等方面,回顾了近20年来公共空间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公共空间研究五方面主要发展趋势:开展公共空间的测量、分类、统计与监测工作;将公共空间用地由“末位配置”调整为“优先配置”;重视公共空间品质与公共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探索;创新高密度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技术体系;强化公共空间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关键词低碳社区试点建设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明确提出,要开展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和农村社区三类试点。《指南》明确,省级发改委根据国家低碳社区试点工作确定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低碳发展工作实际,制定工作方案。试点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左右。  相似文献   

15.
尹祺  严琦 《贵州地质》2020,37(4):532-538, 545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城市的同质化问题凸显,这将削弱城市竞争力,滞缓城市发展。从现象学出发,以诺伯格·舒尔茨提出的场所精神为核心,探讨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重庆、贵阳的几个网红节点空间为例,从历史文化传承,环境利用,空间、建筑、景观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和特征。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与建筑环境的共同作用是网红节点的形成基础。规划设计中:应更多关注人的体验,回归城市设计的根本,使节点空间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将人的意识作用于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反作用于人的行为;同时,在节点空间营造上应注重场所感,突出城市文脉特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一般分为4个组织等级: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社区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整个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节点。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防灾减灾水平。本文在系统分析我国社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面临的问题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社区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预案的社区建设"十有"内容,并对新技术新方法在社区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指出: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幸福生活的基础保障。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5%,城市发展已由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阶段,如何利用城市存量空间来满足城市日益提升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城市更新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相对于城市扩张时期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存量更新阶段更强调城市人群使用主体的空间诉求,特别是在当前消费文化驱动发展的背景下,将更多地转向以产业升级为内容的空间演进。随着经济社会产业的迭代发展,一方面,空间作为支撑生产活动与消费的物理载体,为产业发展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从物质转向精神,城市空间由于叠加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人文信息,逐渐成为历史体验与文化创作的一种重要对象,进而发展出以空间为消费对象的文化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9.
张涛 《河南地质》2014,(2):17-18
北太行南黄河,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用地空间狭小是焦作市的基本市情。焦作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是全省人均拥有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最少、土地供给能力最差的一个市。中原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和该市的资源禀赋都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如何拓展用地空间?统筹城乡发展从哪里切入?焦作市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研究新形势、谋划新对策、拓展新空间,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勘察设计》2013,(2):39-43
规划宗旨在中新天津生态城中注入绿色的"公共住屋"模式。目标创造可促进社区精神、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与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方案中的其他"生态细胞"融为一体。项目整体鸟瞰图言,塔式建筑也用于点缀社区廊道。板式建筑布局于基地周边,衬托塔式建筑形成组团的概念。结合不同层数的塔式与板式建筑,呈现不同层次感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