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需求、新动力。装配式建筑的多种优势符合我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能有效地解决"粗放"建造方式带来的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和浪费,促进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筑消耗的全球资源和对环境产生污染之大远远超出我们的常规想象,建筑系统在使用、改造和拆除过程中,比建造它还要发生多几十倍的能量与物质的交换。有资料表明,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就相当这个建筑建造中所消费的能量。多数资料表明,建筑的能源消耗约占全球能源消耗的30%-40%。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建筑及其运行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效应,对全球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巾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把推进建筑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地区和各有关单位认真落实,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全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能源消耗中,大约有4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中,而能源消耗是温室气体增加和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筑消耗资源在全球资源消耗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建筑也是能源消耗大户,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三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也是第三污染国,据联合国调查表明,中国产值能耗名列世界前茅。我国建筑能耗目前每年占全国总能耗量的1/4—1/3。这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为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近日在中国房地产协会举办的国际房地产论坛上,有关专家指出,建筑节能首先要设计先行,对此,本刊记者在论坛上采访了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顾云昌教授。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是磷矿资源生产大国,也是磷矿资源消耗大国,由于中国磷肥产业的迅速发展,磷矿石资源消耗速度不断加大,据预测,10年之后中国的富矿将消耗殆尽,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在我国磷矿开发利用主要用硫酸处理磷矿物的湿法磷酸工艺,该工艺不仅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工业废弃物,而且对原料的品位要求  相似文献   

6.
廖友常 《贵州地质》2010,27(2):116-117
建议:一、将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消耗的资源量不赋予资源/储量类别,用消耗二字拼音的首字母"XH"来代替;但应说明消耗的是原"报告"中什么类别的资源/储量及本次工作各类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二、地质报告中"矿体"的划分应根据成矿时有用矿物聚积体的赋存状态来划分,而不是以现在的存在方式来划分;三、勘查线剖面的终点应标注在倾斜方向或按左东右西的原则标注在方位角小的端点处,方位为正北时取360°。  相似文献   

7.
钟其 《浙江地质》2008,(2):42-44
资源环境问题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伴生问题,广义是包括一切形式的资源环境情况恶化或是对生物圈、大气圈造成的一切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经济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和依托,并且这种消耗,对于资源环境而言具有负面意义。虽然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的漫长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胜利,然而每一次辉煌胜利的背后,自然界都以它特有的形式报复了人类。  相似文献   

8.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要靠开发资源拉动经济增长,进人经济发展高级阶段更需要大量地消耗资源去维持高速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根本性改变,13亿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应当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成就是与持续消耗原材料-矿产资源为前提条件,现实情况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消耗大量增加,供求缺口不断扩大,一些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资源消耗进入高增长爬坡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河北省为例;我省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近二十年来,河北省矿产资源储量总体呈现负增长,1986年以来,我省累计消耗地质储量约77亿吨,  相似文献   

9.
<正>推动和发展绿色建筑,不但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容。通过推动绿色建筑发展,能够最大效率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有效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模式,缓解城镇化进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环境。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国家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影响必然是  相似文献   

10.
张锦高  马宏岩 《地球科学》1999,24(4):339-343
发展需要消耗资源,我国资源供给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持志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这一点,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宏观调控作用,保证资源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每年消耗全球近一半的铜资源.但国内铜矿资源紧缺,产量相对有限,2019年对外依存度高达78%.本文主要从中国铜资源供需形势、进口来源地风险分析、铜资源公司综合竞争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铜资源供应影响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铜资源供应形势,并给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加大国内铜资源的勘查力度,...  相似文献   

12.
杨昌明  洪水峰 《地球科学》2001,26(2):213-216
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焦点问题法评价准则为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矿业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引进了一些新的动态指标: 资源竞争力、资源消耗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结构力、资源破坏力、资源环保力和矿业发展力; 从而可以动态地考察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 《吉林地质》1998,17(1):67-70
20世纪全人类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势在必行。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展中不能以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工业化,必须摒弃传统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本文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一步分析实施这一战略要树立资源系统观、资源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矿产资源的最适耗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照伟 《陕西地质》2006,24(2):91-98,108
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单纯的消耗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发展模式,正严重威胁着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最适耗竭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矿产资源最适耗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1 科学资源观的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 8%的速度飞快增长,然而,伴随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是重要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高度的资源依赖和粗放的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增长的资源代价过大已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6.
金坛非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石灰岩是主要的优势矿产。石灰岩原探明的储量有2亿多吨,但因部分储量位于茅山风景名胜区禁采区内不能利用,加之20多年来的开采消耗了较多储量,资源形势日趋严峻。有限的资源,持续上升的需求,供需矛盾严峻的形势摆在面前,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石灰岩资源的保护,科学配置、合理利用资源,以提高石灰岩矿资源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硼矿资源特征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吉林省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总结了吉林省硼矿资源特征,分析了资源利用现状,虽然我省高品位硼矿已消耗殆尽,只有暂时性和阶段性停采矿区具有开发利用潜力,但矿区、矿区外围及深部资源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不断减少的地球资源,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11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确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这是一个非常及时的宣言,这是一个令每个地球公民都应当积极面对的沉重课题。既然是提倡珍惜地球资源,那么我们首先必须刨根问底弄清楚:消耗地球资源最大的"胃口"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萤石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矿产品市场上占具重要地位,以萤石为原料的氟化工是当今世界化工行业中发展最快、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其产业门类广、关联度大,衍生产品广泛应用于军工、电子、化工、纺织等各个领域。我国萤石资源丰富,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萤石产地,上世纪由于萤石资源消耗过快,现缺少可供开采设计的大中型萤石矿山,欲为浙江发展氟化学工业提供资源技撑,寻找大型易选的萤石矿床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周斌 《地下水》2012,(2):42-44
甘肃省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省份,主要城市多依河流分布。城市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主要取自地下水资源。随经济的发展与地下水资源的消耗,省内主要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衰减与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对省内的主要城市的地下水资源衰减与短缺现象进行了分析,目的旨在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