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今年以来,作为稳增长、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力量,"新基建"备受关注。一些省市抢抓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政策风口,已陆续发布了推动"新基建"的投资计划和实施方案。"新基建"从短期看可以为稳经济、稳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从长远看可以激发更多新需求、创造更多新业态,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方向之一。而着眼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当下,作为稳投资、促增长的有效手段,"新基建"的登场更是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新基建"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和风口,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以及从业者,都非常关注。作为长期为传统基础设施服务的工程咨询企业,如何在"新基建"机遇中找到转型发展机会,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话题。笔者认为,"新基建"带来的不仅是新机遇、新内涵、新要求,更重要是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新理念、新做法和新模式去主动拥抱并积极对接。基于此,笔者结合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同棪国际")的一些数智化创新实践,分享一些粗浅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在向着以"新基建"为战略基础、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以产业互联网为赋能载体的数字新时代迈进。目前,"两新一重"特别是"新基建"将为中国建造创新发展、重塑产业生态提供新机遇,"新基建"能够重塑建筑产业新生态,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  相似文献   

4.
正疫情之后,各级政府加快了"新基建"的规划、实施进度,"新基建"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对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新基建"投资总额接近2万亿元,之后每年增长幅度还将会持续增加,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产业拉动空间庞大。面对如此宏大的"蛋糕",建筑设计企业应该如何切入"新基建"市场?本文就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新基建"市场的七大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2020年以来,中央对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作出系列指示和部署。今年两会,"新基建"作为"两新一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抓手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中旬,已有25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投资金额更是高达34万亿元。  相似文献   

6.
正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囊括了包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在内的数字经济时代的15大新业态,加快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新基建"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再一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对于勘察设计行业,"新基建"究竟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7.
<正>数字经济浪潮来袭,建设行业如何在政策风口之下,把握转型新机遇,寻找变革新动能,实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近日,在成都召开的以"数字驱动融合创新"为主题的2017中国建设行业年度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来自建设行业、地产、科技领域的政府及行业协会领导、企业高管、专家学者等1500多名嘉宾与会,共议数字经济风口下建设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正"新基建"是以新型基建为重点,兼顾新兴传统基建发展的新一轮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新基建"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与通信、电力、交通、数字四大行业紧密相连。笔者认为,"新基建"的"新"不仅仅包含上述新兴产业的"新",以上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仅仅是狭义上的"新基建"。  相似文献   

9.
正"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标准的不断完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融资工具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融合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高质量的基建将助力经济加快向低碳转型。"关于如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提出观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和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加强"新基建"对于稳投资、稳预期、稳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多个省份陆续发布2020年重大投资项目,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的"新基建"项目。为了更好地建好、用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议做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布局;将"新基建"计划纳入五年发展重点规划,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套;支持引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新基建"作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举措。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经济社会的诸多不确定性,布局"新基建"成为行业企业应对挑战的突破口、着眼未来的关键之举。"新基建"各细分领域前景如何,有哪些痛点待解;"新基建"将给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本期,本刊特别策划了"新基建新机遇"专题,邀  相似文献   

12.
正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要求逐渐增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国家在 "新四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化",并将其定义为"政治任务",环保行业将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大环保投入,对现有的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此外,"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处于从工业经济迈向数字经济的加速变革期,我国经济也正处于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数字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勘察设计行业过去传统粗放发展模式下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经营效率增长停滞不前、人才吸引力持续下降、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产业链环节割裂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障碍。面对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机遇以及“新基建”、智能建造的发展要求,勘察设计行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人均效率、应对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专篇中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随着“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和“新基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企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就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作出全面部署。与其他行业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管理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不同,传统设计院作为智力密集型的技术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15.
<正>在全球步入数字经济时代,各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建筑产业唯有积极拥抱数字化,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弯道超车、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数字建筑平台的赋能下,行业监管、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等都将发生新的变化,重构建筑产业链中的各种关系和组织形态,使建筑生态与外部环境发生协同共振,形成建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建筑产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正科学技术井喷式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成熟和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带来了新一轮的数字化浪潮。为社会经济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内生动力,催生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数字经济"、"数字企业"、"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层出不穷,可以说,我们已经步入了数字化变革的新时代。各种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已深刻改变着这个时代的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新生态在"大破大立"中逐渐形成,行业"颠覆洗牌"的风潮已被深刻感知。  相似文献   

17.
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篇中,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作为建筑信息化的载体,BIM技术受到了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地方"两会"历来被业界视为新一年经济工作的重要风向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地方版的发展蓝图如何规划备受各界瞩目。作为实现国家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高速化、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结构对称态的重要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受到了各地两会代表委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的众多举措在社会上引起高度关注。"新基建"的重点是以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铁公基"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基建"成为焦点是在2018年末,中央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国家"十四五"数字强国战略的提出,"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在工程设计领域已成为普遍共识。在行业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向数字产业延伸的时候,广大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却显得步履维艰。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能力等方面的劣势,工程建设行业中小企业长期以来总体信息化水平偏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众多中小企业不得不直面生存挑战,却也成为他们下决心转型的契机。然而,数字化转型的征程远比预想的还要艰难,往往刚起步就落入困局,以下三种境况就颇具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